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師們一般都知道教學設計是對他們的課堂教學活動有著很大的幫助的,我們應該怎樣的去編制好這麼一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三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三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第37—38頁上的內容,完成第37頁上的“做一做”。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瞭解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2、通過學生手動、腦想、眼看,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教學難點

  讓學生動手畫、剪平行四邊形。

  教學過程

  ***一***認識平行四邊形

  1、出示主題圖。

  從圖中你看到了哪些圖形,指給同桌看。

  2、出示帶有平行四邊形的實物圖片。

  師:它們是正方形嗎?是長方形嗎?***學生回答後,教師接著問。***

  師: 它們有幾條邊?幾個角?它們叫什麼圖形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說明:這樣的圖形叫平行四邊形。

  3、感受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1***讓學生拿出三條硬紙條,用圖釘把它們釘成三角形,然後拉一拉。***學生一邊拉一邊說自己的感受***

  ***2***讓學生拿出教師給他們準備的四條硬紙條,用圖釘把它們釘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形,然後拉一拉。***學生一邊拉一邊說自己的感受***

  ***3***小組討論操作:怎樣才能使平行四邊形拉不動呢?

  學生彙報時,要說說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邊形。

  1、在釘子板上“鉤”。

  你認為什麼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呢?在釘子板上圍圍看。***學生動手操作,

  然後彙報、展示***

  2、在方格紙上“畫”。

  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動手操作,然後彙報、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會剪一個平行四邊形嗎?***學生動手操作,然後彙報、展示並說說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過上面的活動,你發現平行四邊形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小組討論***

  ***三***鞏固平行四邊形。

  1、課堂練習:完成練習九第1—3題。

  2、課外練習:完成練習九第5題。

  三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學習後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整個教學過程由舊知匯入新課、新課,鞏固應用,課堂小結幾個環節組成。

  一、注重了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專業思想方法即解決數學具體問題時所採用的方式、途徑、手段,它是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行為。因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運算、演算例題等一些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 力。 在這節課中,一開始數格子就開始滲透割補的方法,不僅為學生接下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供了方法,還為學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時候學生馬上能想到運用割補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的面積。

  二、注重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它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人的認知過程,體現了數學教育的實質性價值。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當於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最後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性,體現了學生對公式的運用和實踐的能力的培養

  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匯出來後,我設計了一些變式練習,強化鞏固學生獲得的知識,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停車場有一平行四邊形的停車位,底2.5米,高4米,這個停車位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環節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我還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設計了一題: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釐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這個頗具開放性的問題, 體現了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運用和理解,既有層次性,又能讓學生明白雖然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不相同,但只要等底等高,這兩個圖形的面積也相等。

  在這節課中也存在著不少的缺憾:

  1、準備的學具沒有讓它發揮作用。***1***在方格圖的利用上,我沒有用邊長正好是1釐米的正方形讓學生數方格,所以學生在數的過程中出現了不一樣的結論,也不好數。

  2、課堂生成沒有好好利用。在彙報環節裡,學生說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拼成後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也會很快地發現拼成後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後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最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但有的同學利用了方格圖中的底×高=面積,但在彙報時我還是忘記了交流。

  3、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還有課堂語言不夠簡練,對學生的探究指導太到位!

  今後還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