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視訊回播

  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天舟一號發射入軌後,將與在軌執行的天宮二號先後進行3次交會對接、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以及空間應用和航天技術等多領域的實驗專案。貨運飛船的設計是3到5天完成對接,因為沒人,不用很著急,可以用更多圈次來節省調姿所需的燃料。你想搶先看看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的完整版視訊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天舟一號對接全程視訊高清錄影直播回放。

  2017天舟一號發射全程直播視訊完整版高清錄影回放下載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實時畫面全程完整版視訊錄影回放

  “天舟一號”暫未對接,暫無2017天舟一號對接完整版視訊高清錄影直播回放,屆時小編繼續為大家跟蹤報道,歡迎收藏本頁面。

  點選進入>>>2017天舟一號發射全程直播視訊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經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4月20日19時41分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19日下午,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開始加註推進劑。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為我國空間站工程發射貨運飛船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採用綠色環保的液氧煤油推進劑,於2016年6月25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這次飛行任務是我國天舟貨運飛船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組成的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的首次實用性亮相,將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奠定重要技術基礎。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後,將進入高度約380公里的執行軌道,之後將與在軌執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自動交會對接。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簡介

  天舟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採用兩艙構型,由貨物艙和推進艙組成,總長10 .6米,艙體最大直徑3 .35米,太陽帆板展開後最大寬度14 .9米,起飛重量約13噸,物資上行能力約6噸,推進劑補加能力約為2噸。它能獨立飛行3個月,具有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等功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介紹,現在所使用的飛船受運載能力限制,一次只能運送3名航天員和300公斤物品。航天員要長期在空間站工作生活,就必須儲備大量的食物、水、氧氣和備份材料,要能夠把幾噸的貨物送上去。這就是貨運飛船的使命。

  貨運飛船是載人空間站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為空間站或空間實驗室補加推進劑和運輸貨物,並將空間站廢棄物帶回大氣層燒燬。

  天舟一號只是開始。專家介紹,天舟貨運飛船採用型譜化方案,設計了全密封貨物艙、半密封貨物艙、全開放貨物艙和推進艙四個模組,形成全密封、半密封和全開放貨運飛船3種型譜,未來能滿足空間站不同貨物運輸需求。

  天舟一號到底長什麼樣

  央視記者李廈:我身後的就是“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了,我們可以看到它是一個兩層式的結構,上面這一段是它的推進艙,而下面這一段則是用來裝貨的貨物艙。“天舟一號”飛船它的總高度接近於11米,最大直徑3.35米,總重量達到13噸。這比我國此前建造的天空實驗室以及神舟系列飛船都要大,是我國目前為止製造過的最大、最重的航天器。

  目前我們的神舟飛船,一次除運送航天員外,還能攜帶300公斤物品。但未來航天員要在空間站長期工作生活,就必須儲備大量的食物、水、氧氣和備份材料,這就需要更大的貨運飛船一次性把幾噸重的貨物送上去。“天舟一號”全長10.6米,最大直徑3.35米,滿載貨物的總重13噸,這麼巨大的身材就是為了能夠向太空運送更多的貨物。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總設計師白明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總設計師白明生:天舟運載能力也是根據咱們空間站的規模來設計出來的,是以最小的結構重量達到最大的裝貨能力,所以說咱們“天舟一號”的裝貨能力有一個指標,叫載貨比,咱們將來可以達到0.48。

  載貨比是指貨物重量佔整個飛船的總重量的比例,是考核貨運飛船的一個主要指標,載貨比數值越高,說明飛船運載貨物的效率越高,0.48這個數值也超越了歐洲、日本等國家的現役貨運飛船,使“天舟一號”的運載能力躋身世界前列。

  同時,為了滿足未來空間站建設的需要,“天舟一號”還採用型譜化方案,模組化設計,形成全密封、半密封和全開放貨運飛船3種型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總設計師白明生:比如說全密封的這個,運載能力比較強,生活物資可以大量通過密封艙來運輸。還有一個就是半密封半開放的貨運飛船,把貨物艙分成兩半,開放的貨艙可以裝一些空間大型的維修備件,比如說太陽帆板。 還有一種全開放的貨運飛船,整個的貨物艙,整個可以是開著口的,就沒有密封艙了,可以裝空間站大型的試驗的裝置。這樣的話不同的型譜,不同的貨運飛船,就滿足了將來不同的需要。

  中國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將首次嘗試“太空加油”

  中國空間站將於2020年前後完成在軌組裝建造。全國人大代表、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透露,我國將研製“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專門用來發射空間站,計劃於2019年首飛。

  去年11月,長征五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成為我國起飛質量最大、起飛推力最大、箭體結構最大、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被網友親切地稱為“胖五”。長征五號乙將以“胖五”技術為基礎,專門用來發射體型、重量龐大的空間站。

  張育林透露,下個月,我國將進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的收官之戰。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將首次嘗試“太空加油”,開展貨物運輸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多項關鍵技術試驗。

  “以前飛船起飛質量只有8噸左右,每次只能運輸一噸多的物資。天舟一號起飛質量13噸左右,可以一次性運輸6.5噸左右的貨物,運輸能力比以前大大提升。”張育林介紹,天舟一號的發射任務仍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執行,

  “新一代火箭在新發射場發射正式載荷,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它們真正首次實用性亮相。”

  全世界已經發射了10個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唯一在軌執行的空間站,按計劃將於2024年退役,屆時中國可能成為唯一有在軌空間站的國家。

  “如果將空間站建設比作接力賽,俄羅斯是第一棒,國際空間站是第二棒,中國空間站是第三棒。這一棒我們不能丟,否則人類在近地空間常態化駐留的程序就中斷了。”張育林說,中國空間站建設將更好地支援民用航天和太空產業化發展,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天舟一號三次“太空加油”六小時實現對接

  按計劃,天舟一號發射入軌後,將與在軌執行的天宮二號先後進行3次自主快速交會對接、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以及空間應用和航天技術等多領域的實驗專案。

  未來,我國的空間站在太空軌道執行,會受到殘存大氣阻力的影響而逐漸降低軌道高度,為了保持原有高度,就必須消耗燃料推動空間站上升,這就需要貨運飛船為空間站進行燃料補充。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之後,將通過一些特有的介面將燃料加註到天宮二號中。天舟一號實施的推進劑補加任務,是跟神舟飛船一個重大區別。

  除了燃料補加任務,天舟一號要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共進行三次交會對接,其中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是一項全新的實驗,要求兩個航天器在6個小時左右實現對接。這也是比較新的試驗專案。試驗取得突破後,將來包括載人船、貨船都可以採取這種對接方式,縮短了對接時間,航天員也會舒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