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初中地理的好方法

  想學好地理,首先就要做好背誦大量內容的準備。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指導下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轉變

  學習地理就要學會運用這些學習工具。這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基本功。地理課上,要結合地理知識的學習有計劃地練好這些基本功。如學習地形就要掌握閱讀和繪製等高線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的方法;學習氣候就要學會閱讀和繪製等溫線圖、降水量分佈圖、等壓線分佈圖的方法等。總之,學什麼知識,就學什麼方法從圖中獲取地理事實材料,瞭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聯絡和發展趨向,分析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教科書***地理課本***主要是用文字語言表述地理事實的。它沒有地圖、影象那樣形象、具體和給人們帶來的印象深刻的效果,但它能抓住地理事實材料的重要環節給人以精闢的啟示。文圖結合的認識和表述地理事實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基本功。如用語言文字表述地圖、圖表內容,或用地圖、圖表表述教科書的文字材料,都是非常有益的訓練。

  1.知識重組

  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都需要整理知識,才能達到教與學的目的。教師授課用的教學知識體系不同於科學知識體系,它需在教材的基礎上,按教學論的要求,預先加工成以教材為參考,以大綱為依據的教學知識體系,使其符合傳授知識、教授方法、訓練思維的教學目的;學生在學習知識時,也需要整理知識,需要開展積極的思維,對知識進行再加工,才能學到活的知識。這就需要以不同的標準去重新編織所學的知識。如按地點的分佈、時間的順序、因果的聯絡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組合所學的地理知識,編織成不同的知識系列。把幾個大洲或全世界在這方面的情況重新進行編組。這是在地理複習課當中總結出來的比較成功的經驗,可以達到使知識“橫成片、豎成線”的目的,有利於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

  2.圖示法

  利用地圖或示意圖整理知識,稱之為圖示法。

  地理現象、事務具有明顯的空間性,對地理分佈知識宜採取形象編碼,即在地圖上顯示出地理事物、現象之間的“形”與“位”的關係,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間形象,便於學生從圖上整體把握地理知識,便於學生認識和分析地理問題。使用示意圖概括整理知識,是一種採用符號,將重點知識之間的關係用影象表現出來的方法。這種方法不但能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地表現知識之間的關係,而且圖象所具有的形象性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記憶力和聯想能力,便於學生從圖象所形成的組織中去整體把握知識的含意。

  :結構法

  學習實質上是學習者個體認知結構的構建與重組的過程,學生的認知結構主要是由教學知識體系的結構轉化而來的。為了塑造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必須對教材知識進行整理加工,即優化教材知識的內容和組織,革新知識呈現的方式與程式。根據知識結構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整理加工教材知識:

  ***1***建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高中地理前言中,採用圖示的方法,表明了高中學段地理知識的整體結構,它不但表明了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部分之間的關係,突出了人地關係這條主線,而且闡明瞭各章節知識在這條主線中所處的地位,所以它是高中地理學習全過程中一個具有指導性的綱目。學生掌握這個知識框架,對學生學習高中地理,把握全書的整體脈絡是大有好處的。

  ***2***組構散在的知識地理

  知識的頭緒較多,離散性較強,這給學生學習地理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教師應對散在的知識進行組合建構,形成某種聯絡,使其意義化。如將日本、英國在氣候、位置、經濟等方面進行對比,將俄、加、中、美四國的面積的大小進行排序等,都能起到對知識進行編碼,形成組塊,以便於學生記憶和掌握的作用。

  ***3***總結規律性的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幫助學生髮現和總結規律性的知識,提供知識的邏輯結構,以便於學生進行操作。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智力結構,獲取知識,發展智力。比如依據大洋洋流與大氣環流高低氣壓活動中心在分佈上的位置關係,判定洋流流向和型別的方法;依據棉花生長條件揭示世界優質棉花生長區的分佈與氣候的關係;依據氣溫與降水的資料判定氣候型別的方法,都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認真歸納總結的。

  :重視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確立與實施

  探究性學習方法源於理化生等自然科學的教學,特別是實驗課題比較適合,也十分需要採用類似科研的方法,它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形成一定的科學思維理念,並依據科學原理去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事例加以研究、總結、概括,從而將掌握科學概念、科學原理等規則性較強的學習過程附著於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使學生形成一套完整的課研方法。後來,它也被引入到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同時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例如,地理教學表面上不一定強調實驗,但它卻引導和鼓勵學生基於現實調查、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親身瞭解知識形成的整體過程,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知識呈現。地理新編教材為適應新時期的課程改革對原有內容作出了重要調整。它打破了傳統的知識結構,提出新的知識技能要求以適應學生的才智發展為標準。新的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地理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地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地理探究性學習過程主要經歷三個階段;①問題情境階段——分析地理背景,如某事物的具體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某事件的當前背景形勢***國內形勢、國際形勢、關聯事件***等;②實踐體驗階段——觀察發展過程,如事件的局勢變化,可能的發展趨向等;③表達、交流階段——概括結果影響。新課程標準也提供了三類研究方法:比較法、綜合歸納法、概念化。例如地理教科書中對澳大利亞重要區域特徵的學習,課本首先通過景觀圖片及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圖案引出特有的古生物種類,然後通過“活動”的形式,層層設問,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探究是能動地學習科學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探究性學習方法可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與科學方法的訓練結合起來,可使學生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科學的性質等問題有切身的認識和體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探究性學習具有兩大方面的目標,即解決某些地理問題和經歷科學探索過程。它決定了探宄性學習必然具備以下特點:

  ①自主性,即選題、成員組合、學習過程、選擇指導教師等的自主性

  ②實踐性,即資訊的蒐集與分析、調查研究與實地考察、過程中的交流活動

  ③社會性,即選題源於社會、研究走向社會、成果服務於社會。地理課程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它應該關注並能夠影響學生的整個成長曆程,促進每個孩子的終生學習與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