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的措施

  審美能力—門必修課。對於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具有重要作用。審美能力的高低對一個人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自身要加強美學知識的學習,增加審美知識的積累,明確什麼是美,什麼是審美,為什麼審美,只有把這些基本的審美知識弄清楚了,才能為審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如果連什麼是審美都不知道,那談何審美能力的提高呢?為此小編給大家找來了兩篇關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的方法。

  【篇一】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小學語文是一門育人功能非常強的學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去感悟文章中所蘊含的人物美、風景美、語言美等,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比如,在講解《海上日出》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中旭日、朝霞的色彩美;在講解《觀潮》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感悟到壯觀奔騰的聲勢美;在講解《桂林山水》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感悟到山水中的奇、靜、清之美;在講解《窮人》《一夜的工作》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感悟到文章所以表達的情誼美、人性美。總之,在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中蘊含了很多意境美、結構美、語言美、美,這些都值得小學生不斷去探索與學習,教師要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深層次去探究文章內容,無形之中能夠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情趣,為日後的寫作、學習奠定穩固的基礎,積累更多的優秀素材。

  二、創設優秀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好奇心與好動性比較強,注意力往往難以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物上,所以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來設定教學方案,為學生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語文課堂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從中真正有所感悟與理解。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資訊科技把語文知識用圖片、聲音、視訊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擁有較為深刻的感官體驗,彷彿置身於美好的知識海洋世界之中,感受到教材中元含的科學美、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等。同時,教師需要重視自身的語文教學藝術,善於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比如,在講解《窮人》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來感受桑娜與漁夫的善良,同時讓學生對文章展開續寫,不硬性限定標題模式、表達方式、規定題材,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發揮、想象空間,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理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而是要把語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首先,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有感性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美與語言美,無形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比如,在學習《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來設定不同的朗讀方式,在讀到“可是,後來黃河變了,它開始變得凶猛暴烈起來,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體會一下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然後讓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激發學生保護、熱愛大自然之情;在朗讀《清平樂·村居》的時候,教師首先需要帶領學生感悟其中的詩意與詩情,讓學生受到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薰陶,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來想象詩中的畫面,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美、表達美能力。

  四、引入實際生活素材

  小學語文知識來源於實際生活,最終也會還原於實際生活中去,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善於開展生活化教學,把語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素材聯絡起來,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比如,在講解《月光曲》的時候,文章中結合情節描寫來呈現出了貝多芬獨特的人格魅力,為了讓學生擁有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多多為學生準備一些課外教輔材料,把貝多芬真實的人生經歷、音樂作品蒐集起來,讓學生充分體會貝多芬獨特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心靈。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部分教師還是習慣於採用“題海戰術”“灌輸式”教學模式來對待學生,導致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枯燥,小學生只能夠機械式、被動地接受語文知識,這樣既無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牴觸、厭學心理,針對以上問題,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轉變語文教學模式與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注重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加深對所學語文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為日後的語文學習奠定穩固的基礎。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深化學生的情感、思想,讓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篇二】

  一、在觀察中培養學生感受美、發現美的能力。

  1.結合活動組織觀察,發現和感受大自然的美。春天,觀察花草樹木的生長變化;夏天,觀察突變的雷雨、充滿情趣的夏夜;秋天,觀察豐收的田野:冬天,觀察那銀裝素裹的雪後世界。如讓學生寫一處秋景的作文時,筆者帶領學生去觀察家鄉的田野。為了提高觀察效果,筆者先到實地去觀察,從遠近不同角度看這片田野,經過反覆比較選,設計好了指導學生觀察的最佳方案後,再組織學生去觀察。先把學生帶到距離田野較遠的觀察點上,從遠處進行觀察,去感受田野的獨特的美:接著又把學生帶到田邊,讓學生從近處觀察,欣賞田野裡莊稼動態和靜態的美。這樣的觀察活動,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難以忘懷的美感,而且教給了學生怎樣通過觀察去發現美、感受美,把他們領進審美的園地。久而久之,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作文水平會明顯提高。

  2.結合日常生活指導學生觀察,從中發現和感受事物美的特徵。課間活動時,讓學生觀察比較各人活動中的動作、神態的差異。放學回家的路上,觀察行人的不同表現。星期天,到市場或超市觀察比較顧客或營業員的舉止言行。在家吃飯時,偷偷觀察自己家人吃飯時的動作、表情、語....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生就會用眼睛看到生活中的美,用鼻子聞到生活中的美,用心思考生活中的美,用行動回報生活中的美,就養成了隨時隨地感受生活美、發現美的特徵的良好習慣,從中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到寫作時就能寫出大量的文質優美的作文。

  3.結合課外閱讀和影視觀看,指導學生學會間接觀察與想象觀察,提高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美的能力。教師要加強課外閱讀和影視觀看的指導,為學生選擇優秀閱讀作品和影視作品,指導學生閱讀和觀看,並指導學生做資料卡片,做摘錄筆記,摘抄書中名言、警句、精彩描寫、商有哲理的句段,以便儲備資訊、積累文字材料,從而鞏因記憶,增強理解,提高美的欣賞水平。同時還可進行觀察練筆,指導學生根據作品的內容,發揮想象,進行仿寫、補寫、續寫等小練筆,引導學生將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所機累的美的素材進行創造性組合。漸漸地,學生就能在習作中進發出創造性靈感。

  二、在習作中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學生養成了經常觀察從中感受美的良好習慣,就會激發強烈的表現欲。在學生的作文實踐中,教師應該努力喚服學生弄經過多次觀察儲存於大腦的素材,激發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和激情,且授之以法,指導學生活取美的內容,確定美的立意。養成講究美的結構,提煉美的語言,從而寫出美的文章。

  1.指導美的立意。指導學生立意,關鍵在於指導學生認真動腦,善於透過生活的表面現象進行大和想象。思得深。想得遠,有新意。聯想思維立意就是一種重要的指導方法。如學校校園裡有一棵雪松。筆者讓學生從外形著手。通過寫它的樣子、顏色體會它的外表美,再引導學生想象在大雪紛飛、百花凋季的時候,它仍不畏嚴寒,昂首挺立。讓學生活受到有鬆的堅強,對雪松產生熱愛、教佩,從而讓學生深深體會到“這種堅強的品格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因此,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最重要的就在於教師要善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推陳出新,寫出新觀的東西,業揚自己的個性,同時要珍惜學生露出來的智慧火花,給學生以創造美的喜悅。

  2.講究美的結構。篇文章中, 結構和語言一樣,都是給文章內容以具體形態的東西。文章如何開頭,如何結尾,除了在閱讀教學中結合指導外,還要幫助學生歸類總結,進行訓練。習作時,筆者常運用市思想結構”的訓練指導法。指導學生看到不同型別的題目就會編報文章的基本結構和可能的開頭結尾,同時還訓練學生學報常用的結構表達法。如開疆點思、篇未點題、首尾呼應、前後照點、承上白下等方法。教學過程中,注意將指導與寫作相結合。使學生邊學習邊強障邊實踐,不斷提高結構表現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育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也說:“美育是德育的基礎。”的確,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在學習中發現美,感受美,進而再去創造美,有利於陶冶學生的情操,淨化學生的心靈,形成健全的人格。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美的地方就有吸引力,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滲透美,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丁培養學生作文的市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