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化學的應試解題技巧介紹

  高考化學試卷中的選擇題、解答題的關鍵詞你找對了嗎?一道題,如果能迅速審清題意,找到關鍵詞,那麼你離正確答案不遠了。在應試過程中,方便又快速的應試技巧也是可以加分的哦。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提供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化學應試解題技巧一:把握關鍵字

  把握關鍵字,準確理解化學概念,規範表達化學用語。

  09年高考化學閱卷對錯別字及化學用語表達不完整是“斤斤計較”的。同樣第21題⑶的② 甲醛分子的空間構型是 ;標準答案是:平面三角形。評分細則中只認同了“型”可以等同於“形”,其他的如果寫成“平面三角角”、 “平面三角角形”、“平面三角”等這些都視為錯誤。

  化學語言的準確運用,是建立在對化學概念的準確理解基礎之上的。這讓我們聯想到了2008年閱卷時,對15題⑶評分細則的制定情況。

  08年第15題的⑶原題是:蒸餾瓶比吸收液麵要高出很多,其目的是 。標準答案是:防止倒吸。在評分細則中,對關鍵表述“倒吸”學生若回答成“倒流”、“流回去”都認同了,但說成“迴流”就不能得分,因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化學概念了,不能僅從字面理解“回”也即“倒”的意思。

  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教材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對概念、用語、原理、公式等從定義、表示式、內涵和外延上抓住實質和重點,從微觀本質上理解相關概念、原理的形成過程,而不僅僅是記憶表象、結論和規律的簡單表述,更不能望文生義!在各種教學及效果反饋活動中,如提問、作業、檢測等,對學生應嚴格要求,加強規範表達訓練,認真細緻地指導把好質量關。

  化學應試解題技巧二:重視實驗的客觀性

  重視實驗的客觀性,細緻觀察,全面、準確、規範地描述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設計、操作嚴謹規範決定了實驗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因此,化學考試中對實驗操作、實驗現象描述的要求是客觀、準確、規範的。

  如,09年第15題的⑴檢驗Fe***OH***3是否沉澱完全的實驗操作是 。標準答案是:取少量上層清液,滴加KSCN溶液,若不出現血紅色,則表明Fe***OH***3 沉澱完全。在評分細則中,對這一答案中的兩處關鍵表達都有明確要求:一是“取少量上層清液”,若沒有表述則扣分,因為如果不取樣而直接向原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就是引入新的雜質,這是科學性錯誤。若回答時體現出取樣的含義則就視為等同了,如說成“取樣”、“向少量”、“取濾液”等等。二是“血紅色”現象的描繪,若說成“血紅色沉澱”則扣分,因為溶液和沉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分散系,應明確區分。而有些描繪視為對現象描述不夠準確但沒有計較,如“紅色”、“溶液顏色變深”等等。由此,我們應注意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教材上的概念、實驗操作、實驗現象的準確理解和模仿。

  值得重視的是,在這一空的評閱中還出現了很多沒有明確指向性的回答,如“滴加KSCN溶液,看是否出現血紅色溶液”,這樣回答的考生可能是掌握了Fe3+的鑑定方法的,但是這種回答是不能得分的。因為沒有明確給出與 “是”獲“否”相應的結論。而我們平時的測試中,對於此類回答往往不計較,認為學生懂了,但是在這裡卻十分計較,真是細節決定成敗呀。

  化學應試解題技巧三:科學答題

  解答技巧不是投機取巧,科學答題,防止答題過程中的弄巧成拙

  1.杜絕投機取巧

  這次閱卷中暴露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有些老師沒有正確理解以往高考閱卷的一些評分細則,在教學中把它們作為技巧教給學生,希望能減輕學生負擔多拿分,但結果卻事與願違。

  如,對於09年的第19題⑸中有機合成的反應條件書寫問題,在今年的評分細則中也是爭論的熱點之一。題目是:苯乙酸乙酯是一種常見的合成香料。請設計合理的方案以苯甲醛和乙醇為原料合成苯乙酸乙酯***用合成路線流程圖表示,並註明反應條件***。標準答案是:

  評分細則中對反應條件必需明確寫出,寫錯或含糊寫出“一定條件”的一律不得分。對此有些閱卷老師認為寫成一定條件也應給分,理由是前幾年評分時這樣寫是給分的。對此,閱卷專家的答覆很值得我們反思。他們認為,對於教材上出現的常規的反應條件是必需要掌握的,以前的“一定條件”給分是對未知反應的處理,而不料這卻被老師們當成技巧傳給了學生,導致今年明明是常規的反應條件還是有很多考生寫成了“一定條件”,這樣就不符合考綱要求了,因此不能得分。由此看來,我們教師希望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多拿分這個想法是對的,但絕不能違脫離教學基本要求,不能脫離考綱,否則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再如,09年第20題的⑴是選擇題,答案是“BC”,而有些考生確寫成了“B/C”。“/”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分析寫出這種答案的考生的心理:一可能是筆誤;二就可能是拿不準答案而故意這樣寫的,希望能夠無論答案是“B”或“C”或“BC”都可以得分。而這些寫法歸根究底其實是一種投機的行為,是想討巧而不是技巧,是不能提倡的,因此,評分細則中當然不會認可。

  2.學會科學的答題技巧

  在遵循科學嚴謹規範的原則下,對一些題型特點及評分細則進行研究,還是可以總結出一些科學的解題技巧的,這樣可以幫助考生加快解題速度,提高解題準確率。

  如,對於計算題,今年高考考查力度有所提升,共約24分,除了考查思維方法外,對計算速度、準確度及有效數字保留的要求較高,考生失分比較嚴重。對於較為複雜的計算,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提高縮小計算量速度,對計算數字進行合理的處理,這的確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科學的方法。如15題⑶的②,完整的計算式是,準確結果是99.90%,這個計算量是較大的,但如果把其中的20.39近似處理成20.4則簡化了計算,所得結果是99.96%,只相差0.06%,這個誤差是允許的。但是我們對資料不能過於簡化,如果20.39處理成20.0,雖然計算量更少但是結果為98.67%,這個誤差就不允許了。

  當然,如果學生的計算能力達不到一定程度,技巧也不能幫忙。所以我們從高一開始就要提倡學生不用計算器代為計算,幫助學生消除對計算的畏難情心理,強化學生筆算、心算的能力,形成解計算題的良好的習慣。

  又如,對於實驗現象的分析對實驗手段工藝流程等的評價似乎已是高考的必考點。雖然提供的標準答案是隻有一二,但是真實的影響因素可能是複雜的,這類問題的解答往往會有多種可能性,對此閱卷專家們制定的評分細則更加符合科學實際:就是制定關鍵點,回答到了關鍵點就給分,多餘評述可以視而不見,但自相矛盾的則不給分。因此,就這類題的評分細則是不是可以作為一種技巧教給我們的學生,建議他們在解答此類問題時若拿不準則多分析幾種可能性,但還是要靠船下篙,因為漫無邊際的回答也是得不到分的。

  化學應試解題技巧四:關鍵詞

  解答題中的“關鍵詞”及應注意之處:

  1.書寫“名稱”還是“化學式”、“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還是“結構簡式”。

  2.書寫“化學方程式”還是“離子方程式”或“電極方程式”、“水解方程式”、“電離方程式”。

  3.書寫方程式中的物質聚集狀態、特殊的反應條件、產物***如酯化反應的水***寫全。

  4.填寫結果時應對準物質。如寫“A”的不應寫成“B”的。

  5.實驗填空題或簡答題,注意文字用語要準確

  ***1***不用錯別字:如脂與酯、銨與氨、坩與甘、蘸與粘、藍與蘭、褪與退、溶與熔、戊與戌、催與崔、苯與笨、飽和與飽合及有機官能團名稱等。

  ***2***不用俗語:如a、開啟分液漏斗的開關***活塞***,b、將氣體通進***入***盛溴水的洗氣瓶,c、酸遇石蕊變紅色***酸使石蕊呈紅色***等。***3***用語嚴謹:如pH試紙不能說溼潤,其它試紙均要寫溼潤。三對共用電子對要豎寫。離子濃度要用C******表示。

  6.原電池正負極不清,電解池、電鍍池陰陽極不清,電極反應式寫反了。

  7.求氣體的“體積分數”與“質量分數”不看清楚,失分。求“轉化率”、“百分含量”混淆不清。

  8.兩種不同體積不同濃度同種溶液混和,總體積是否可以加和,要看題目情景和要求。

  9.有單位的要寫單位,沒有單位的就不要寫了。如“溶解度”單位是克,卻不寫出,“相對分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無單位,卻加上“g”或“g.mol-1”。摩爾質量有單位***g.mol-1***卻不寫單位,失分。

  10.描述實驗現象要全面、有序,與實驗目的相聯絡,陸海空全方位觀察。11.氣體溶解度與固體溶解度表示方法、計算方法混為一談。

  12.mA***s***+nB***g***pC***l***+qD***g***這種可逆反應,加壓或減壓,平衡移動只考慮其中的氣態物質***g***的化學計量數。

  13.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後都要進行“係數化簡”。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反應條件必須寫,而且寫正確。,氧化—還原反應配平後,得失電子要相等,離子反應電荷要守恆,不搞假配平。有機化學方程式未用“→”熱化學反應方程式不寫反應條件,不漏寫物質的聚集狀態,不漏寫反應熱的“+”或“-”,反應熱的單位是kJ·mol-1。

  14.回答簡答題,一定要避免“簡單化”,要涉及原理,應該有因有果,答到“根本”。

  15.有機結構簡式中原子間的連結方式表達正確,不要寫錯位。結構簡式有多種,但是碳碳鍵、官能團不要簡化,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順序不要亂寫,硝基、氨基寫時注意碳要連線在N原子上。如,COOHCH2CH2OH***羧基連線錯***,CH2CHCOOH***少雙鍵***等***強調:在複雜化合物中酯基、羧基最好不要簡化***。中文名稱不能寫錯別字。酯的n元環是碳原子數加O***或N***原子數。

  16.解推斷題,實驗題。思維一定要開闊、活躍,聯想性強。切不可後面的文字,把前面的話給忘了,不能老是隻從一個方面,一個角度去考慮,應該是多方位、全方位進行考慮。積極地從考題中字字、句句中尋找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