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

  水是有源的,樹是有根的,上課質量的好壞是有原因的。一份好的教案可以帶來一屆優秀的課程,更可以教出一批優秀的學生。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閱讀。

  

  【教學目標】

  1、明確學習《文化生活》的意義。

  2、瞭解閱讀《文化生活》的方法。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經濟、政治、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大基本領域,必修一《經濟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涉及經濟、政治兩大領域,必修三《文化生活》則涉及文化領域。

  〈講授新課〉

  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讀書講“校園文化”,吃飯講“飲食文化”,穿衣講“服飾文化”,住房講“建築文化”,出門講“旅遊文化”……時時在受到文化的薰陶和洗禮。然而“熟知非真知”,我們的生活雖與文化聯絡非常緊密,卻很少有人認真思考,深入研究過文化,什麼是文化?文化發展經歷怎樣的過程?怎樣看待中華文化的精髓?怎樣進行文化建設?這是《文化生活》要探究的主要內容。

  經濟生活的主是物質財富的創造,政治生活的主題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題是精神家園的耕耘。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建設、精神世界的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當然也包括文化建設。

  1、文化的重要性

  ***1***對個人

  ***2***對民族和國家

  2、學習《文化生活》的意義

  ***1***瞭解當前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獲得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提高文化賞析、文化修養的水平,理解文化傳承、交融、創新的意義。

  ***2***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道理。

  ***3***知道中特文化是凝聚、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4***學會辨識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投身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5***認識到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3、閱讀教材的方法

  ***1***分單元、課題、框題、目題四個層次。

  ***2***正文、輔助文的要求不同。

  ***3***綜合探究課是幫助你體驗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

  引導學生看目錄,知道《文化生活》分為四個單元,其中第一、二單元講述文化一般,第三、四單元講述中華文化。然後重點分析第一單元,指明其地位作用***起始、基礎***和主要內容***兩課四框一綜合探究,按“從社會發展文化”和“從人的發展看文化”兩條主線,呈現相關內容***。

  第一單元 文化與生活

  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

  第一框 體味文化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文化的內涵,知道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懂得文化素養的培養與體現。

  2、瞭解文化形式的多樣性,懂得文化現象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3、闡釋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

  2、學會分析文化的價值,提高學生文化欣賞和主動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感受文化的力量,從而懂得文化建設,發展先進文化的意義。

  2、參加積極向上的文化運動,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教學重點】文化的內涵與力量

  【教學難點】文化的內涵與特徵

  【教學方法】嘗試“學案”導學,用好《第二教材》,引導學習先自學,做填空題,然後有重點地講解,夯實基礎的同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歸納總結,並當堂演練、點評,切記“先學後教”,“授之以漁”,打造高效課堂。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一、體味文化

  ***一***文化“萬花筒”

  1、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表明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前者從時間上講***古代→現代***;後者從空間上講***校園文化、社群文化、網路文化***。

  2、文化現象各具特色,豐富多彩

  表明文化現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人們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現象是文化本質和規律的外部表現,我們知道了文化現象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那麼文化的內涵是什麼呢?

  ***二***文化是什麼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62,做填空題。

  1、文化的內涵: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意識形態性質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部分。

  把握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幾點:

  ***1***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文化現象本質上是一種精神現象,而不是經濟現象和政治現象,文化是一種精神活動,而非經濟、政治活動。

  ***2***人是文化的主體。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動態:精神活動;靜態:精神產品。

  ***4***文化有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之分。意識形態文化有鮮明的階級性,非意識形態文化則沒有階級性。

  ***5***還要注意區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與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

  廣義的文化: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與文明相近,用區分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區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人的運動。例如考古學中的文化。

  狹義的文化: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於廣義的文化,也不同於狹義的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中特社義文化中的“文化”。

  [處理練習題]下列屬於文化現象的是

  ①西雙版納的植物王國 ②九寨溝的自然風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 ④大汶口文化遺址

  ⑤宗教活動、宗教教義和宗教建築 ⑥克隆技術

  ⑦倫理道德觀念 ⑧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製度

  ⑨鄉鎮企業 ⑩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徵

  ***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有了人類社會才會有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之為文化。

  ***處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2***人的文化素養是逐步培養出來的

  人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後天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運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3***文化必須以物質為載體***不是純粹的精神活動***

  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即精神離不開物質,文化必須以物質為載體。例如一個時代的文化、審美,必然表現在這一時代的文學藝術、影視作品中,甚至表現在這一時代的雕塑、建築、時裝等各種文化藝術形式中。因此,我們閱讀書籍,欣賞藝術品,參觀歷史文物,都可以看到歷史上和現實中的文化,認識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處理P7探究五,知道文化素養就體現在日常行為中,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能反映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非常豐富。靜態角度: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於文化。

  動態角度: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處理P4探究一,知道藝術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而非全部內容,文化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注意文化作用的兩重性:先進、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落後、腐朽的文化則阻礙社會的發展,把人們引向歧途。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處理P8探究六,知道馬義是科學、先進的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講述了文化的含義以及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而不是經濟現象、政治現象;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個人成長、社會發展有深刻的影響。特別注意文化作用的兩重性。辯證分析:文化有先進健康文化和落後腐朽文化之分。前者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有促進作用,後者有阻礙作用。對文化有一個總的瞭解,理解其內涵,瞭解其外延,感受其力量,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薰陶。

  【課堂練習】《第二教材》上的例題和選擇題。

  【書面作業】根據上述材料簡述文化的力量***《第二教材》P38***。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是第一次接觸較為陌生,再者文科特長班和普通班以及理科班在課前準備也不一樣,因此課堂教學方式也應不完全相同,要有預備方案才行。在教學內容上,基本知識點一定要強調準確,重點知識要講精講細,最好能當堂運用練習一下,本節課原本設計的課堂探究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展開,今後在設計課堂教學上時還要多注意課堂的高效。

  第二框 文化與經濟、政治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知道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對經濟、政治有反作用。

  2、明確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2、說明現代社會中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意義,培養學生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不同性質的文化對政治、經濟的作用不同,我們要自覺掌握先進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後、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學習,為增強綜合國力貢獻自己的力量。

  3、樹立反對文化霸權主義、保護中華民族文化的意識。

  【教學重點】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聯絡,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教學方法】

  本框理論性較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

  第一目,用“學案”導學;第二目,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按照體驗感悟事實材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匯入***:

  上一節課,我們一起體會了文化的魅力,***簡單複習,回憶文化的內涵、特徵及作用*** 我們知道,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文化有別於經濟、政治,同時三者又密不可分。那麼,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絡呢?本課時,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探究:P9

  歸納:有的內容難以歸類,正是因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關係,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感覺,經濟越發展,政治越進步,越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與經濟、政治

  ***一***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01—2,做《第二教材》上填空題。

  1、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經濟、政治對文化的決定作用***

  對此,要把握以下幾點:

  ***1***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

  ***2***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由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決定的,並反映著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

  ***3***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絕對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相對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物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4***文化不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

  課堂練習: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據此,有人認為,經濟上去了,社

  會文化就發展了,社會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

  2、文化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文化對政治、經濟的反作用***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從地域上看***

  舉例: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

  ***2***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從性質上看***

  鞏固練習:P10相關連結一

  思維拓展:P10專家點評二

  結論:不同的社會形態具有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文化;這些文化都對該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過渡***:文化不但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而且相互交融。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

  這一特點日益顯著。

  ***二***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程序中***當今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代特點***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採用材料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

  材料一:2000年,我國25至54歲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97年,而美國為12.7年,日本為12.3年,英國為11. 9年,德國為13.5年。統計表明,25至54歲的從業人口中,我國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學水平,而美國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材料二:美國的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20年前還居於第12位,現已上升到第4位,美國的影視業,已成為全美居於前列的創匯產業,與其航天航空業和現代電子業並駕齊驅。在美國400家實力最強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業。

  問:上述材料說明什麼問題?

  結論:***1***在經濟發展中,教育、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經濟發展***

  ***2***文化產業的迅速崛起,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從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

  註釋: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產業 ***引導學生看《第二教材》P4參考資料***

  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材料:美國通過好萊塢電影等大眾傳媒和大眾文化產品大肆推銷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法國為了保衛法蘭西文化,非常重視在世界上傳播法蘭西文化;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建立文化發達國家”的戰略構想,意圖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問:材料反映了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

  結論:

  ***1***國內民主政治方面: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

  ***2***國際政治鬥爭方面: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鬥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 內容。

  ***過渡***:文化不僅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同時,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的地位、作用越來越突出。

  ***三***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

  ***處理P12探究,知道: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1、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2、我國的策略:

  ***1***加強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

  ***2***發展先進文化,弘揚民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