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書籍介紹

  中國的茶文化在我國曆史悠久,也有不少地書籍著作,具體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經》唐·陸羽撰,成書於公元758年前後。內容分3卷10節。上卷3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環境的關係,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二之具”談有關採製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採製方法。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要求,提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敘述了製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乾、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中卷1節:“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烹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下卷6節:“五之煮”寫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製,著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佔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地所產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製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採製茶葉,隨採隨制,可簡化7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

  茶經》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作者詳細蒐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茶經》除唐代陸羽最早撰寫以外,明代徐渭公元1575年前後、張謙德公元1596年和黃欽公元1635年前後等三人也均撰有《茶經》。此外,宋代周絳於1012年前後曾撰《補茶經》1卷.明代孫大緩於1588年輯《茶經水辨》和《茶經外集》兩書。清代陸廷燦於1734年曾撰《續茶經》3卷、附錄1卷見後。潘思齊撰有《續茶經》20卷。《煎茶水記》唐·張又新撰,公元825年前後問世,1卷。

  《採茶錄》唐·溫庭藥撰於公元860年前後,約失傳於北宋,僅存辨、嗜、易、苦、致五類六則,記事不足400字。

  《十六湯品》唐·蘇囪撰,具體成書年代不詳,約在900年前後。原文佚,引自《清異錄》第四卷茗棄部。從全書文字看,似一篇遊戲文字,但對烹茶方法、茶具、茶湯審評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茶錄》宋·蔡襄著,1051年撰成。蔡襄自序:因陸羽《茶經》沒有記載福建建安之茶,丁謂《茶圖》獨論採製之事,至於茶的烹試未曾有聞,遂寫《茶錄》。分上下兩篇,全書不足800字。

  《東溪試茶錄》宋·宋子安撰,1064年前後寫成。作者因丁謂、蔡襄寫的建安茶事尚有未盡,因此寫成此書。全書約3000字,首為序論,次分總敘、焙名、茶病等8目。

  《品茶要錄》宋.黃儒撰,成書於1075年前後,全書約1900字。作者對於茶葉採製不當對品質的影響及如何鑑別審評茶的品質,提出了十說。《大觀茶論》宋·徽宗趙佶撰,成書於1107年。大觀是徽宗的年號,大觀初年徽宗著《茶論》,後人於是名為《大觀茶論》。全書約3000字,內容包括茶樹的種植方法,採茶的時期、方法、蒸茶、榨茶、製茶方法,以及鑑別茶品方法,並根據陸羽《茶經》為立論基點,再結合宋朝的變革而詳加討論。

  中國茶文化書籍的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製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之一。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臺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發展。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