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頭之戰背景介紹

  公元369年,桓溫開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桓溫屯兵枋頭,遭遇前燕殊死抵抗,又因糧道斷絕,不得已而歸,歸國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設伏打敗,又被趕來支援前燕的前秦將領苟池、鄧羌劫了歸路。最終東晉死亡近四萬人。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桓溫第三次北伐***枋頭之戰***,是在東晉內部權力之爭面臨短兵相接狀態的情況下進行的。 當時,中原形勢對晉朝講很不樂觀。前燕和東晉在許昌幾次拉鋸戰,最終丟掉了這一重鎮。興寧年間***363年至365年***,淮陽一帶也失守。最後,洛陽城守將見孤城難守,找個藉口自己帶兵逃離,只留下沈勁一人帶區區五百人守城。公元365年,前燕名將慕容恪、慕容垂兄弟率兵進攻,洛陽自然苦守不住,沈勁死節。不久,魯郡、高平、宛城又接連被前燕軍隊攻取,燕軍甚至攻掠到漢水以北地區,大掠而去。

  公元368年***海西公太和三年***,晉廷加大司馬桓溫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轉年五月,桓溫自領徐州、兗州刺史,率步騎五萬,從姑孰就出發,進行他的第三次北伐。

  枋頭之戰的評價

  其實,早在桓溫失敗之前,前秦兩位大臣之間的對話中,早有人預料到日後的結局。前秦太子大傅問另一位大臣申胤:“桓溫士眾強整,乘流猛進,今大軍逡巡高岸,兵不接刃,結果會如何呢”?申胤答道:“從桓溫現在的勢頭,似乎大有可為。但以我的觀點,他心定不會成功。因為晉朝皇室衰弱,桓溫專制其國,晉廷朝臣未必和他同心。

  所以,桓溫得勝,是晉臣不願見到的結果,一定會千方百計阻饒其事。同時,桓溫驕而恃眾,怯於應變,以大軍深入,放著好機會不加以利用,反而持重觀望,欲圖不戰而取全勝。如果日後晉軍乏糧,軍心摧沮,肯定會不戰自敗”。

  申胤一席話,幾乎是百分百預言了枋頭之役。因此,內部之間的三心二意不團結,是東晉群臣一直不能北伐勝利的最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