唐朝書家柳公權的人物介紹

  柳公權是我國唐朝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的創作出來的楷書作品有非常高的字型藝術價值,對我國書法的影響甚大。那麼,關於柳公權的人物介紹,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柳公權的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柳公權的人物簡介

  柳公權幼年好學,善於辭賦,懂韻律。曾任翰林院侍書學士、中書舍人、翰林書詔學士、太子太保,封河東郡公。性情耿直,敢於直言進諫。擅楷書,廣泛師法魏晉及初唐諸家,受顏真卿影響較大。

  其書結構嚴謹,筆畫鋒稜明顯,如斬釘截鐵,偏重骨力,書風遒媚勁健,可與顏真卿的雄渾雍容書風相媲美,被後人譽為顏筋柳骨。在書法史上具有很大影響。柳公權傳世墨跡有《送梨帖題跋》,碑刻有《金剛經碑》、《玄祕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陽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廟碑》、《高元裕碑》、《馮宿碑》、《蘇夫人墓誌》、《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觀鐘樓銘》等。

  大唐文化瑰麗堂皇,柳公權、賀知章、王維等人皆是當時科舉考試的狀元。文化繁榮,書法藝術名家輩出。初唐有歐、虞、褚、薛;盛唐有張旭、顏真卿、懷素諸人;中晚唐有柳公權、沈傳師諸大家。柳公權從顏真卿處接過楷書的旗幟,自創“柳體”,登上又一峰巔。後世以“顏柳”並稱,成為歷代書藝的楷模。

  柳公權書法特點

  柳公權 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年嗜學,十二歲能為辭賦,由於擅長書法,被穆宗李恆看中,召為翰林院侍書學士。柳公權書法以楷書最著,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他上追魏、晉,下及初唐諸家筆法,又受到顏真卿的影響,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創造了自己的柳體。其遒媚勁健的書體,可以與顏書的雄渾寬裕相媲美,後世有“顏筋柳骨”的稱譽。《玄祕塔》碑貼是柳公權楷書中的代表作,用筆剛勁中含秀潤,圓厚中見鋒利,結體森嚴中見開闊,平穩中有生動,氣象雍容,勁健清新。筆畫主動配合結體,字法空間分佈嚴密,從而把楷書推向精整化的高峰。本書對該碑帖的筆法、結構、技法加以歸納講解,內容充實,通俗實用,是初學者入門的嚮導,書法愛好者的良師益友。

  柳公權的人物影響

  唐宋蜚聲播譽

  柳公權在唐代元和以後書藝聲譽之高,或世無第二人。當時公卿大臣家碑誌,不得柳公權手筆者,人以子孫為不孝。而且柳公權聲譽遠播海外,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員,曰:“此購柳書。”皇帝的重用,大臣的推崇,固然可以轉易一時風氣,但此並非柳公權聲譽鵲起的主要原因。柳體以創造一種新的書體美,征服了當代,也贏得了後代,“一字百金,非虛語也”。五代時楊凝式卓然雄立,對唐代顏、柳之書學多有繼承併發揚。蘇軾說:“自顏、柳沒,筆法衰微。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風。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設者。”《邵氏見聞錄》亦云:“凝式自顏、柳入二王之妙,楷法精絕。”這是唐以後學柳書而能自出機杼的一位承前啟後的卓越書家。再如僧人應之,俗姓王,閩人,《南唐書》稱其習柳氏筆法,以善書冠江左。這說明五代十國雖干戈紛擾,書學轉入低潮,但唐之流風遺澤猶存,學顏學柳一脈未斷。宋代書學復興,且從唐代的重法中走向重意的新境界,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書風。有宋一代非常推崇顏書、柳書,其學柳書者不可勝數。石曼卿學顏,也汲取柳之風骨,正如范仲淹為他作誄文《祭石曼卿》中說:“延年之筆,顏筋柳骨。散落人間,寶為神物。”宋四家學唐而各有所近,如蔡襄學顏,蘇軾尤近顏,黃庭堅近柳,米芾近褚。其實宋四家都經歷過顏與柳的書學殿堂,自得自悟,都能巧妙地化入自己的書藝中。蔡襄***字君謨***瓣香顏書,但亦精柳書,認為《陰符經序》“善藏筆鋒”,是柳書之最精者。董其昌曾說:“餘曾見柳誠懸小楷《度人經》,遒勁有致。蔡君漠《茶錄》,頗仿之。”***《畫禪室隨筆》***董乃深識柳書三昧者,此說可窺蔡學柳之一斑。蘇軾也為柳書知音,研習甚深,評論警策。他雖不以柳書為面目,但融取精蘊。《山谷題跋》雲:“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如柳誠懸。”黃庭堅也學柳,結體緊結,實源於薛曜、柳公權。《寒食詩跋》自雲“於無佛處稱尊”,敢與其師分庭抗禮。“此跋即糅合柳書、《瘞鶴銘》的特色,參以己意,融氣勢、韻趣於一爐,縱橫揮毫,而意志悠然”***侯鏡昶《書學論集》***。黃庭堅學柳深得其蘊,錢泳《書學》中就說:“山谷學柳誠懸,而直開畫蘭畫竹之法。”米芾雖曾貶斥柳書,但他又讚揚“柳公權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書評》***兩者似乎矛盾,但又確實存在於柳書之中。而米芾自己學書過程是由顏真卿而至柳公權,由柳而歐、褚,後研法帖,入魏晉之境。米芾說:“餘初學顏,七、八歲也。字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寶晉英光集》卷八***後來他偏激地貶斥柳書“醜怪惡札”,可謂數典忘祖。宋僧中也多有學柳書者。如釋夢英,正書學柳。明楊士奇雲:“夢英楷法一本柳誠懸,然骨氣意度皆弱,不能及也。”其書《夫子廟堂記》***石存西安碑林***,可稱柳書嫡脈。釋正蒙,書得誠懸法《石墨鐫華》;釋夢貞,善柳書***《皇朝事實類苑》***;釋瑛公,獨杜門手寫《華嚴經》,精妙簡遠之韻,出於顏、柳***《石門文字禪》***;釋思齊,書師柳公權,有所書《放生池碑》在杭州***《書史會要》***,如此等等,不復遍舉。這可能與柳公權寫的《金剛經》名聞遐邇有關。在宋代,柳體像顏體一樣,藉助於刻書印刷而進入千家萬戶,家喻戶曉。宋代刻書,在北宋大抵是用歐體筆法。南宋以後,則兼用顏體、柳體。當時的閩本,就多用柳體字;而江西刻本有的也用柳體,或用顏體;而蜀本就多用顏體。其時顏體較為時尚,而又以歐、柳二家書法刻版最為美觀,可見柳書在唐宋書壇蜚聲播譽,柳體又廣泛地滲透於民間。

  百代楷模

  書學的高潮於金代暫時衰落,然學柳者卻不絕如縷。刻於金皇統四年***1144***的《沂州普照寺碑》,乃集柳公權書所成,仲汝文撰,楷書二十四行,行六十二字。論者或謂:“雖為集綴所成,然字字挺拔,筆筆雄整,大似公權得意之作,比今所傳《玄祕塔》與《李晟碑》直有雅俗天淵之別,學柳者能從此入,庶不為米芾所嗤。”***《碑帖敘錄》***元代趙孟俯中年學鍾繇“二王”,後又學李邕、蘇靈芝。雖然不以柳為面目,但也取其骨,自鑄趙體。劉宗海雲:“從子昂翁筆硯之側,知其下筆處顏筋柳骨、銀鉤鐵畫果是也。”***《書林藻鑑》***明代董其昌對於柳書最有會心。他曾說:“柳尚書極力變右軍法,蓋不欲與《禊帖》面目相似,所謂神奇化為臭腐,故離之耳。凡人學書,以姿態取媚,鮮能解此。餘於虞褚顏歐,皆曾彷彿十一。自學柳誠懸,方悟用筆古淡處。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趨右軍也。”***《畫禪室隨筆》***董氏學一生,並能從柳書變法中得到啟發,故其論柳,自然精警。由明入清的行草名家王鐸力學柳書,《擬山園帖》所書正書頗得柳體之精髓,而臨作如《聖慈》、《紫叢靸鞋》則取神遺貌,自為心裁。清代學顏名家輩出,而學柳者也可比列。書法名家樑同書、樑詩正都學柳。《鑑止水齋集》雲:“***同書***公書初法顏、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後愈臻變化,純任自然。”《國朝先正事略》:“***詩正***公書初學柳誠懸,繼參文、趙,晚師顏、李。”此外如大臣左宗棠的行書,俱出顏真卿、柳公權。閨秀如王鑑***郝懿行妻***其書法歐、柳。康有為雖對柳書有貶語,但他主張在科舉中用柳體,說:“柳之《馮宿》、《魏公先廟》、《高元裕》最可學,直可縮入卷折。大卷得此,清勁可喜,若能寫之作折,尤為遒媚絕倫。”柳體的生命不是“館閣”所能牢籠的,但是因科舉而習柳者卻是大有其人。在新的時代,人們正以新的目光研究柳書,學習柳書。柳體成為中小學生最通用的習字法帖。而書法家又正淘洗融冶,以其精華,以其書魂,去重建更輝煌的現代書藝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