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檢編輯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質量是圖書的生命,提高出版物內在質量是關係到出版社品牌建設、出版社發展的大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極強的責任心

  圖書印前質檢是對即將付印的書稿進行編校質量檢查,是對圖書編校質量進行把關的最後一個環節。編校工作如果存在疏漏,還可以在質檢環節發現,還有機會彌補和完善,但如果質檢把關不住,也出現疏漏,就將無可挽回地留下差錯。質檢編輯作為“守關人”,應當充分認識到質檢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只有在思想上把質檢工作提到相當高的高度,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形成自覺的行動,自覺學習、自覺查證、自覺總結,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

  書稿中經常會存在或隱或顯的政治性錯誤,既可能是政治立場、政治觀點的錯誤,也可能是思想傾向和政策性的錯誤,這類差錯比語言文字差錯和知識性差錯危害更大。在實際質檢工作中,特別明顯的政治性差錯一般在編輯環節都會被發現,而一些隱性的政治性差錯,很可能由於編輯政治修養不高,被忽略。因此,質檢編輯應該加強政治理論和法律法規的學習,熟悉出版工作的各項政策規定,提高辨別政治是非的能力。

  :紮實的語言文字功底

  掌握語言文字是編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質檢編輯在這方面應比責任編輯做得更好。書稿中出現的大部分差錯都屬於語言文字方面,因此質檢編輯在這方面的功底必須紮實,熟練掌握國家在語言文字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一系列標準和規範,平時注意對文字進行鑽研和積累,多閱讀相關書籍,勤查工具書。還可以多關注相關專業網站,加入同行交流群,實時進行交流。語言文字的應用既有一套規範,但也很靈活,尤其是詞語和語法問題,質檢編輯在計錯時應該做到有理有據,這就需要在平時多下功夫,把問題鑽深鑽透。

  :廣博的知識面

  質檢編輯負責質檢的書稿一般是全社的書稿,而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往往不會僅限於某一狹窄領域,這就需要質檢編輯有廣博的知識面。之所以強調這一點,主要是由於圖書中不少錯誤是編輯“無知”或“知之不深”造成的。質檢編輯如果涉獵的面比較廣,就會具有匡補作者和編輯失誤的優勢。當然,廣博的知識面也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需要質檢編輯勤讀書、廣涉獵、多積累。

  :一套科學的質檢方法

  質檢編輯應該掌握一套科學的質檢方法。圖書的印前質檢一般是抽檢,全書都檢在人力和時間上都是不現實的。抽檢不是隨便拿出一部分就檢,而是要針對不同的圖書內容和各個編輯的特點有選擇性地進行檢查。首先,圖書的重要部件應該是必檢的內容,如封面、扉頁、目錄、前言、後記等,這些都是圖書“面”上的部件,大面上必須保證不能出錯。其次,看圖書目錄,對於可能涉及敏感問題的內容要重點抽查,以免出現政治性差錯。再次,針對責編編輯書稿的薄弱點進行重點抽查。比如,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其中有一部分談到我國古代的一些相關制度與改革,引用了《史記》《漢書》等史籍中的內容,經濟學出身的作者和編輯對於古文一般是不擅長的,因此應重點抽查這部分,以免出現明顯差錯,貽笑大方。有的編輯不善於看圖表,那麼對於其責編的書,應該重點抽查圖表,以消除格式、資料以及圖與圖題不對應等問題。有了一套科學的質檢方法,才能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糾錯,保證圖書質量。

  :良好的心態

  都說編輯工作是“為他人作嫁衣”,質檢編輯工作更是如此。責編做完“嫁衣”至少還可以在版權頁上“留名”,質檢編輯則真正是“無名英雄”。因此,質檢編輯必須要有良好的心態,嚴守職業道德,甘做無名英雄,全心全意為責編、讀者和作者服務。質檢編輯還應該做到虛心、寬巨集大量,當對差錯的認定不一致時,要虛心聽取責編意見,如果是自己判斷錯誤,那就要勇於承認錯誤;如果自己的判斷確實是正確的,也要經得起錯誤的批評,尋找根據耐心說服對方。總之,要做到克己讓人,以團結為重。

  總的來看,作為編輯的一種型別,質檢編輯在工作的要求上既有與責任編輯相同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做好質檢工作,既需要質檢編輯在思想觀念上充分認識質檢工作的特殊性,明確自身責任,也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學習、總結經驗,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同時,在政策時有調整和各種編輯規範、標準不斷補充與變更的背景下,圖書質檢也是一項常變常新的工作,需要質檢編輯結合工作實際,不斷探索應對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