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李晟的簡介

  李晟,唐代中期名將,七十二位名將之一,為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朝宰相、軍事家。 李晟原為邊鎮裨將,以戰功累遷至右金吾大、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封合川郡王。後來,李晟入朝任右神策軍都將。 建中二年***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討伐反叛的河朔三鎮。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 興元元年***784年***,李晟收復長安,平定朱泚之亂,兼任鳳翔、隴右、涇原三鎮節度使、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貞元三年***787年***,李晟被罷去兵權,改封太尉。 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名將李晟的生平

  李晟自幼善於騎射,十八歲時到河西從軍,跟隨節度使 王忠嗣屢戰吐蕃。後來,李晟被 鳳翔軍節度使高升署任為列將,攻打反叛的疊州羌、連狂羌,因功提升 為左羽林大。廣德初年,李晟因攻打 党項有功,授 特進、任 太常寺卿。

  769年***大曆四年***,吐蕃進犯 靈州,當時李晟在節度使 李抱玉麾下任右軍都將。李抱玉讓他率領五千士兵抵抗吐蕃,李晟卻道:“以眾則不足,以謀則太多。”於是,李晟只率一千士兵,出 大震關***在今陝西 隴縣西***,直奔 臨洮,掃平定秦堡,生擒堡帥慕容谷鍾,解除靈州之圍。戰後,李晟被授予 開府儀同三司,兼右金吾大,涇原、四鎮、北庭兵馬使。

  不久,節度使 馬璘在鹽倉與吐蕃軍交戰失敗,李晟率所部士兵,救出馬璘,因功被封為合川郡王。馬璘對李晟非常忌憚,遣他入朝,任右 神策軍都將。

  779年***大曆十四年***, 唐德宗即位,吐蕃進犯劍南,蜀中震驚。德宗命李晟率領神策軍前往援救。李晟攻下飛越等三座城,渡過 大渡河,殺敵千人。

  781年***建中二年***, 魏博節度使田悅起兵反抗朝廷,兵圍臨洺***今河北 永年縣***和邢州***今河北 邢臺市***,德宗下令任命李晟為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與河東節度使 馬燧、 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合兵援救臨洺。李晟陣斬 田悅部將楊朝光,又在 洺水大破田悅。782年***建中三年***,李晟在 洹水擊敗田悅軍,解除了對臨洺、邢州的包圍,繼而向 魏博進軍。不久,李晟加檢校左 散騎常侍,兼魏府 左司馬。

  這時,由於德宗對各軍獎賞失當,引起了 朱滔和 王武俊的不滿。二人勾結田悅,率軍圍困趙州***今河北 趙縣***。 李抱真分兵二千守護邢州,引起了馬燧的不滿。馬燧欲領兵回去,李晟勸解道:“我們三人奉皇帝之命討伐叛賊,邢州與趙州相鄰,現在叛賊攻打趙州,這樣邢州也不得安寧。李公分兵守衛,也不算錯,您怎麼就急著退兵呢?”馬燧豁然醒悟,主動前往李抱真營中,與其拋棄前嫌。

  李晟建議道:“我率兵到 定州,與 義武節度使張孝忠合兵攻打 范陽***今北京市和河北 保定市北部***,那麼王武俊就會放棄趙州。”德宗授李晟為 御史大夫。李晟領軍北進,王武俊果然撤軍退走。李晟在趙州休整三天,與 張孝忠一起北攻恆州,在清苑***今河北保定***圍困朱滔部將鄭景濟,並掘水灌城。

  不久,李晟率兵在白樓擊敗田悅、王武俊的援軍,清苑更加危急。朱滔、王武俊非常害怕,發動全部兵力救援,圍困李晟的部隊。李晟對內攻擊鄭景濟,對外又抵抗朱滔等人,從正月到五月還不能解圍。此時,李晟重病,不能起床,軍領於是領兵返回定州,叛軍仍然不敢追擊。

  收復長安後,李晟考慮到 涇州***今甘肅涇川北***臨近邊界,且為軍事重鎮,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發生兵禍,為此,他主動奏請前往涇州。於是,德宗命李晟兼鳳翔、隴右、涇原節度使、行營副元帥,改封 西平郡王,進駐涇州。

  當時宦官尹元貞持符節巡視 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 華州***今陝西省華縣***,擅自到河中撫慰李懷光。李晟上表彈劾尹元貞假借皇帝命令,想為叛亂的元凶開脫罪責,請皇帝治尹元貞的罪,又認為李懷光有五個不可赦免的原因,請求率五千精兵打敗叛賊。德宗剛把進攻叛賊的任務交給馬燧、渾瑊,因而沒有答應。

  吐蕃對李晟極為畏懼,大相尚結贊對他尤為厭恨。他們認為唐朝的名將只有李晟、馬燧、渾瑊三人,於是實施反間之計,派遣使者通過馬燧請和,再通過會盟之際劫虜渾瑊,出賣馬燧。786年***貞元二年***九月,吐蕃興兵進犯 隴州***今陝西省隴縣***,卻不掠奪,並道:“召我來,何不以牛酒犒勞?”然後慢慢退去,以此來離間李晟。李晟派王佖率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汧城***今陝西省隴縣東南鎮***,擊破吐蕃軍,幾乎生擒尚結贊。不久,李晟又派 野詩良輔攻佔吐蕃摧沙堡。

  尚結贊多次遣使求和。李晟入朝覲見,認為吐蕃不可相信。宰相 韓滉支援李晟的意見,請求調發軍糧供給李晟,讓其攻擊吐蕃。此時德宗厭惡戰爭,疑心將帥生事以獲取功勞。適逢韓滉去世,而執政的 張延賞又與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進行詆譭,認為不能讓李晟久握兵權,並推薦 劉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邊事,讓他們立功來壓制李晟。德宗竟然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的兵權。

  787年***貞元三年***三月,德宗在 宣政殿召見李晟,冊封他為 太尉、中書令,又命他在 尚書省治事。同年閏五月,渾瑊與吐蕃在平涼會盟,果然被吐蕃劫持,而馬燧也被罷免河東節度使之職。

  793年***貞元九年***,李晟去世,終年六十七歲。德宗得知後流涕不止,命百官到其府第弔唁,並追封他為 太師,贈諡號忠武。李晟下葬時,德宗又親到望春門送葬,派使者在靈車前宣讀詔書,又命百官在路旁哭拜。

  元和年間,李晟配饗德宗廟廷。唐僖宗逃奔四川時,倉部員外郎 袁皓收集李晟的功勳事蹟,編寫《興元聖功錄》,以此激勵諸將。

  名將李晟的歷史評價

  李晟性疾惡,臨下明,善知部下之長;敢 犯言直諫,盡大臣之節;治軍嚴明,賞罰必信。在作戰指揮上,不畏強敵,善激勵士氣,團結友軍, 謀定後戰, 身先士卒,臨敵應變,政治攻心與軍事打擊並用,因而能克復長安,立不世之功。史書稱他“器偉雄才”,“長於應變”,為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李適:① 且功與時並,才為代生,苟蘊其材,遇其時,尊主庇人,何代不有?在中宗則桓顏範等著匡戴之績,在元宗則劉幽求等申翼奉之勳,在肅宗、代宗則郭子儀等掃殄氛祲。今則李晟等保寧朕躬,鹹盡力肆勤,光復宗祏。 ② 巨集濟患難,保佑王室;掃蕩氛祲,廓清上京。忠誠感於人神,功業施於社稷,匡時定亂,實賴元勳。 ③ 希代特生,乘時間出,高明稟忠厚之楨,***闕***故得擁是旄幢,徇於封略,旋師中冀,討孽上京。一鼓而凶魁電竄,皇居乃正,清廟重安,大效展於邦家,大惠孚於黎庶。 ④ 天授明德,為時棟樑,膺期挺生,佐理戡難,作我英宰,保大定功。渾忠義以居心,等夷險以為體,魏郊伐叛,申肅殺之威;漢苑摧凶,樹廓清之效。宮城遂復,廟社攸安,三輔釋塗炭之憂,萬國允朝宗之願。及夫藩鎮岐下,黎獻昭蘇,踔威稜於接境,阜農耕於夷壤。欽若朝政,櫜戢干戈,弼予一人,永清四裔。 ⑤ 建中四祀,寇發上京,暴蔑人神,僣稱名器,則有若西平王晟等翦滅大憝,廓清中區。……晟有興運之略,有匪躬之誠,有定亂之勳,有禁暴之德。……國危能安,軍勝能整,古所謂衛社稷者,晟其當之。

  李純:① 間代英賢,自天忠勇。邁濟時之巨集算,抱經武之長材,貫以丹誠,協於一德。嘗遭屯難之際,著戡定之功,鯨鯢既殲,宮廟斯復。 ② 贈太師晟,識精韜鈐,神假雄武,建中寇孽,躬踐憂虞。垂餌虎狼,致威樽俎,刷宮廟之塵穢,回日月之光輝。

  陸贄:① 沈肅有勇,堅明能斷。聞難感憤,誓軍徂徵,誠激於衷,義形於色。自河之右,萬里濟師,殷然雷奔,大盜懾駭。……蓄銳養士,深壘固軍,以謀吞元凶,以義糾群帥。躬擐甲冑,率先啟行,布忠信為軍聲,持義烈為戰器。廓清氛沴,寧復皇都,宗廟載安,宇宙斯泰。佐予興運,時乃茂功。 ② 勵精剛之操,體博大之德。適時變通,而大節不奪;虛受廣納,而獨斷自明。奉法以身,推功以下,眾無犯命,人用樂從。懷德畏威,令行禁止。誓群帥於危疑之際,駐孤軍於板蕩之中。氣凌風悖誠動天地,一鼓而凶徒折北,再駕而都邑廓清。師皆如歸,人不知戰,再安社稷,功格皇天。

  尚結贊:唐之名將,李晟與馬燧、渾瑊耳。不去三人,必為我憂。

  趙元一:李公晟,電掃關中,欃槍已滅,風行草靡;車軌攸同。凶黨伏誅,枝葉皆盡;逆人之跡,並令削除。天府神都,鹹稱萬歲。……李公一清宮掖,德比伊、周;再殄凶渠,功超衛、霍。

  呂溫:許叔冀之保靈昌,李光弼之全河陽,李晟之收復京邑,皆以兵一,而建大功。

  皮日休:吾愛李太尉,崛起定中原。驍雄十萬兵,四面圍國門。一戰取王畿,一叱散妖氛。乘輿既反正,凶豎爭亡魂。巍巍柱天功,蕩蕩蓋世勳。仁於曹孟德,勇過霍。

  石敬瑭:西平王昔在德宗皇帝幸樑洋之歲,而有保定大功中興返正扶持社稷之力,載諸史氏,予嘉乃德,曰篤不忘。

  劉昫:忠於事君,長於應變,誠一代之賢將也。觀恆山之役,立談釋二帥之憾;涇師之亂,號哭赴奉天之危,可不為忠義乎!對白華之進軍,知平涼之必詐,沮星變之議,移渭橋之軍,可不為應變乎!解帶結孝忠之心,請婚釋延賞之怨,嫉惡有楚琳之請,懲亂行希鑑之誅,可不為明於決斷乎!而德宗皇帝聽斷不明,無人君之量,俾功臣困讒慝之口,奸人秉衡石之權,丁瓊之言,誠堪太息。雖齪齪刻渭橋之石,區區賜煙閣之銘,亦何心哉!

  歐陽修:晟之屯東渭橋也,朱泚盜京師,李懷光反咸陽,河北三叛相王,李納猘河南,李希烈訌鄭、汳。晟無積貲輸糧,提孤軍抗群賊,身佩安危而氣不少衰者,徒以忠誼感人,故豪英樂為之死耳。至師入長安而人不知,雖三王之佐,無進其能,可謂仁義將矣!嗚呼,功能存社祏,不能見信於庸主,卒奪其兵,哀哉!雖然,功蓋天下者,惟退禍可以免。四子世似其勞,是宜有後哉。

  李惟清:臣聞漢有衛青、霍去病,唐有郭子儀、李晟,西北望而畏之。

  陸游: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猶當出作李西平,手梟逆賊清舊京。

  文天祥:李公文武孰能傳,勳業聲華遍九州。一片忠心照日月,萬方民社奠春秋。

  羅貫中:李晟推功於下,而引咎歸已,此固哲人之所為,而晟能之。宜其孤忠獨立,而追蹤汾陽也。

  王世貞:李西平渭橋之役,以一旅弱師介於二鴟虜之間,卒能收強勵激以成補天浴日之烈,此非特其忠志強忍殊也,葢亦有精思焉。夫西平之一決,隃於郭汾陽多矣。然其量稍隘、意稍滿,故輕發於後貴之延賞,而卒為其所制。延賞雖忮,非魚朝恩、元載比也,以為西平之處延賞,不若汾陽之處朝恩、元載也。

  王夫之:① 李抱真得武俊之要領而示之以誠;李晟蔑視懷光之反,而安據渭橋,不為妄動;皆能忍暴集之奔湍,堅以俟其歸壑者也。有臣如此,賊不足平矣。② 德宗抑有李晟、渾瑊、馬燧之赤心為用,故李懷光雖叛,不敢逼上而屏跡於河中。

  康熙帝:李晟雖遭讒間,不能坦然自信,則亦未嘗學問之故也。凡人臣善處功名者不多。概見惟在帝王加意保全之,斯可得善始善終耳。

  蔡東藩:若夫李晟、渾瑊、馬燧,為唐德宗時三大名將,晟知吐蕃之難信,不宜與和,而瑊與燧皆未曾料及,是晟之智燭幾先,固非二人所可逮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