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教學反思

  作為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學反思能力近年備受國內外教育界的重視。八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看、想、議、練為主體,教師在學生仔細觀察、類比、想象的基礎上加以引導點撥。判定方法是學生自己探討發現的,因此,應用也就成了學生自發的需要,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在證明命題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將判定方法進行對比和篩選,或對一題進行多解,便於思維發散,不把思路侷限在某一判定方法上。學生在不同題目的對比中,在一題不同證法的對比中,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在對課案的反覆打磨期間,本人收穫頗豐。

  但有些環節中的處理做得不是很好,定理的選擇的練習中,出發點是好,但花費的時間較多,導致新課講授的時間較少。探索判定定理時,安排了學生在練習本上寫,老師巡視,最後評講,其實最好是讓學生板演;最後的練習講評中時間比較不充裕,所以導致講得比較簡單,更多的是引導與提示,沒有充分留有時間給學生思考。

  改進措施:

  1、對教學設計與時間地分配要做更好的思考,以增強對時間控制地敏感度,更好地分配好每一環節所花的時間。

  2、讓課堂慢下來,爭取讓更多的學生消化好課堂新知,理解好知識點與例題。

  3、在課堂上放心地讓學生去嘗試錯誤,多些讓學生自主思考。

  4、對學生的學習與做題多些方法性的指導。

  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一步嘗試和運用,真正使學生能力得以培養,技能逐步形成,數學素質得到提高。

  ***二***

  本節課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主要探究內容是“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這兩種判定定理。先採用複習引入的方式,喚醒學生的記憶,明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既是性質又是判定,然後讓學生經歷實踐——猜想——驗證——推理一系列的探究兩個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過程,最後應用判定定理解決問題。

  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複習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性質為本節課的順利進行打下鋪墊。讓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既是它的性質,又是它的判定,簡單明瞭引出課題。

  其次,讓學生親歷探究兩個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的過程,也是一個數學建模過程和進一步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和圖形遷移能力的過程;

  通過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的相互轉化,滲透了數學的化歸思想。猜想1猜想2的推理過程,讓學生體驗了“發現”知識的快樂,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通過學生的互相交流,讓學生自己完成其推理論證的過程。

  證明命題是一個難點,因此採用先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再由教師引導,把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問題逐步轉化為證明線平行、角相等、三角形全等。體現化歸的思想。也使學生有一個不斷的自我矯正的過程,突破了難點.

  第三,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本節課授課容量太大,時間有些超時。

  ***三***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式,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式。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因此我安排了5個活動。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並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我在引入中,設計了活動一,採用“以題點知,回顧應用”的教學策略,以2道精簡的練習喚起學生對知識點的回憶,有效達成回顧知識點、建構知識網路、學習新知的目的,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和情感氛圍,引出本課學習內容。

  為了讓學生構建新知識,從操作思考入手,關注本質,我設計了活動二,

  第一步“實驗”,判定它一直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嗎?第二步“證”——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從理論上證明實驗結果。學生結合圖形,已知和求證,寫出並講解其證明過程。

  第三步“得”——得到平行四邊形的兩個判定定理:判定定理一: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二: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第四步“證”——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兩個判定定理:第五步“練”——利用三道練習題進一步明明晰判定。

  由於沒有規範的例題示範以及有關習題,所以學生的幾何證明題仍然是一個弱項,因此習題課上有部分學生仍然存在會分析,但是書寫不規範的情況,因此設計了活動三。為鞏固提升學生對定理的掌握,有設計了活動四、五。

  三、反思教學成功之處

  這堂課的認知目標之一是平面幾何中文字命題的證明。因此我把把目標的達成建立在學生參與命題發現過程的平臺上。本節課的成功有:

  1、動***師生互動***:老師通過多媒體呈現問題情境,給學生足夠時間親自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教學,與老師共同探究判別方法,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2、變***多層變式***:通過多層次、多角度例題變式,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3、引***適當引導***:在教學中對思維受阻的地方,教師通過層層鋪墊,給予必要的引導,做到“引而不灌”,教師的引是為學生更好地學。

  雖然課堂上未能看到學生的精彩表現,但從學生課後回收的作業中,我們可以看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已經有效達成。通過把握“記憶通向理解,速度贏得效率,嚴謹形成理性,重複依靠變式”的雙基教學本質,最終實現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落實課程標準,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失敗與改進: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夠,思維空間不夠;2.沒有拿某個學生寫的有瑕疵的過程投影出讓全班一起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