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韓愈的簡介資料

  韓愈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和詩人,那麼韓愈的資料還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詩人韓愈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人韓愈的資料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河陽人,字退之,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思想家以及哲學家,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

  韓愈出身官宦之家,三歲喪父,由長兄韓會撫養成人,自小讀書刻苦,七歲能言出成文,十三歲能作文章。韓會過世後,韓愈隨著嫂子鄭氏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活,後避亂於宣城。韓愈曾參加科舉考試,一連三次均以失敗告終,直到第四次終於登進士第,但其後三年參加吏部的博學巨集詞科考試,都慘遭失敗。

  後韓愈終於得到宣武節度使董晉的推薦,當上了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但韓愈的仕途並沒有從此一帆風順,董晉死後,韓愈屢遭貶謫,曾參與平定“淮西之亂”,晚年時官至吏部侍郎,故人稱“韓吏部”。公元824年,韓愈在家中病逝,享年五十七歲,死後獲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於次年葬於河陽。公元1078年,宋神宗趙頊追封其為昌黎伯。

  韓愈馬說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

  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均有寫道千里馬難遇伯樂,借物言志,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韓愈的作品

  韓愈的詩歌成就和影響遠不及他的散文,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他的詩,無論數量和質量,都不能和他的散文相比。但是,他卻是唐代詩歌史上的重要詩人,因為他確立了中唐詩歌的一種風格流派。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

  韓愈對文章的要求是“辭必己出”“陳言務去”,反對模擬抄襲,這本來是很好的,但是走到極端,就不免會有“詰屈聱牙”“怪怪奇奇”的毛病。他的散文氣勢磅礴、汪洋恣肆,想象空間十分豐富。這些特色,對韓愈的詩歌理論和創作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韓愈的詩歌,當然有如他的散文所要求的“文從字順”一類的作品,如傳誦很廣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之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但這不是韓詩的主要風格。他的主要風格,一是主張不平則鳴,即詩歌要有指斥興寄,要能抒情達意。二是主張意境和語言的尚新求奇,形成一種奇崛怪誕、橫空盤硬語的風格。這種風格與元、白所主張的平實淺易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但是都是在盛唐詩風中求變的一種比較成功的嘗試。韓愈的《南山》《山石》《謁衡岳廟》等詩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