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自主提問的幾點問題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必須“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已成為一種積極的教學倡導。然而,箇中問題頗值審視。
    一、提問和質疑:必須辨析的兩個概念
    通常,我們把質疑與提問視為等義,其實,二者既有緊密聯絡又有細微差別——質疑一定是以問句方式提出,懷疑、疑惑是主要的;提問則是提出問題的簡稱,提問中有些問題一定包括了疑難,很多時候這是常格,但是,如果就此認定提問之“問”必為疑難,則是對提問的窄化。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發問,不能簡單定格於以疑問句和疑義形式呈現的提問,在教學過程中,以陳述句形式直陳己見或主動提出異議的,也應視為學生的一種提問,而且是一種高姿態的發問,它表明學生在提出和發現問題後對問題作出了一定回答,希望自己的疑問和結論得到大家關注。所以,提問包括質疑,但比質疑的內涵和外延更廣,質疑問難不能作為提問的代名詞,更多的提問應是既有疑惑同時也有自我的一些思考。過分強調質疑,容易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學生問得越多越好;把發表不同意見、質疑問難簡單等同於具有問題意識的表現,並以此視為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的第一要義,所以,課堂上一定要有讓學生“充分質疑問難”這個“亮點”。於是乎,有些教師為了質疑而質疑,學生很少作出深入思考,到頭來提不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要麼照搬課本習題,要麼重複他人,要麼亂問一通,“隨問隨答”“碎問碎答”的主角由教師變成學生(包括隨之進行的“討論”),教學效率同樣不見得高。
    因此,與其說我們的學生缺乏質疑的精神,不如說缺乏質疑的能力。我們經常引用愛因斯坦的話“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其實,愛因斯坦所指的是富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積澱和思維方法的薰染,學生是很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必須避免和糾正那種把學生“質疑問難”之外在表現作為學生“提問權”切實發揮、課堂導學趨於高水平的主要評判依據的認識和取向。
    筆者以為,課程標準中談及的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比“提出疑問”更為重要。對學生“提問權”的重視和落實,並非是外在形式上的誰提出問題、誰在牽引問題的討論,而是在此過程中學生分析、表達、對話能力的提升以及問題意識的驅動和養成,關鍵是學生在什麼樣的認知過程、思維狀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從自主提問中的“兜圈子”現象,管窺“學生自主”與“教師引導”的矛盾關係
    讓學生自主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誠然是“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的較高層次的體現,然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從課堂觀察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自主提出和發現問題時很容易“兜圈子”(指向單一、簡淺),以致束縛、影響了提問與探究水平的提高。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教師又在其中起了怎樣的“引導”作用呢?
    (一)教師單維定向、格式化的“自主”
    【案例1】《阿里山紀行》的點評交流
    在“整體感知”並略作梳理之後,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圍繞阿里山風光的描寫部分,選擇你喜歡的語言點,做精要點評,說說好在哪裡,為什麼這樣好。請大家評點之後,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中,共有10餘名學生分別選擇文章主體部分的不同語言點交流了自我“體會”。教師對學生的意見基本肯定,幾乎沒有發表任何反對意見和矯正建議,皆大歡喜。實際情況是,為了迎合教師的需要,也為了自我操作的簡單正確,多數學生都選擇在最好理解的語言點上作簡單分析,“哪裡好”說得多,“為什麼好”說得很少,對文字最為重要、最有價值的語言點基本未予涉及。
    在“語言品味”上,教師首先作了一個存在問題的片面引導,其偏狹的單維定向(景物描寫)限制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角度和深入探討。而且,在這一偏狹的視域內,針對學生的分析交流,教師又未深入指導。“窄口寬出”之下,進一步導致學生在提出和發現問題上的低水平重複,導致了學生思維的徘徊不前。這種教學,看上去愉悅流暢,實則單調、膚淺。
    (二)教師多維定向、格式化的“自主”
    【案例2】《故鄉》的“妙點揣摩”
    師:什麼叫“妙點揣摩”?就是你覺得在這篇小說裡面,哪個字用得好,哪個詞用得好,哪種修辭用得好,哪種構思方法用得好,哪個地方描寫得好,它表現的是什麼,你都可以說。我先把方法告訴大家,這叫多角度品析。(板書:多角度品析)什麼地方你都可以找,都可以去揣摩。怎麼揣摩呢?有這樣四句話:妙在寫出了什麼,妙在表現了什麼,妙在說明了什麼,妙在點明瞭什麼。(板書:寫出了、表現了、說明了、點明瞭)不是這四句話都要你說,只需要你說其中的一句。下面讀課文(指“這來的便是閏土……母親和我都嘆息他的近況”這一部分),在裡面找出妙點,然後揣摩。還有一句話:“不動筆墨不讀書。”筆拿在手上,你覺得這個地方要發言的,就寫在旁邊,開始——
    (學生閱讀課文。教師讓學生先“自己給自己講”,然後同桌之間商量一下,準備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揣摩的“妙點”是: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一件極薄的棉衣。“破”和“薄”可以看出生活對他的壓迫,使他萬分愁苦。
    師:“破氈帽”“極薄的棉衣”,寫他非常冷。“極薄”,衣服不能禦寒,多麼的苦啊,妙在寫出了他的衣著。
    生:我覺得外貌描寫把以前的閏土和現實中的閏土進行了對比,通過這麼多年的變化可以看出閏土的生活有多麼的苦,生活使他由一個聰明活潑的少年變成了一個很呆的人。
    師:妙在對比,我覺得你還可以說細一點。
    生:我覺得第68自然段寫得特別好,文中把水生的鬆鬆爽爽與閏土的遲疑進行了對比,突出了兩代人之間的差異,突出了“我”與閏土之間的隔膜。還有巨集兒與水生之間非常親密無間的關係。
    師:我覺得你的觀點非常深刻,你發現了兩代人之間的關係。這個地方我要講一下,閏土和“我”現在已經是這個樣子了,“我們”的下一代怎麼樣呢?水生和巨集兒的出場就暗示著作者的這種希望……你的發現非常深刻。好,接著來。
    生:我覺得有一句話寫得很好,就是“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記憶中的閏土了”,“我”的記憶中有一個閏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卻不是記憶中的閏土了,說明閏土變了,這為下文作了鋪墊。
    師:很好。“雖然我一見”就表示“我”對童年閏土的印象之深,說明他們的友誼之深,但又不是“我”記憶中的閏土了,感覺很沉重。
    (隨後又有六七位學生髮言,教師穿插指點。)
    師:好,下面我來問,你們答。“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表現了什麼?
    生:多子。
    師:好,再來。“又不太平”表現了什麼?
    (學生紛紛說。)
    師:對,表現了戰亂頻繁。“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表現了什麼?
    生:(齊)苛稅!
    師:對,苛稅。土豪劣紳、軍閥什麼的,都向農民要錢是不是?“收成壞”寫出了什麼?
    生:(齊)饑荒。
    師:除了人禍,還有天災。“東西種出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寫出了什麼?
    生:(齊)關卡多。
    ……
    最後,教師給學生分析了課文的“場景之妙”,對這一環節作簡要總結、宣佈“告一段落”。教師選點突破,向學生介紹了“妙點揣摩”的多角度品析方法,提供了一組明確而富有選擇性的多維定向,提出的表達格式也很有層次性,訓練要求具體明細,為學生多角度、深入提出問題奠定基礎,首先從源頭上扼制了“兜圈子”現象。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抓住學生的典型分析,通過必要的重複性話語,對其反饋評價、補充延續、深入指點,積極發表見解的學生越來越多,提出和發現問題的層次、水準也漸進提高,個別發言結束以後的全方位互動也有其必要。教師的引導從出場、中場、收場,都是在助推學生提出問題、各抒己見,顯得比較靈活細膩。
    (三)學生自我定向、格式化的“自主”
    【案例3】《生命生命》的“品味研讀”
    師:通過剛才的讀,你讀出了什麼?有什麼發現?請用這樣的句式來作答:我發現……好,好在……
    生:我發現“衝破”這個詞用得好,好在寫出了一粒小小的種子所包含的巨大的力量。
    師:在這段中還有一個詞也表現了種子的力量,你能找出這個詞嗎?
    生:應該是“擎天撼地”吧!
    師:對,擎天撼地,力量之大,讓作者震撼!
    生:我發現“茁壯生長,昂然挺立”用得好,好在寫出了小瓜苗健康生長的情態。
    師:儘管只是幾天的生命,也要活得樂觀,活得燦爛。
    生:我發現“肅然起敬”這個成語用得好,好在寫出了作者的感動、作者的敬佩。
    ……
    師:剛才,同學們從詞語的角度進行了品味,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來說。
    生:我發現第三段中“可以……也可以……可以……也可以……”這個句子寫得好,好在讀起來特別順口。
    師:角度換了,從句式的角度進行品味。
    生:我發現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很有特色,先寫了三件小事,然後從三個故事中引出思考。
    師:這個思路也是現在很多文章經常用到的,我們今後作文時也可以借鑑,先寫一個或幾個小事例,然後從事例中引發思考。
    “品讀,即以師生互動為主的品析討論”,“字、詞、句、段、選材、結構、寫法等都可作為品味、研讀的重點”,“品讀的過程實際上是對文章內容的深層次理解,是對文章情感的深層次體驗”。課堂上,教師對品讀的導向雖然心裡相當明確,但並沒有為學生具體定向,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想、去說;當學生出現根據格式、從詞語角度“兜圈子”的情況時,教師轉而提示學生變換角度,學生的發現隨即多起來,理解也更為深入。
    (四)學生自我定向、無格式的“自主”
    【案例4】《口技》(複習課)的“考問答辯”
    課始,教師先讓學生自我總結文言文複習一般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學生先後在黑板上列了出來(背誦、文學常識、字形字音、譯意詞義、閱讀探究等)。隨後,教師讓學生據此複習瀏覽有關內容,再以同桌或前後為單位,圍繞總結的幾個方面進行互問互答。最後是全班性的提問答辯。這一環節中,學生爭先恐後,紛紛發問。在學生提問、回答了很多有關文學常識、重點詞意思的問題後,教師說:“還可以問什麼問題?”學生又開始提問(學生回答略):
    生:文中寫賓客反應的句子有哪些?
    生:文中多次寫到賓客的反應,有什麼作用?
    生:側面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師:怎麼老是抓側面描寫啊,還有——
    生:(齊)正面描寫。
    ……
    生:文中都運用了什麼修辭?請舉例說明。
    生:本文寫時間的詞語有哪些?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生:本文描述了哪些場景?
    ……
    師:還有哪類問題沒有提問?
    生:詞義中的一詞多義。
    生:還有寫作技巧上的,本文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
    ……
    教師放手讓學生提問,學生基本能夠自我總結、準確定位複習方向,目標實際,過程實在。當學生在提問中淡忘了自己總結的多維定向,顯得單一淺進、有些“兜圈子”時,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學生的提問開始逐漸顯得更有坡度,更具複習價值。
    學生提出和發現問題時為什麼容易“兜圈子”、徘徊於低谷?原因大致有四個:其一,這是人的思維常態和思維惰性使然,習慣於從簡單的說起;其二,受從眾心理影響,容易與他人的提問、發言雷同;其三,學生的思考角度、狀態受限,有外在限制,也有自我限制;其四,教師的引導有偏差或者跟不上,這一點影響很大。
    此外,教師也須注意幾個問題:首先,要在橫向上適當拓寬學生的思考角度,讓學生的思考方向有適當的選擇餘地;其次,要通過必要、恰當的介入,引導學生實現思考角度的轉換、提升,從縱向上拉動思考的深度;再次,要精心審視學生的自主性、選擇性和教學的指向性、規定性的正當結合。
    上述四個案例中,學生的“自主”都表現出較大的開放性,但學生提出和發現問題的方式、形態、背景有別:案例1、2中,是“先引後還”,即教師的指示性強一些,學生在教師的先行引導下提出和發現問題;案例3、4中,是“先還後引”,即教師的指示少一些,學生先行提出和發現問題,教師隨後引導。兩者的教學效度,需結合教學實際來作具體評判。而且,對多數教師的常態教學來說,採取哪種方式往往不可一概而論,需因課制宜、因需而定。無論哪種形態下的教學,之所以實施效果有別,關鍵還在於怎麼“引”怎麼“還”上。好不好的標尺,看的是在促進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提升上的效用,而不是形式上的誰在問、誰先問。可見,要讓學生自主提出和發現問題,無論怎麼“還”,要想“還”好,必須“引”好;越是高層次的“還”,越需要高水平的“引”;“引而不還”“還而不引”“亂引亂還”,都將使學生的“自主”變味。
    三、基於教學調研和經典論述的再思考
    王榮生、鄭桂華主編的《語文教育研究大系》一書中提出:“語文閱讀教學在處理師生關係這個問題上,走過了三個過程。一是‘教師講、學生聽’;二是‘教師問、學生回答’;三是‘學生問、學生回答’。”若就此認定“學生問學生回答”就是最理想的問題教學結構形態,這其實是一種簡單的理解、片面的概括。筆者曾在專題調研中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當你在語文課上分析解答問題有困難時,你最想( )
    A.讓同學代替回答;
    B.讓語文老師給出答案;
    C.在同學幫助、回答下完成;
    D.在老師引導下努力完成。
    幾乎100%的學生選擇了最後一項而不是C項。當學生面對疑難、有所困惑時,為什麼首先想到的不是“在同學幫助、回答下完成”,這說明什麼?說明教師的主導性在學生心目中具有學生本身不可替代、無法與之比肩的作用。從中也可以看出,那種完全希圖“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學對話由學生自理自控的教學結構形態,根本說來,既不現實也不符合學生的學習訴求,其實質是由不合理的無視學情、獨霸講壇、排斥對話的“教師中心”,轉向另一種不合理的“學生中心”,無原則地淡化教師的引導作用,刻意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這是對問題教學的曲解。
    蘇霍姆林斯基談及教師組織講解與引導學生提問兩者的關係時,首先強調的恰恰不是學生的“質疑”,而是“要使所有的學生都進行思考,都進行緊張的腦力勞動”。面對學生產生的疑問,他又常常自己來講評,而不是“喊學生起來回答一些個別的零碎的小問題”,更不是像現在有些教師那樣——不管學生是否有相應的深厚的訓練基礎、不斟酌有無必要,放手就讓學生“研討”“互動”。為什麼?因為這裡更多的要考慮學生的實情,考慮教學成本的支出,考慮教學目標的達成。可見,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問”,教師的引導更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讓學生有所知有所不知。這樣,才可能從中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促成真正的思維對話。
    《學記》雲:“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善待問”表明在師生的多邊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同時也不排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針對學生的提問,於漪老師也曾說:“面對眾多問題,教師於喜悅的同時,須頭腦清醒,立即分清主次、輕重,圍繞教學目的與教學的重點難點進行篩選,選擇最需要的加以解答。”注意,教師的“善待問”“善答問”指的並非當學生提出問題後都要由教師解答,這樣只是由“師問生答”變為“生問師答”,仍停留於師生兩方的單邊互動。它強調的是教師的主導性,指的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適切的方式解決來自學生本體提出的問題。學生“自主”要得以切實提升並閃現思維深度,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參與和導引。正因如此,王榮生教授指出,“在課堂裡,教學內容當然最好由學生提出,然而有些內容還是需由教師提出”,“語文教學應該營造寬鬆的氛圍讓學生學其欲學,但是對身陷其中的問題,學生往往不能明確地意識到,因而就需要有站得比學生更高的教師來提出,或者‘有預謀’地引導學生去意識到進而能夠‘發現問題’”。
    行文至此,不妨再來回顧、剖析一下馬赫穆托夫問題教學之基本要義:“從內部結構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問題性的課是這樣的: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這種做法的問題性水平較高),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並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這種做法的問題性水平較低)。”此中談到的“高水平問題教學”,至少包括三個要素:第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第二,組織開展探索活動;第三,學生提問並加以解決。很明顯,前兩點特別需要教師來“主導”。第三點“提問並加以解決”的最佳形式當然是“學生問、學生回答”的“自主正規化”,但是,其中的“解決”並不排斥、也必然需要教師作為“導師”的一定介入,由學生自己提出和解決問題,只是一個必要但遠不充分的條件和形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非必然表現為學生先問、多問、主問,並不由此代表問題導學的水平就高。馬赫穆托夫劃分的高低層次,根本標準還在於學生在何等認知過程、思維狀態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顯然,“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其著眼點亦應在此。它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教學追求,必定要經歷一個相應的磨合、漸進的過程——越是凸顯學生的自主,越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而教師的引導作用,也將因此被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