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簡介

  虞世南生於我國詩詞文化最繁榮的朝代——唐朝。是我國初唐時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且還是一位詩人和書法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虞世南,生於558年,逝於635年,是初唐時期的政治家,書法家,詩人,尤以文章著名。唐太宗謂其:“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逐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瀚。”

  虞世南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祕書監、弘文館學士等。

  虞世南隋大業初授祕書郎。入唐,太宗引為秦府參軍,弘文館學士。貞觀七年***633***轉祕書監,賜爵水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祕監”或“虞水興”。唐大宗嘗稱其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譽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諡文懿《舊唐書》卷七十二及《新唐書》卷一百零二之本傳雲:“世南性沉靜寡慾,篤志勤學。……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由是聲名藉甚。”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書後品》列其書為上之下品,評雲:“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云之上”。《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巨集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述書賦》雲:“永興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宣和書譜》卷八以為世南晚年正書與王羲之相後先,又以歐、虞相論曰:“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傳世墨跡有碑刻《孔子廟堂碑》、《破邪論》等,舊摹墨跡本《汝南公主墓誌銘》等。書法理論著作有《筆髓論》、《書旨述》。編有《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群書理要》五十卷、《兔園集》十卷等,另有詩文集十卷行於世,今存《虞祕監集》四卷。

  虞世南生平經歷

  虞世南身體強健,博聞強識。少年時與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學廣識的顧野王為師。十餘年勤學不倦,學到緊要處,累旬不盥櫛。尤喜書法,與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友善。智永精王羲之書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傳授下,妙得其體,圓融遒麗,外柔內剛,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傳統。他與當時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書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優者。他寫的《孔子廟堂碑》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讚賞。唐太宗非常喜愛虞世南的字,並經常臨寫。相傳有一天,唐太宗書“戩”字,但戈字還沒有寫好,正好虞世南進見,即提筆補寫了一個“戈”字。唐太宗將兩人合寫的“戩”字給魏徵看,說:“朕學世南,尚近似否? ”魏徵看後說:“戈字頗逼真。”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道:“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 虞世南一生經歷了南朝的陳、隋和初唐三個時代。陳文帝知世南博學,召為法曹參軍。陳朝滅亡,與兄世基同入長安,做了隋朝祕書郎,後遷起居舍人。當時世基任內史侍郎,權傾當朝,榮華無比,妻子所用被服,尤勝王侯。虞世南雖與世基同住,仍以勤儉務本。隋滅後,李世民聞虞世南之名,引為秦府參軍,又授巨集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後來又擔任著作郎。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風上書寫《列女傳》,沒有臨本,虞世南在朝堂上一口氣默寫出來,不錯一字,贏得朝中文士的欽佩。

  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於政事,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隴右山崩,唐太宗問“天變”。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說:“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義不修,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闕,雖有災星何損於時。然願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唐太宗聽後斂容反省。他一再勸阻唐太宗築陵墓厚葬,使唐太宗有所收斂。他還嚴正勸阻唐太宗不要恣於遊獵而疏於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著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說:“你們如果都像虞世南那樣剛正忠烈,天下何憂不理。”

  虞世南年逾古稀後,屢次上表求退,不許,被封為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五月壬申***二十五***日***7月11日***卒於長安,享年八十歲。唐太宗十分悲傷,痛哭流涕,說:“虞世南對我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我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賜東園祕器,陪葬昭陵,贈禮都尚書,諡文懿。太宗還命畫圖象掛在宮中凌煙閣。

  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虞世南的書法代表作是正書碑刻《孔子廟堂碑》,還編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類書《北堂書鈔》共一百六十卷,摘錄了唐初能見到的各種古書。這些古書如今大多失傳了,但《北堂書鈔》為儲存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死後,將慈溪鳴鶴鎮故宅改建定水寺,寺內有虞世南畫像。他的子孫便遷居長安去了。

  虞世南後世評價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他寫的文章用詞精準,言語生動,受到一致的好評。連唐太宗都曾讚歎過他的文章,可見其功力深厚。據悉,虞世南並不像很多文人那樣,文質彬彬,一副瘦弱書生的模樣。虞世南自小便身強體健,而且身高八尺有餘,擱在現代,絕對是型男一枚。而且虞世南自小便喜歡讀書,跟在先生身後問這問那,喜歡刨根問底,什麼都要問出個為什麼來。他痴迷於學習,學到緊要處,經常忘了吃飯喝水,想來後來的虞世南文章寫得如此好,與他小時候的勤奮自然是分不開的。雖然虞世南是一個文人,但是在涉及政要的問題上,他可是一步都不會妥協。

  虞世南是一個直言善諫的人,就連唐太宗也不能倖免。虞世南曾多次奉勸其要勤於政事,並且參照古人的言行,論證事情的利弊。上了年紀之後的虞世南曾多次請求告老還鄉,但始終不被允許,或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能者多勞吧。一直到後來,虞世南都未能回鄉,卒於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