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歷史書籍介紹

  《東周列國志》在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是一部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東周列國志》在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是一部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早在元代就有一些有關“列國”故事的白話本,明代嘉靖、隆慶時期,餘邵魚撰輯了一部《列國志傳》,明末馮夢龍依據史傳對《列國志傳》加以修改訂正,潤色加工,成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國志》。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對此書又作了修改,定名為《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歷史書籍內容梗概

  《東周列國志》在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是一部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早在元代就有一些有關"列國"故事的白話本,明代嘉靖、隆慶時期,餘邵魚撰輯了一部《列國志傳》,明末馮夢龍依據史傳對《列國志傳》加以修改訂正,潤色加工,成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國志》。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對此書又作了修改,定名為《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為明代長篇白話歷史演義小說。當週宣王輕易見殺,當褒姒巧遇得活,《東周列國志》拉開了它那長達數百年史事的序幕。這是古今中外時間跨越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說,描寫春秋戰國時代"列國"故事。關於 "列國"故事的平話,最早產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慶年間,餘邵魚***字畏齋***撰《列國志傳》,以烽火戲諸侯開篇,分節不分回,每節隨事立題。明末馮夢龍加以改編,凡餘邵魚疏忽或遺漏的地方,都根據史書作了訂正,藝術上也有顯著的提高,改名為《新列國志》,共108回。清代乾隆年間,

  蔡元放***名界,號七都夢夫、野雲主人***又作了一番修改,並加了序、讀法、詳細的評語和簡要的註釋,改名為《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寫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複雜。《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歷史,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展開的。其中敘寫的事實,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秦漢前的一些史家為了某種原則立場,對歷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有時會隱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記述的文字中,沒有一定見地的人,很難發覺,更談不上理解了。這部書的通俗之處,正是將那暗礁一樣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種種是非善惡,忠奸智愚,畢露於光天化日之下。這是作者編寫此書的用意,也是他們對後人的貢獻。

  西周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叫周幽王,他是一個昏庸暴虐的國王。西周末期,由於社會矛盾的加劇,王室內部的矛盾也擴大了,周幽王終於被申侯和犬戎的聯合軍隊攻入王宮後殺死,周王朝鼎盛時代就此結束,歷

  周平王繼位後,將王都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稱做東周的開始。周王朝的統治日漸衰落,各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東周社會進入了一個大動盪的時期,中國先秦時代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自此開始。這是中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諸侯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諸侯國大國爭霸的局面,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的"春秋五霸"。在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像管仲、子產、曹劌、孫武這樣著名的歷史人物,發生了"城濮之戰"這樣以弱勝強著名的古代戰例,也出現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發奮圖強的諸侯國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也是在春秋末期這個社會大變革時代產生的。

  春秋時期最先強大起來的是鄭莊公,小說裡面把他描寫成一個奸詐陰險的小人,因此在裡面的歷史地位並不高。鄭莊之後有齊桓,齊桓公小白得鮑叔牙的幫助,擊敗管仲輔助的公子糾,從而成為齊公,後又任管仲為相,因其任人唯信,兼聽納諫,又得管仲鮑叔牙之大才,很快就雄霸天下,九合諸侯。但其結局悲慘,困死宮中,死後各子相爭數歲不休,也因此漸漸失去了齊國的霸主之位。齊桓公之後,重耳續伯,自深得民心的申生死後,年青時的晉文公重耳便多有磨難,三十歲上逃走天涯,先後流走齊、楚、秦等無數國家,取齊女秦女為妻。只因一幫志同道合如介子推等人的幫助方幸而得生。秦公三平晉亂,最終還是把他推上了晉國國君的寶坐,老來得國的重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兢兢業業把國家治理得無比強大。"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鳴必驚人"的楚之大鳥,因國亂而三年隱若之後果如他之言,一下飛上了亂世春秋的高空,成為一方霸主,這就是締造了絕纓大宴的楚莊王。而後的楚平王昏庸,竟佔兒媳為己有,又聽讒言,欲死太子也絕後患,因而牢伍奢,誘殺其子,幸得伍員逃得一生,一夜間愁發皆白之後逃離楚國,後落根於吳,也因他的再生,幾使楚丘和越國覆滅於吳國之手,這個有著太多傳奇的伍子胥,叩開了吳越春秋的大門,吳王闔閭之後,伍子胥薦夫差而得王,然而夫差不聽子胥忠言,放回已困多年的越王勾踐夫婦,最終導致吳國滅於這個重生後兢兢業業,一心為復仇而臥薪嚐膽的人手裡。緊接著晉國三分天下為韓、趙、魏。大概春秋時期的歷史就到此了,之後的戰國史,小說寫得相對簡單得多,也沒有像趙氏孤兒那樣紛繁複雜的故事。

  《東周列國志》描寫戰國部分雖然不比春秋部分那麼龐大,但也還十分精彩,衛鞅入秦變法,西門豹、吳起的故事等,但給讀者記憶深刻的當數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人,四人皆是鬼谷子的弟子,孫臏、龐涓學兵法,蘇秦、張儀習遊說。孫臏後為龐涓後害,幾死於魏,佯瘋才得脫歸齊國,後馬陵道萬箭射死龐涓。蘇秦遊說六國聯合抗擊秦國,即歷史上著名的合縱,張儀助秦,後幾次破蘇秦的合縱之謀。兩人皆為遊說之仕,小說中,他們算不得什麼偉大人物,全為小人之舉,蘇秦先一貧如洗,後因遊說而富貴還家,按小說的觀點,其是為了自己而行遊說之事,全不顧國家以後的發展,尤其在他後面的日子尤為明顯。結局悲慘自是不必說。蘇秦張儀之後,多出如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這樣的好客之士,在他們門下,養士多達數千人,但所養之士也多無用,不能為國出謀劃策,也不能為之身死。

  當然藺相如、廉頗這樣的大將之才也是有的,白起長平一戰坑殺趙卒四十萬餘。再後期,秦王翦、趙李牧等出現,王翦是秦併吞六國的主力統帥,兵越千里,戰功顯著。

  縱觀東周幾百年,無外乎一個"亂"字,亂世春秋,父子相殘、兄弟相爭、父奪子愛,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並不足為奇。春秋時期,多有謀國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軫、智寧俞、趙盾等,也多有謀國之君如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晉悼公、楚莊王、秦穆公等,但之後,謀國之君和謀國之臣皆越來越少,後幾近滅絕,多出將才而無相才者,也多為遊說之人,再之後,只剩家養士人的君子,當然如信陵君這些也堪為國才,但所養之士少有用者。再之後,僅剩將領之才了。將領之後呢,就只剩貪贓枉法、賣國賣家的郭開之流,惟秦王政為治國之君,任人唯賢。下面也有一幫如王翦、李斯等的能臣,也難怪秦能併吞六國而統一天下,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