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教師們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結束之後對自己的課堂進行一個詳細的教學總結是很有必要的。你認為呢?以下是由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三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一***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學習後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整個教學過程由舊知匯入新課、新課,鞏固應用,課堂小結幾個環節組成。

  一、注重了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專業思想方法即解決數學具體問題時所採用的方式、途徑、手段,它是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行為。因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運算、演算例題等一些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 力。 在這節課中,一開始數格子就開始滲透割補的方法,不僅為學生接下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供了方法,還為學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時候學生馬上能想到運用割補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的面積。

  二、注重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它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人的認知過程,體現了數學教育的實質性價值。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當於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最後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性,體現了學生對公式的運用和實踐的能力的培養

  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匯出來後,我設計了一些變式練習,強化鞏固學生獲得的知識,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停車場有一平行四邊形的停車位,底2.5米,高4米,這個停車位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環節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我還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設計了一題: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釐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這個頗具開放性的問題, 體現了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運用和理解,既有層次性,又能讓學生明白雖然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不相同,但只要等底等高,這兩個圖形的面積也相等。

  在這節課中也存在著不少的缺憾:

  1、準備的學具沒有讓它發揮作用。***1***在方格圖的利用上,我沒有用邊長正好是1釐米的正方形讓學生數方格,所以學生在數的過程中出現了不一樣的結論,也不好數。

  2、課堂生成沒有好好利用。在彙報環節裡,學生說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拼成後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也會很快地發現拼成後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後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最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但有的同學利用了方格圖中的底×高=面積,但在彙報時我還是忘記了交流。

  3、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還有課堂語言不夠簡練,對學生的探究指導太到位!

  今後還需繼續努力!

  三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二***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時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第一課時認識了四邊形的特性的基礎上教學的,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第二次將在第二學段出現,要求學生理解:兩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因此,我把本課時定位為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本課時的內容教材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性,通過推拉門和做一個小實驗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第二層次,認識平行四邊形,通過折一折、量一量、圍一圍、說一說、畫一畫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根據教材特點,我制定學習目標如下:1、結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2、.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初步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 。學會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3、.進一步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 。4、.通過多種活動 , 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 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特性。教學難點:會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 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反思以下幾點: 1、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提供給學生許多不同的工具,讓學生製作平行四邊形的框架或者剪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一個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當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在探索中初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產生一種直覺而又朦朧的感性認識時,我引導學生說一說他們的發現,把自己的發現用語言表達出來。如提問引導“拉一拉、看一看,這個長方形框架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髮現了長方形框架的形狀、角、名稱都有了變化。這些發現,對於小學生來說則是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在獨立操作、獨立觀察、測量、思考以及相互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的“新發現”,這就是他們的創造。

  2、本節課的不足之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怎樣使低年級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呢”?實踐證明,讓他們投入到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去,動起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所以我覺得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雖然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在引導、啟發學生學習做得不夠,缺乏有效的引導和激勵,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了啟而不發的冷場現象。在學生的學習習慣上也需要進一步的培養和鍛鍊,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的意識不強,缺乏舉手發言的勇氣。所以在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還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引導和訓練。在鞏固練習方面,我覺得有點操之過急,題目有點過於偏難,使多數學生感到有困難;應該由易到難,使學生感受到成功學習的喜悅,逐步提升和滲透平行四邊形的特徵,讓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都有發揮的機會。

  3、困惑之處:對像本節課這樣的知識***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等***,對學生來說都是比較抽象的,即使教師讓他們在實際的操作中去探索,也難以解決這樣的難題,特別是中差生。在學生找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時,如果學生提出了“對邊平行”該如何教學呢? 一直都在困擾著我。

  三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三***

  本節課是對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對平行四邊形的具體特徵沒有做詳細要求,只是通過物體和圖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的形狀,在大腦裡初步形成對平行四邊形特點的表徵。我先通過生活中一些物體,如伸縮門,柵欄,樓梯扶手,讓他們去發現這裡面都有一個共同圖形叫平行四邊形。然後,拿出自己準備平行四邊形,觀察它的形狀特徵,閉上眼睛在大腦裡想象平行四邊形的樣子。接著,比較孩子們手裡的平行四邊形,大小,高矮,長短都不一樣,但什麼是一樣的?孩子們發現的很到位,上下對邊一樣長,左右對邊也一樣長-----只是簡單讓孩子們去了解了一下,沒有深入去分析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接下來,讓他們去比較平行四邊形與我們學過的長方形有什麼不同?以此來襯托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孩子們都用了自己的語言解釋說,平行四邊形比長方形歪,不像長方形是直直站著的。這個解釋也很有道理,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記住平行四邊形的樣子。

  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我給出了不同的四邊形,讓他們找出哪些是平行四邊形,並說出理由。鞏固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學會畫一個平行四邊形,雖然在課本中沒有要求,但在一些練習中,卻發現很多讓畫平行四邊形的題目。所以,接下來的時間裡,我簡單讓孩子學會怎麼樣在方格紙或點子圖中畫平行四邊形,並讓他們說說畫平行四邊形一定要注意什麼?上下兩條邊的格子數要一樣。先確定出4個點,在連線。這種方法方便快捷。孩子們也容易掌握,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試畫時,我一一巡視,發現有困難的孩子,就及時給予指導,示範。孩子們畫的都很認真,畫平行四邊形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難點。以後多練練,肯定會好很多的。也會加深他們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感覺一節課匆匆下來,通過讓孩子們看、摸、描、畫等活動,孩子們應該對平行四邊形有了正確認識,但在課後的練習中發現並非如此,孩子們在判斷是否是平行四邊形時,一題中有多個不同平行四邊形,往往不敢下結論。特別是遇到接近長方形的平行四邊形,心裡就沒底了,有點模糊。今後,多讓他們畫畫各種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可能會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