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政治教案

  教案是初二政治教師把所學教育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創造出的成果,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實施、評價和反思的文字與載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編的,大家快來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級下政治教案

  公民的義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含義,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係;

  能力目標:

  增強對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意義的認識能力,提高踐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意義,明確忠實履行應盡的義務的要求;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任的公民。

  ★重點和難點重點:

  公民為什麼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

  ★課前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填好教師事先發下來的調查表,目的是瞭解學生對有關義務知識的認識狀況;請學生總結自己升入中學以來履行過哪些道德義務,並寫成書面材料,共班級展評;將自己瞭解的三類行為,即法律鼓勵做的行為、法律要求做的行為、法律禁止做的行為,寫成書面材料,為參加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教學方法:課前調查法;情感激勵法;小品表演法;設疑討論法

  ★授課過程匯入新課:從活動“小明履行了哪些義務?”匯入***幫助學生認識義務來自親情、道德、法律等各個方面,法定義務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1、請學生仔細閱讀圖文資料

  2、經過思考,分四組分別討論其中的一個方面,將相關內容分別填在表格中。

  3、幾個學生介紹自己填寫的內容後,教師對此發表自己的見解。

  4、小明的上述活動,分別履行哪方面的義務?哪項是法定義務?哪一項義務是我們必須履行的?

  小結:我們在社會中生活,不僅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還要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些義務來自親情、道德、紀律、法律等各個方面。其中,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  我們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強調***。對於法定義務,我們必須履行。

  朗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探討一下關於公民的義務的問題

  新授:公民的義務***板書***

  一、我們的法定義務***板書***

  ***一***我們為什麼要履行法定的義務。

  案例分析:小珊應該納稅嗎?

  1、小品表演

  2、在思考,小組辯論***甲方認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納稅;乙方認為小珊是中國公民要依法納稅,這是公民的義務***基礎上,在班上交流見解。***辯論中論述精彩的學生加5分,參加辯論的加3分,獲勝團隊每人加1分***

  3、教師小結***相關連結***

  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因此,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觀念,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依法履行義務。我們每個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因為這還是愛國的表現。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義務。  朗讀並請學生說說馬克思的話的意思。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馬克思***相關連結***

  ***二***我國公民應履行哪些義務?

  1、學生朗讀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義務,教師作簡單分析。

  2、除了上面談到的義務,我們還應該法律履行哪些義務?3、“只想享受權利,不想履行義務;想多享受權利,少履行義務”的認識正確嗎?為什麼?***學生討論,教師適時發表自己的見解***

  總結提問: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們要履行法定的義務,為什麼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呢?***三點見書***

  二、我們的道德義務***一***

  道德義務和含義以及道德義務與法定義務的區別和聯絡

  1、分析小龔的案例引出道德義務的含義。

  2、廣義的義務,既包括法定義務,又包括道德義務。

  3、公民履行道德義務的意義

  4、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的區別和聯絡***相關連結***

  5、列舉各種義務讓學生分辨哪些是法定義務,哪些是道德義務?

  ***二***我國基本道德規範的內容

  1、案例分析單先生的行為為什麼受到人們的稱讚?***感受不能僅僅侷限在拾金不昧上,引導學生擴充套件思路***

  2、基本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公民要履行很多的義務。義務分為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公民履行義務,是每個人責無旁貸。

  社會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社會課是一門新型綜合課程。社會課教學本身應體現豐富性、現實性的特點,這一特點要求必須改變封閉的教學環境、教學活動、組織形式以及評價方式,走出一條創新之路。那麼,如何放手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裡主動發展,有所創新呢?我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膚淺的探究。

  一、 尊重學生對知識選擇的權利

  "親其師,信其道",這句名言明確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有遷移功能,特別是小學生更為強烈。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小學教學過程也是情感交流過程。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與學生平等對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尊重學生的觀點、思路和方法,不搞"一言堂",保證讓學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悅的心情。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尊重學生,不僅僅指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髮表的見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課堂教學氛圍融洽。我認為更深層的尊重學生是教師尊重學生對知識研究選擇的權利、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教學《我國的環境》一課,我在課前佈置學生詳細調查環境遭到汙染破壞的事例,沒有具體分工,只是出示了水資料、大氣資料、森林資料、動物資料、土地資料等其他方面幾個標題,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興趣選擇課題進行研究。事實證明,學生的研究幾乎涉及所有的課題。即使沒有涉及的,我手中又有大量的資料補充,課堂上的交流呈一種多向交流、環式交流。分組分專題探討我國的環境問題時,我也沒指定哪個同學該上哪個小組,而是讓他們自主選擇課題,自由組合專題小組,運用自己蒐集到的資料解決問題。這個教學過程是通過教師、學生共同蒐集資料,分析整理完成的。學生不再是教師提供資料的被動接受者,而主動參與了選擇課題、資料蒐集分析整個過程,這是真正的"放手",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放手。正因為如此,學生身心愉悅,思維敏捷,真知灼見、創新火花不斷迸發。

  二、 讓創新成為課堂的靈魂

  學生在校時間的80%以上在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和主渠道。

  1、 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創造性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要認為簡單地提高几個"為什麼"就能達到目的,而是要精心、科學地設計問題情境,適時適度地處理好教材,使學生進入適宜的學習狀態,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設計出讓學生"有所發現"的教學過程,提出的問題應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欲,能引導學生按正確的方向去探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這樣學生在主動積極地進行探索時,就會身臨其境,真正使課堂成為發展思維、激發情感的自由王國。如《我國的環境》一課的教學,我首先創設情境,課前同學們隨錄音同唱《大中國》,歌聲結束,同學們已入情入境,我緊接著問:"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錯,可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家園的景色還真得不錯嗎?"啟迪學生思維,他們通過課前蒐集到的資料,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然後我又提出探索性問題:我國的環境出現了哪些問題,造成環境汙染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危害┅┅由此創設問題情境,指導學生閱讀和討論,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從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大膽想象,誘發創造性思維

  想象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俗話說:"心想事成","心想"即是創造意識,創造慾望,這是創造的前提。人只有敢於想象,才會有所創新,社會才能不斷進步。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及時捕捉學生的智慧火花而不失時機地加以扶持,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如學習《我國的人口》一課,結合2000年10月12日是世界60億人口日,第60億人口的誕生帶給世界人民的不是驚喜,更多的是憂鬱,學生們用自己的筆向社會發起了倡議,多數學生從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愛護環境減少汙染、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等不同的側面來呼籲:拯救地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也有的學生想象到:將來有一天我們會到其它星球上去生活,我及時地表揚了他們,並告訴他們:這可能不再是夢想,科學家預測,在今後的15年內人類將登上與地球最近的火星。今天的"別出心裁"就有可能成為明天的發明創造,這還需要我們刻苦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將來進行研究探索。這樣就充分激起了學生的創造興趣。

  3、 敢於質疑,激發創造性思維

  巴甫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疑問,就能主動地向未知領域做新的探索。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是培養思維獨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並對這種可貴的探索精神加以保護和引導,因為這些疑問多是經過學生的鑽研、思考後而閃爍出的創造性火花。如教學《工業革命》一課,學生通過自學課文,不明白的問題大都集中在蒸汽機的工作原理上,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有的學生問:"蒸汽機在工作的過程中,是活塞桿帶動飛輪轉動還是飛輪帶動活塞桿轉動?"這個問題很有深度,充分體現了學生善於觀察和善於發現問題。首先,我表揚了他這種刨根問底的精神,然後演示課前製作的微機課件,通過多媒體動態形象的演示,學生茅塞頓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維,也增強了他們進軍科技領域的信心。另外,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還應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創造思維方法的訓練。

  4、 引進合作式學習,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新,需要與眾不同,需要敢為人先的勇氣和競爭精神,競爭是啟用創新思維的源泉。但競爭不等於排斥合作。在競爭中要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要善於運用集體的智慧去解決問題,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互相學習,相互影響,創新的成果會更為出色。教學中,我引進合作式學習,並加大力度,實現了課堂的開放性。執教《買東西的學問》一課時,我要求教師與學生合作,同學之間合作,通過師生談話、分組討論、實踐活動、獨立探究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我設計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四個階段,即投入、展開、深入、拓展。投入就是激發興趣,喚起參與慾望***課始激趣***;展開是提供足夠材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機會***錄影帶及學生課前準備的各種包裝食品***,深入是提供必要時間,讓學生討論,師生進行深層交流,思維充分展開,如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錄影中王剛、劉燕誰的做法好,然後小組彙報探討結果;拓展就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練習、評價、總結等綜合參與,把學生新知內化到更完整的知識體系之中,如模擬巧花一元錢活動及課堂總結。總之,抓住一切機會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於教學始終,師生在小組內相互討論、交流、評價、反饋、傾聽、激勵,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保證了人人積極參與、發揮創造性的可能。合作式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他人協調合作的能力,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要求的一個方面。

  三、讓學生成為探索活動的主人

  培養創造能力,必須有活動。一個人的成才,不僅需要系統的學科知識,而且需要活動的訓練過程。社會實踐恰好體現了學生動腦、動手、動眼等多種感官並用的活動過程,這無疑對訓練創造性思維是非常有益的。

  社會課是一門社會常識課,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教師要針對教材特點,聯絡學生的實際,組織學生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和運用所學的社會知識,增強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如《活動課

  周圍社會生活小調查》的教學,我把學校的"小課堂"與社會的"大課堂"緊密結合起來,組織學生走出"小課堂",走向社會進行考察參觀,開展調查活動,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後家庭附近生活環境有哪些變化。學生以極大的熱情,充分利用課餘或節假日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到了實踐活動中。他們從學校開了介紹信,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採用多種手段,對周圍的社會生活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取證、採訪等社會實踐工作,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內在潛能。

  參觀調查時,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同制定參觀計劃,使學生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參與進來,共同明確參觀的具體目的、物件、時間、步驟及要求,將方法教給學生,即提出問題--深入實際--蒐集資料--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四、 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創造是一種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出現片面性或錯誤在所難免。所以對學生的創造行為必須給予鼓勵,保護學生創造的積極性,激勵學生不斷創新。正如一位美國學者講的那樣:"積極評價會促進創造力的發展,積極評價是承認兒童在原有基礎上的努力。"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拿出實實在在的創造性"產品",儘管這些"產品"不一定完美,而且絕大多數是"醜小鴨",但是教師應給予肯定。一句表揚的話,一個讚賞的目光,就會使學生充滿信心,推動他走向成功。

  反覆的解決問題的成功,能使他們形成積極進取的心態,堅定他們努力探究的意志。因此,我在設計問題時從小處入手,從容易辦到的地方入手,幫助學生不斷成功,從而使他們認清自己的創造潛能,激發他們主動研究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熱情。平日裡,對學生的每點進步和成功,都要細心發現,高度珍惜並及時給予鼓勵、支援,激勵學生不斷超越自我。

  教師給學生以科學知識,教學生做人,又不以此約束學生,時時處處鼓勵學生主動發展,以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如此,才不負我們為師者實施創新教育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