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的人物生平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官員、書法家,曾官居宰相,被譽為“濃墨宰相”,其父劉統勳是乾隆年間重臣。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早年生活

  劉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初入仕途

  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後來父子得到寬釋,劉墉被降為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為官期間,劉墉基本秉承了父親劉統勳的正直幹練與雷厲風行,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頓,為百姓做了實事。同時積極貫徹皇帝意旨,查禁書、捉拿會黨,得到皇帝讚許。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劉墉擔任廣西鄉試正考官,十月被提拔為安徽學政。劉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還特意召見並賜詩,其中有“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劉墉能夠不辱門楣、有所建樹。劉墉在任期間針對當時貢生、監生管理混亂的狀況,上疏“請州縣約束貢監,責令察優劣”,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辦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劉墉調任江蘇學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詩相贈,可見其對劉墉抱有厚望。劉墉也不辱使命,為政嚴肅認真,出任學政時按試揚州,因為把關嚴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矇混過關者最後不敢入場。他還上書皇帝稱:“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行政官員***既畏刁民,又畏生監,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皁白不分,科罪之後,應責革者,並不責革,實屬闒茸怠玩,訟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這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時弊,深受乾隆皇帝賞識,稱讚其“知政體”。劉墉先後兩次提督江蘇學政,後期為官處事風格由峻厲剛急轉為平和舒緩,但嚴肅認真是一以貫之的。

  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寧道臺。第二年,劉墉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按律革職被判極刑。但乾隆皇帝愛其才,加恩詔免,僅發配軍臺效力贖罪,第二年被赦免後在修書處擔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劉墉因父親的緣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寧知府。劉墉十分珍視這次機會,為政公正清廉,聲名遠播,百姓歎服劉墉的品行,將其比為宋朝的包拯。[7-8] 後來嘉慶初年的彈詞《劉公案》,就是以劉墉在江寧知府任上決斷疑案、為民做主的故事為藍本改編而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劉墉調任陝西按察使。

  第二年父親劉統勳病故,劉墉辭官回家服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服喪期滿還京,清廷念劉統勳多年功績,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十月又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並派辦《西域圖志》及《日下舊聞考》總裁。次年七月,充江南鄉試正考官,不久後復任江蘇學政。在任期間,劉墉曾劾舉秦州舉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懲辦,年底因辦事有功和督學政績顯著,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多處受災,一些無災州縣盜案迭起,貪官汙吏猖獗。劉墉到任後一面查明情由,據實彈劾貪官汙吏,建議嚴辦。一面稽查庫存,修築城郭建倉儲谷,賑濟災民。僅一年餘,庫銀充實,民糧豐足,劉墉得到當地百姓愛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劉墉升任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任職南書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館總裁。此時,御史錢灃彈劾山東巡撫國泰結黨營私,劉墉奉旨偕同和珅審理山東巡撫舞弊案。劉墉至山東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訪,查明山東連續三年受災,而國泰邀功請賞,以荒報豐。徵稅時對無力繳納者一律拿辦,並殘殺進省為民請命的進士、舉人9人。劉墉如實報奏朝廷,奉旨開倉賑濟百姓,捉拿國泰回京。此時皇妃已為國泰說情,有的御史也從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護國泰。劉墉遂以民間查訪所獲證據,歷數國泰罪行,據理力爭,終使國泰伏法。後來民間曾據此事寫成通俗小說《劉公案》,對這位“包公式”的劉大人大加頌揚。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劉墉奉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書房行走。當時和珅炙手可熱,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出其為人和為官的另一面:面對和珅專寵於乾隆,劉墉只好靜默自守,滑稽模稜取容。

  官聲漸晦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兼理國子監事務。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職玉牒館副總裁。但在此後數年裡,劉墉不斷犯錯,官聲漸不及從前,並多次受到皇帝責備。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劉墉因為漏洩與皇帝關於嵇璜、曹文埴的談話內容而受到申飭,被罷免了大學士職務。八月,乾隆委託劉墉主持祭拜文廟,卻因沒有按規定行一揖之禮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參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劉墉兼理國子監期間發生鄉試考生饋送堂官的賄賂案,被御史祝德麟彈劾,劉墉受到處分。乾隆五十四年***17******四月,上書房的師傅們久不到書房,劉墉做為總師傅而不予糾正,被降職為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劉墉擔任當年會試主考官,卻安排失當閱卷草率,導致違制與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嘉慶元年***1796年***,皇帝破格增補戶部尚書董誥為大學士,而資歷更深的劉墉卻被排斥在外。皇帝向劉墉詢問新選知府戴世儀可否勝任,結果劉墉說可以,實際上戴世儀十分庸劣難以勝任。

  嘉慶二年***1797年***四月,劉墉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但仍被皇帝指責向來不肯真心實意做事,幹活懶散。並稱是因為沒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劉墉。五月,劉墉奉旨偕同尚書慶桂到山東辦案,察看黃河決口的情況,劉墉上書請求在決口處築壩,下游疏導分流,朝廷採納了意見。

  善始善終

  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劉墉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嘉慶隨即處死和珅。嘉慶四年***1800年***底,劉墉上疏陳述漕政,對漕運中的漏洞體察至深,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嘉慶皇帝看後,深以為然。嘉慶六年***1801年***,劉墉充任會典館正總裁。嘉慶七年***1802年***,皇帝駕幸熱河,命劉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時劉墉已八十有餘,卻輕健如故,雙眸炯然,寒光懾人。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劉墉於北京驢市衚衕家中逝世,享年85歲。去世當天,他還曾到南書房值班,晚上開宴會招待客人,當晚去世。而據《嘯亭雜錄》記載,劉墉死時“鼻注下垂一寸有餘”,暗合佛語中善於解脫之意,可說是壽終正寢、功德圓滿。死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入祀賢良祠,諭祭葬。

  劉墉下南京

  劉墉下南京又名劉公案,盛行於豫東、魯西南、皖北、蘇北一帶,歷史上確有劉墉其人,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也確實在南京做過官,乾隆三十四年***1769***,51歲的劉墉獲授江寧知府。清朝乾隆年間的“劉羅鍋”是人們理想中的清官,劉墉就是家喻戶曉的“劉羅鍋兒”,因為他為官“忠君、愛民、清廉”,深得百姓喜愛。有關於他的事蹟在民間廣為傳播,後經文人墨客編寫加工改造成戲曲廣為流行。豫劇、曲劇都有這部戲,流佈很廣,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常演不衰。已是豫劇紅臉演員的必唱劇目,是紅臉藝術中的一張靚麗名片。劉墉下南京分為五部:鍘太師、鍘西宮、下南京、會總督、雙開鍘。

  劉墉的歷史評價

  《清史稿》:“墉工書,有名於時。”

  《湖南通志》:“***劉墉***政簡刑清,吏民畏服。嘗勸捐州縣社倉谷凡十二萬石,民以為便”。

  《諸城縣誌》:“***劉墉***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知府時,即謝絕饋賄,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

  張維屏:“劉文清書,初從趙鬆雪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

  袁枚:“初聞***劉墉***領丹陽,官吏齊短脰。光風吹一年,歡風極老幼。先聲將人奪,苦志將人救。抗上聳強肩,覆下紆緩袖。”

  蕭一山:“以劉石庵墉、王惺園傑之純謹,洪亮吉則譏為當場鮑老指劉,剛愎自用指王,餘可知矣。嘉慶初年,劉以名相之子,繼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寵有加,足與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紀連海:“歷史上的劉墉不是狀元,也不駝背。他的官位確實數經起落,不過他並沒有跟和珅鬥一輩子。相反,歷史上的劉墉雖然也是個清官,但在那個複雜的歷史背景下,他也做了一些隨波逐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