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宋襄公是個怎樣的人

  春秋時期出現了諸侯爭霸的現象,因此誕生了春秋五霸,而宋襄公就是其中之一。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宋襄公,姓子,名茲甫,是宋桓公之子,宋成公之父。宋襄公母親是宋桓夫人也是宋桓公的正室妻,雖然排行第二,但是是嫡子,所以被立為太子承接大統。然而茲甫是個仁義之人,覺得自己不適合做國君因而發生了茲甫讓國的故事。

  茲甫讓國之美講得就是茲甫請辭國君之位,讓賢與哥哥的故事。茲甫自認為自己不如哥哥,自己雖為嫡子,但是排行第二,長兄目夷雖是庶出但是賢明仁義比自己更適合當國君,因此,茲甫便請求宋桓公立目夷為太子。後來宋桓公跟目夷講了這個事情,目夷回答說讓國之美已經是最仁義的行為了,我怎麼能跟弟弟相比呢,這個國君之位非他莫屬啊。

  後來兩個人推來讓去,為了躲避宋襄公的推讓,目夷自己悄悄去了衛國,因此宋襄公才做了國君。即位不久,齊國內亂,宋襄公受齊桓公之託照顧齊國太子昭,於是宋襄公號召各路諸侯去平定齊國內亂。在宋襄公的協助下,齊國內亂平定,公子昭即位為齊國國君。

  齊國雖然平定,但是齊桓公已經去世,諸侯霸主的位置空缺,於是宋襄公就想效仿齊桓公號召諸侯聯盟議事,但是目夷勸諫說宋國現在國力薄弱,以我們這種小國的力量來號召各路諸侯肯定會招來禍患,可是宋襄公沒有聽,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實施了會合諸侯。

  結果宋襄公吃了大虧,在一次會合的聚會上,宋襄公講究“信用”而不帶兵前去赴宴,結果被從來都不講信用的楚國給俘虜了,並被押到楚國囚禁起來,直到數月之後在魯僖公的調停下宋襄公才被釋放出來。

  宋襄公怎麼死的

  宋襄公之死也是跟他的“仁義”有關,泓水之戰是他最後一場戰役,就在這場戰役上他失敗了,他的失敗不是因為敵人有多厲害,而是因為他的婦人之仁。當時楚國軍隊已經被打的節節潰敗,準備渡泓水到對岸去休整軍隊。此時目夷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乘楚軍正在渡河,我們趕緊乘勝追擊,必能破敵。可惜宋襄公此時有大發了他的善心,覺得自己號稱仁義之師絕對不會攻打已經受傷的敵人,也不會攻打還沒有布好陣的敵人。

  就是宋襄公的這一“仁義“之舉,導致宋國大敗,當時如果宋國乘勝追擊必能大敗楚軍,可惜他非要等到楚軍渡完河,布好陣才進攻。結果楚軍勢力龐大,一下子就把宋軍打的落花流水,就在混亂中宋襄公也中了箭,受了傷。

  這一次的上讓宋襄公休養了很久,雖然治好了,但是也不能根治,最終於公元前637年傷痛發作不治去世,死後葬於襄城中東北行宮內。

  其實春秋五霸的五個人物存在爭議也是正常的,像宋襄公這樣的人本人是覺得算不上什麼霸主,畢竟他沒有像齊桓公一樣能九合諸侯,也沒有什麼明顯的功績和作為,倒是常常因為自己的“仁義”而被別人陷害,最終敗在楚軍之下。宋襄公雖是個仁義之君,但若要說霸業就不如齊桓公了,而他比不過齊桓公的原因就在於他被自己的“仁義”所困。

  宋襄公之仁的行為介紹

  因為宋襄公不合時宜的採取仁的做法,後人把對敵人講仁義的行為,叫做“宋襄之仁”可憐這宋襄公,明明是秉承自己的優良傳統,卻被後人不理解。

  說是這宋襄公想要當盟主沒成功,反而讓楚王擺了一道,給抓進去當階下囚了。氣得要死,但又因為自己國力不夠,拿人家楚國沒什麼辦法,正愁沒地方出氣。忽然就想起了,這不是鄭國那小子在大會上,要擁護楚王和我作對,楚國我敵不過,就先拿你鄭國開刀。

  就派兵打鄭國去了,這宋國雖然小,但傾巢出動鄭國哪裡抵得過,嚇得鄭文公連夜向楚成王搬救兵。都說兵不厭詐,聽說宋國出動主力打鄭國,有人就向楚成王諫言,現在宋國國力空虛,我們不如先不管鄭國,直取宋國老家,這樣不僅可以將宋襄公逼回來,運氣好的話說不定能一次性滅了宋國。

  宋襄公知道了楚國要來進犯的訊息,知道又被擺了一道,帶著部隊日夜兼程趕回宋國自救。雙方在泓水擺開了戰線,宋襄公的部下想要勸他與楚國講和,這宋襄公哪裡肯答應,當初在楚國蒙受了這麼大的羞辱,如今他主動來犯。我還要任他逍遙法外,我宋襄公顏面何存,打!

  看宋襄公如此堅決,士兵將領也就士氣高漲,都想為國爭光,為幫君王報仇。就約定了交戰日期,霎時間劍拔弩張,雙方都到了高階戒備狀態,早上的時候,楚軍開始浩浩蕩蕩渡江了,謀士向宋襄公諫言,可以稱他們過河的時候,出其不意進攻他們。

  誰知這宋襄公也是倔脾氣,我是要推行仁義的,在人家過河過到一半打過去人家一定遭不住呀。這宋襄公算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嗎,等到楚軍上岸,排好陣勢,宋兵都怕,這楚軍各個身強力壯,這哪裡敵得過。宋襄公這是還沒醒悟過來,依舊是堅持老一套。

  結果害得部下跟著一起送死,自己也身負重傷,不久就告別人世了。他至死都堅信這自己的仁義是對的,不過後來人們也開始認為楚國有點沒有人道了,但是諸侯之爭就是這樣殘酷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