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的祕史趣聞

  事實上一直不甘心人後的捲簾大將沙僧,為何願意做三師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古時候形容宰相,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宰相貴為首輔,尚有下屬之份,況乎芸芸眾生?每一個頭頭都是從下屬升遷而來,每一個頭頭的上頭都有或多或少的頭頭,本身也是下屬,這或許就是官場之宿命。

  如何做下屬,竊以為需要向《西遊記》裡的沙和尚借鑑幾招。

  小說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戰流沙河,可以看做是沙僧再次步入“仕途”的前奏。工作分配問題,是早已安排了的,職位高低問題,是早已設定了的,別奢望做師兄,資歷這個東西,不宜提倡,但是趕上了還真沒轍。在這個橋段裡,沙僧的諸多表現,似並非不甘於人下,而是意在證明點什麼。

  對新單位的識別,觀世音曾有明示,“取經人”這個招牌比較搶眼,留意過往僧侶即可。然則沙僧初見師父師兄,“奔上岸來,徑搶唐僧”。聯絡到後來的他是那麼的老成持重,此舉甚是突兀。

  跟豬八戒酣鬥三次,累計數個時辰,相當從容,可是每當孫悟空上前助戰,他卻唯有躲閃,鑽進河裡,有些意味深長。觀世音派出木叉,將沙僧扶上馬又送了一程。當木叉前來說明情況,他還在拿腔捏調,“取經人卻在那裡?”指著孫悟空道:“這個主子,是他的幫手,好不利害!我不去了。”

  再回頭看自我介紹那一段,跟數來寶似的,從闖蕩江湖、拜師學藝、入朝為官的種種成功、榮耀和富貴,到犯罪挨貶、流放生活的種種失意和淪落,絮絮叨叨五百多字,不可謂不詳細,對豬彈琴,如此不厭其煩,又作何解?

  初入仕途者不妨琢磨琢磨。所謂“付出是下屬吃飯的金碗”,那是上崗後的事兒,上崗前呢?爭取印象分,大概沒壞處。

  很顯然,沙僧對新單位的人事及現實環境是做過充分研究並有了明確判斷的,定位比較準,重點是豬八戒。他知道該表現什麼,怎麼去表現,創造了有利於自己的機會,水下功夫,讓孫悟空自愧不如,武藝對決,與豬八戒平分秋色,恰如其分的告訴了幾位上司尤其是德行不佳的豬八戒:我不是濫竽充數的***,也有過輝煌的履歷,我有能力有資格成為你們的好下屬好幫手!

  爭取印象分,是下屬獲得信任、展望前程的鋪墊。

  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下屬的印象分之於上司,如騎者,似運道,有心人努力者,才能獲之,不是有那麼句歌詞嘛,這個世界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妙悟不在多言,善學者還需把握規律。

  沙僧認師前,“整一整黃錦直裰”。

  注意,這個禮儀動作,當初豬八戒是沒有的,高下立判。

  在古代,循守禮節,既是規則,又是原則,容不得半點馬虎。小說中,沙僧重視此類細節的描繪非常多,關乎原則性矛盾時,譬如豬八戒經常鬧散夥,他是絕不讓步、公開指責的,而對那些非原則性矛盾,譬如孫悟空與豬八戒之間的取笑爭吵,他卻總是不置可否,甚至有時還參與,真正做到了“內不愧心,外不負俗”,樹立了一個好下屬的典範。

  認師儀式完畢,等於“仕途”開始,沙僧的表現欲突然化為烏有。八戒的話很不好聽:“你這膿包,怎的早不皈依,只管要與我打?是何說話!”沙僧裝聾作啞不搭腔;孫悟空在一旁打圓場:“兄弟,你莫怪他,還是我們不曾說出取經的事樣與姓名耳。”他仍然裝沒聽見。

  這叫什麼?叫收斂鋒芒。

  他也許意識到,身為下屬,進入新的工作環境,不能急於表現、針鋒相對了。弱敵不輕,強敵不畏,那是打仗;跟自己的上司同事,可不能得理不讓、頭頭是道,那樣做的話,很容易被認為是雞鳴狗盜。

  他也許意識到,身為下屬,收斂鋒芒,還有利於創造和諧的環境,於人於己,均大有裨益。事實上,他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之好,為讀者所公認,小說中不乏其積極維繫取經隊伍和睦的例子。

  做人與做官有時雖然不能合拍,但大多時間是一致的,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就好比一份無字的考卷,答案寫在別人對你的態度中,而別人的態度又取決於你對別人的態度,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官方讀物中也常有“以人民之心為心,方得人民之心”的說法,角度不同,道理一致。

  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

  屁股坐歪了會斷送前途,對工作百弊而無一利。沙僧用自己的堅認不拔,不求回報地服務著取經團隊,此謂謀全域性之正道。“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能從全域性考慮者,能為團隊謀福者,自然為同事所善待。

  沙僧對自己的下屬定位,在本橋段中已然可以得到很全面的折射了,特別是上崗之後。比如聽領導的話,長老道:“你果肯誠心皈依吾教麼?”悟淨道:“弟子向蒙菩薩教化,指河為姓,與我起了法名,喚做沙悟淨,豈有不從師父之理!”孫悟空可沒這麼乖過;比如他很勤快,也沉靜忠誠,“那悟淨不敢怠慢,即將頸項下掛的骷髏取下,用索子結作九宮,把菩薩葫蘆安在當中,請師父下岸。”不像八戒毛病太多,貪吃貪睡還不斷抱怨。

  到底還是師父眼毒,評價最為深刻,“三藏見他行禮,真象個和尚家風,故又叫他做沙和尚。”

  何謂“和尚家風”?用佛家術語來說,就是“本性無所掛礙”,自然流露,不是刻意裝出來的。這體現了沙僧的日常修煉與持之以恆的自律,與自我介紹中的食人狂魔形象無法嵌合,但我相信唐僧的眼光。

  “交不為利,仕不謀祿,鑑乎古今,滌情蕩欲,何憂於人間之委曲?!”後來白馬西去,沙僧一路上秉承此風,坦坦蕩蕩,不似八戒那樣常常進退失據。

  下屬入職前後的處事方法***也包括才氣***,如果得體且合乎規律的話,可以稱之為“道”;但是從發展層面看,做一個稱職的讓領導放心的下屬,光有方法是不行的,還需要“德”的支援,比如工作積極、不執拗、不貪婪、遵守規則和服從原則等等,毋庸置疑,沙僧兩方面都很出彩。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下屬,著眼於“道”與“德”,去梳理沙僧這個文史集合體,應該說,有一定的現實借鑑意義。

  進一步總結,不外乎三點。

  一曰淡泊明志,修德正心。搞清楚自己為何入仕,入仕該幹什麼等問題,志趣健康了,心態擺正了,一輩子在基層也能幹出成績。

  二曰節制慾望,防患未然。《菜根譚》有言:“嗜慾如猛火,權勢似烈焰。”此一方面,悟空、八戒都走過彎路,獨沙僧未入其障,近乎於廉。

  三曰無私盡職,任勞任怨。在什麼位置幹什麼活兒,下屬不下屬的不重要,對得起那份俸祿最重要。古人強調的“居官不為子民,如衣冠盜。”雖然刻薄了些,但是在其位謀其政之道理是不虛的。

  相關資料介紹:

  沙悟淨,又叫沙僧、沙和尚,是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主要人物。他是唐僧在流沙河收的徒弟。原是天庭中的捲簾大將,失手打碎琉璃盞被貶下凡,盤踞在流沙河,殺人吃人為業。成為唐僧徒弟之後與師傅、師兄孫悟空、豬八戒以及白龍馬一起赴西天取經,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後,功德圓滿,被封為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原著小說中使用的武器是降妖寶杖。

  沙悟淨,為我國古代小說四大名著之首的《西遊記》中人物角色,在書中也稱土母、刀圭,五行屬土,俗稱沙和尚、沙僧,原為天宮玉皇大帝的捲簾大將,因打破了琉璃盞,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危害一方。後經觀音點化,賜法號悟淨,一心歸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唐玄奘西天拜佛求經。沙僧外貌醜惡,但個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貪戀女色,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謹守佛門戒律。雖然個性不鮮明的他戲份不多,但他是《西遊記》裡不能缺少的人物。因為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大家可以假想一下,沒有他的取經之路,互不服氣的孫、豬二人的爭吵會把那個死板的唐僧折磨到精神分裂!沒等妖怪來襲,唐僧就先被兩個徒弟氣吐血了!儘管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投向神通廣大的悟空和笨拙搞笑的八戒,但相信一提起沙僧,人們的心裡會產生一種平和,發出一聲讚歎:憨厚的人是最可愛的!

  分析沙僧形象的論文以張靜二***1983***《論沙僧》***輯入劉世德編《國古典小說研究》***比較全面。張靜二認為,在史實上沙僧"似有蛛絲馬跡可尋;在文學作品裡,則由絢爛的深沙神,變成了沉默的苦行僧。"謂沙僧:"相貌相當清晰,地位相當重要,而個性相當分明。"沙僧在取經途中表現了合作、順從與隨和的態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 從另個角度看,後來的"和事佬"角色,與初出場時凶相畢露,曾經兩次吃唐僧的背景很不相稱。顯然,在故事發展中,使沙僧的凶猛品性被改變了。

  沙和尚一度曾在項下掛了九個骷髏頭。這九個骷髏頭,據說是路過這裡的九個取經人的頭顱,也是在這河上唯一沉不下去的東西,所以,沙和尚一直把這九個骷髏頭戴在身上。

  它們留了下來。後來,這九個骷髏頭和木吒拿來的葫蘆一起,化作一隻法船,幫助唐僧等人順利地渡過了八百里流沙河。為什麼是九個取經人的骷髏頭?我想,或許作者是想告訴我們,一個"九"和一個"經",加在一起,不正是個"久經"的意思嗎?我們常說一個詞彙:久經考驗。沙和尚的人性不就是需要久經考驗,才能最終修煉到不受外界影響嗎?

  有不少人認為小說作者未能賦予沙和尚更鮮明的形象。

  趙天池***1983***《西遊記探微》引張易克的話說:"沙僧確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沙僧的調和通常是表現在止爭與順從兩方面。"止爭是止息悟空與八戒、唐僧之爭,"以和為尚";凝聚則體現在比其它三人專一,除了七十六回因誤會悟空已死,"豬八戒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裡分"外,沙和尚從不說散夥一類的話。四十回連悟空也想散夥,反而沙僧勸大家不要散夥,意志十分堅強。他從不埋怨路途遙遠,是一個任勞任怨的苦行僧。 三十回黃袍怪疑心渾家百花羞送信去寶象國請兵來救,要殺她,就拿她與被擒的沙僧對質。沙僧急中生智,說是國王畫影

  圖形,唐僧因較早時被捉在洞中見過公主,向國王說起經歷,這才救了公主一命。這情節既顯示沙僧的急智,也體現他為他人著想,不欲恩將仇報之精神。

  張靜二說,文評家看待沙僧有三種類型:三藏型的對他無所置評;悟空型的說他和順、忠厚;八戒型的指他柔懦、沒有個性、尸位素餐。我們以為這正反映了沙僧的形象並不鮮明突出。

  沙僧原先是天宮中的捲簾大將。這個職位在天庭是非常尷尬的,究其職責也只是為玉皇大帝進出門的時候掀門簾一類的工作。這個工作一方面說明了天宮中人浮於事,一方面也說明了沙僧一直在天宮中不得志。至少從他一路跟隨唐僧取經和佔流沙河為王的實際來看,他在天宮中應該可以得到一個更好的位子。這也是他為什麼在打碎了玉帝的琉璃盞及被貶下界的原因。琉璃盞在天宮想不過是一件普通器物,但捲簾大將卻因失手打破一個酒杯就遭天譴,未免有些說不過去。打碎一個酒杯和打碎夜明珠***白龍馬***、調戲嫦娥***豬八戒***竟然一個罪名,這不得不說時玉皇大帝早已經想廢掉這個"捲簾大將"。因此,原本躊躇滿志的捲簾大將沒有受到天庭重用下界為妖就能說得通了。當他一心向善,又深得觀音和唐僧的賞識***畢竟一路上唐僧只收了三個徒弟***,因此沙悟淨才知恩圖報,為修正果一路上對唐僧忠心耿耿。

  因此,如果說在《西遊記》中豬八戒是一個富有喜劇色彩的角色,沙僧則是一個略帶憂傷的悲情人物了。這樣一個人物成為《西遊記》這樣一部奇幻文學的主角,他的筆墨分量自然要比另外幾位主角輕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