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之治的評價

  大中之治是指唐朝的唐宣宗李忱在位時期的治世。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大中之治的主要措施

  政治

  唐宣宗於即帝位後致力於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對內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

  經濟

  在位期間宣宗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十分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

  外交

  對外關係上,宣宗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軍事勝利之一。唐宣宗還不斷擊敗回鶻、党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後被佔領的大片失地:"克復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廟,雪恥二百年間。"使得大唐國勢復振。

  宗教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光王李怡被宦官擁立為帝,改名為李忱,是為唐宣宗,年號大中。擁立唐宣宗的宦官本以為他愚鈍容易控制,豈料他登基為帝后立即勵精圖治,並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眾宦官、朝臣及宗室才驚覺唐宣宗以往是故作愚鈍,實際是非常賢明。在宗教上,唐宣宗與唐武宗反其道而行之。因從南北朝到隋唐武帝歷代的積累,佛教勢力盤根錯節,雖然經唐武宗而傷本,但仍由其底蘊。他抑制道教,拉攏佛教。杖殺了趙歸真等數名大道士;恢復佛教,除了詔令在長安、洛陽二京增加寺廟外,聽任僧人修復各已毀之寺廟。他以犧牲政府奪取寺院經濟之利,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廣大民眾的支援,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厚實的政治基礎,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來重新整理政治。

  大中之治的社會評價

  史上對唐宣宗的作為評價極高:

  宣宗自臨馭,一之日權豪斂跡;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閽寺懾氣。繇是政刑不濫,賢能效用,百揆四嶽,穆若清風,十餘年間頌聲載路,而帝道皇猷始終無缺,雖漢之文景不過是也。--《冊府元龜》

  百吏奉法,政治不擾,海內安靖幾十五年。--《唐鑑》

  當時以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焉。--《舊唐書》宣宗本紀

  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資治通鑑》

  由於宣宗在位時之年號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稱之,並且將大中之治比作漢朝的文景之治,將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漢文帝一樣的明君。

  大中之治的歷史記載

  百吏奉法,政治不擾,海內安靖幾十五年。——《唐鑑》

  當時以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焉。——《舊唐書》宣宗本紀

  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資治通鑑》

  由於宣宗在位時之年號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稱之,並且將大中之治比作漢朝的文景之治,將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漢文帝一樣的明君。

  大中之治唐宣宗人物生平

  生母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侍妾鄭氏,李錡謀反失敗,鄭氏入宮後當郭太后的侍兒,後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忱,即後來的唐宣宗。他是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後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沒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為帝。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

  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對外關係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軍事勝利之一。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後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