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太史慈是誰

  太史慈是三國時期的名將,精通騎射,從來都是弦出必中,是東漢末年有名的神射手。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名將太史慈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名將太史慈的簡介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吳書》,《三國演義》為“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名將太史慈的生平故事

  少時好學,曾仕於郡奏曹史。後來州與郡之間出現嫌隙,太史慈便以巧計令有司不採信於州府,處事慎密周到,從此開始知名。但此事令太史慈被州府所仇視,於是舉親往北逃至遼東郡。後來其母以孔融多次致贈餉遺,而孔融被黃巾軍管亥所圍,便叫太史慈前往幫助。太史慈便奉母命往援孔融,他殺入重圍與孔融會合後,先以“韜晦之計”使黃巾軍懈怠***太史慈連續兩天於清晨時引領從人,帶備弓箭及箭靶到北海城門之下,裝作練習射箭然後回城。黃巾軍隊起初驚疑,後來習以為常,不復為備,太史慈便於第三天突擊,成功出圍***,突破黃巾軍包圍,前往劉備處求助,圍解後,孔融向太史慈說:“卿吾之少友也。”表示相當看重。太史慈回家拜母后,其母亦說:“我喜汝有以報孔北海也。

  後來劉繇不敵孫策,引軍逃走,太史慈則前往涇縣,建立屯府,頑抗之下,最後仍被孫策俘虜。孫策相當重視,決定收攬他。劉繇破亡後,尚有餘眾萬多軍卒未降,太史慈便受命前往安撫。其時孫策軍中眾人都認為太史慈會從此離去,不再回來,然而孫策卻堅信太史慈必不背諾,二人更約定不過六十日後回,太史慈亦果能於期限內回來,此事一方面可見太史慈信守必行,而孫策亦有出眾的知人能力。

  後來孫策分海昏、建昌設左右六縣,委任太史慈為建昌都尉,主治海昏,並督各將應付以驍勇著稱、曾數次作亂於艾縣、西安縣一帶的劉表從子劉磐。太史慈成功鎮服守地,令劉磐絕跡江東,不再為禍作亂。甚至連曹操都曾因聞其名而與他通訊,並於信件中夾著當歸,示意要招攬太史慈,但太史慈都沒有加以理會。

  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享年四十一歲。《吳書》載他臨亡時,嘆息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孫權甚為悼惜。

  輾轉來到江東後,本想見同郡劉繇,於是來到曲阿縣,卻在見前孫策軍已至,其時太史慈不被重用,卻只負責擔任前線軍情偵察。當時他獨自與一騎卒來到神亭,遇到孫策,孫策那邊的十三從騎都是韓當、宋謙、黃蓋之輩,太史慈卻仍然上前決鬥,孫策與他單挑。孫策刺下太史慈的馬,而攬得太史慈項上手戟,太史慈亦得孫策兜鍪。剛巧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方才作罷。

  當時有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度作寇於艾、西安諸縣。孫策於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縣,並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劉磐自此絕跡不復為寇。

  太史慈的射術確是史上有名的。他跟從孫策討伐麻保賊,有一賊於屯裡城樓上毀罵孫策軍,並以手挽著樓棼***城樓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貫穿手腕,更反牢牢釘在樓棼上,圍外萬人無不稱善。曹操聞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書信,以篋封之,內無多物,而放了少量當歸,寓意太史慈應當向其投誠,其見重如此。後來孫權統事,以太史慈能剋制劉磐,遂委以南方諸大事。於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歲。太史慈臨亡之時,嘆息道:“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孫權知道慈死,十分悼惜。子太史享嗣任,享字元復,歷尚書、吳郡太守。官至越騎校尉。

  名將太史慈的歷史評價

  陳壽評曰: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分。

  孔融:“卿***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劉繇:“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

  《吳歷》:“***孫***策曰:‘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

  《江表傳》:“***孫***策曰:‘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

  《宋書·劉敬宣傳》:“人之相知,豈可以一塗限,孔文舉禮太史子義,夫豈有非之者邪!”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寫道:“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

  聖德招賢遠近知,曹公心計卻成欺。

  陳韓昔日嘗投楚,豈是當歸召得伊。

  ——孫元晏

  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

  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諮。

  ——羅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