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如雞肋的成語故事

  漢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成語又是漢語中的精華,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數學課的開頭,用成語故事進行匯入,看似超出了數學學科知識範疇,但是卻很好的將學科之間進行滲透和思想教育,學生能體會數學和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的主人公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赤壁之戰時,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的典故

  公元217年,劉備派兵進攻漢中。經過激戰,終於殺死守將夏侯淵,拿下了漢中。

  夏侯淵被殺,漢中失守的訊息傳到長安,曹操立即率領大軍前往漢中。但大軍開到漢中城外時,發現那裡所有有利地形都已被黃忠等搶佔,一時難以取勝。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曹軍的處境越來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用飯,發現菜中有一碗是雞肋骨做的湯。他注視著雞肋,若有所思。

  正好這時他的親信夏侯淳來請示當夜口令,普操隨口說了雞肋二字。

  夏侯淳聽了有些奇怪,但也不再詢問,照原話傳達下去。在營中辦理文章、事務的主薄楊修聽到雞肋的口令後,馬上收拾行裝,準備動身。大家見他這樣,都問他怎麼知道將要退軍。

  楊修回答說:你們都知道,雞肋這東西丟棄它可惜,但吃起來又沒有什麼肉。以它來比喻漢中,不攻下來可惜,但攻起來又不那麼容易。所以我知道魏王打算退軍了。

  眾人聽了將信將疑。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師,大家這才信服。

  的啟示

  堅持並不總是對的,在許多情況下,選擇放棄,會讓人從毫無希望地追求難以企及的目標中抽身,有機會獲得冷靜思考的空間,去追求更為可行的新目標。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也要選擇放棄,這不是退縮,是一種正確的決斷。

  的延伸

  【注音】wèi rú jī lèi

  【出處】《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解釋】雞肋:雞的肋骨,沒有肉,比喻無多大意味而又不忍捨棄的東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來沒有多大好處。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少有實惠

  【近義詞】棄之可惜、食之無味

  【例句】一次次的試驗都失敗了,現在又重新進行,真有點味如雞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