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北伐歷史介紹

  東晉建立之後,中原地區已淪喪於胡人之手。雖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愛國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規復失土為己任。故東晉自始至終,都有北伐之舉,先後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等人的多次行動。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

  東晉北伐由來

  東晉雖曾屢屢興師北伐,然北伐之軍每每功敗垂成,始終未能恢復 中原、完成一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多數割據世族只是以擴充個人勢力為目的,不積極北伐,或者是利用北伐排斥異己,爭權奪利。以 桓溫為例, 姚襄攻打洛陽的 周成,並且要歸降,但是被拒絕,一度與晉朝矛盾的周成向桓溫歸降依然被吞併。這些都只是擴充自己實力。虛聲要求 朝廷遷都,朝廷也同意了,並 且讓他經營洛陽,改任為司州、幷州都督,解除他交廣職務時,他又拒絕,不願在洛陽,上表讓 謝尚守洛陽,甚至連謝尚沒到洛陽,就只留下 毛穆之兩千人守洛陽,自行南撤,多次與 殷浩爭權,坐視前線失利,擁兵不救,北伐失利雖然很多,但是也有一次名義上統一了中國,還有一次幾乎統一,也有成果。

  其次,東晉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當時皇室和南來之北方世族均把 江南當作人間樂土,醉生夢死,貪圖苟安,胸無大志。如有的大臣認為「田宅不可復售,舟車無從而得」,還都洛陽系「舍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 江南本地的望族受 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還。南北世族對 寒族出身的將領更是多方排斥、處處牽制。

  東晉北伐失利原因

  北伐失利的另一原因是內亂頻連不斷。東晉偏安 江南,大權多握重臣悍將之手,致內亂頻生,如 王敦之亂、蘇峻之亂以及桓玄篡立等等,影響了北伐的根本大計。此外,北伐的將帥又每多心懷叵測。北伐將領之中,固不乏忠義之士,如 祖逖等,但也有的像 劉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區區權衡個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堅持到底。

  除了上述西晉方面的因素,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在於當時北方 胡人武功頗盛。 五胡之政權雖呈割據紛爭之態,但整個北方均為其所佔,勢力十分龐大。加以 胡人多勇敢剽悍,一時很難制服之。

  然而,不管甚麼原因,東晉北伐的失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自身的內部矛盾。晉室南遷後,並無認真汲取西晉滅亡的教訓,反而承襲了西晉之腐敗政風,且從南渡以後不斷髮生重臣悍將之叛亂,自身十分虛弱。所謂「人貴自強」,東晉卻是自甘衰弱,當然難有作為。

  祖逖北伐

  祖逖是范陽人,少有大志,與後來為東晉盡忠的 劉琨曾經一起為 司州主簿。兩人一同就寢,半夜聽到雞叫,祖逖將 劉琨喚醒曰:“此非惡聲也!”於是兩人起床舞劍。這就是所謂的聞雞起舞。以後西晉爆發“ 八王之亂”,在北方的少數民族也乘機起兵, 中原大亂。 祖逖率領鄉鄰南下渡江。當時 晉愍帝命令擔任 左丞相的琅邪王 司馬睿率領江南的人馬北上,會合北方晉軍恢復 中原。但是 司馬睿以江東未平的理由拒絕了。 祖逖當時為軍諮祭酒,他在京口招募驍勇,向 司馬睿進言北伐,他認為: 晉國的變亂,是因為 宗室爭權奪利,自相殘殺,使得少數民族乘機起兵,荼毒 中原。遺民們既然已身受其害,必思報復,大王如果能派將出師,派象我 祖逖這樣的人統帥來恢復 中原,中原的豪傑必然會聞風響應。

  司馬睿根本無心北伐,但也不加反對。他封 祖逖為 奮威、 豫州刺史,提供了一千人的糧草,布三千匹,不給兵器鎧甲,讓祖逖自己去籌備。面對這樣的冷遇和困境, 祖逖迎難而上。率領部曲幾百家渡江,船在中流, 祖逖擊楫發誓曰:“祖逖不能清 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表達了他矢志北伐的決心。祖逖進屯淮陰,鑄造甲仗,招募了兩千人開始行動。 當時 中原雖然大亂,但是在北方擁晉的力量還是不小的, 晉愍帝在部下的擁戴下一直堅守長安,在關中西涼西晉還有很大的勢力。幷州刺史 劉琨也一直在敵後活動,牽制 前趙的兵力。而 江南穩定,沒有遭到戰火。如果大家團結一心,恢復 中原並不難,但是晉朝內部矛盾太多,不能齊心抗敵。就在前趙再次圍攻長安的時候,各路人馬都觀望不前,坐視前 趙兵攻破長安,俘虜了 晉愍帝,滅亡了西晉。祖逖兵力很少,又遠在淮水,北伐進展緩慢,無力救援。

  流民 張平、樊雅各聚集數千人在 譙城據塢堡割據。 祖逖派參軍殷義去招撫他們。但是殷義態度傲慢,激怒了 張平,殷義被殺。 張平據守, 祖逖攻擊一年不克,後來誘降了張平的部將謝浮,殺了張平。 祖逖進據 太丘。樊雅仍然堅守譙城不降。 祖逖又請 南中郎將 王含的參軍 桓宣招降了樊雅。 石勒派石虎進攻譙城。 桓宣協助 祖逖擊退了石虎。 晉愍帝被俘後,琅邪王 司馬睿稱 晉王,傳檄天下,聲言派軍由 祖逖節制北伐,但是僅僅是做了個姿態,沒有實際行動。後來 晉愍帝被 前趙殺死, 司馬睿即皇帝位,就是東晉 開國皇帝晉元帝。

  在 祖逖北伐之前, 石勒一度進逼江北,準備渡江,只是遇到連月的陰雨,才沒有渡江。 祖逖在幾乎沒有東晉政府的支援下,以自己的才幹,逐漸收復失地,不僅保障了江淮,而且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地區,造成了進逼河北的態勢。當時西晉雖然滅亡,但是北方仍有為晉堅守的地區,而且 中原的遺民也深受殺掠之苦,盼望晉朝的北伐。而前趙和 後趙互相爭戰,也有機可乘。如果東晉能專委 祖逖經營,恢復河北不是沒有可能,就算河北難取,河南之地也可以保證。而由於內爭,派外行 戴淵牽制 祖逖,結果使得 祖逖的努力前功盡棄。以至於以後前秦奪取襄陽,兵臨淮南,需要 謝玄在 淝水決戰,以決定東晉的存亡。清代 王夫之認為 祖逖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操之過急,不如西晉的 羊祜經營伐吳,是以德服人。 王夫之的見解真是迂腐, 羊祜經營伐吳,晉武帝支援, 朝廷讓 羊祜便宜行事, 羊祜故得以全力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