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有什麼故事

  文徵明,號衡山居士,明代非常著名的畫家、書法家、文學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文徵明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徵明的故事

  文徵明生於1470年,家世武弁,從他的祖父開始以文顯,他的父親文林在1472年中進士,後任永嘉知縣。文徵明少時便享有才名,但是在科舉上卻頗為坎坷,自1495年到1522年期間,他十次應舉均落第。1523年,文徵明五十四歲,得工部尚書李充嗣推薦,以貢生進京,經過了吏部的考核後被授為翰林院待詔。此時的文徵明書畫已負盛名,因此在翰林院中遭到嫉妒與排擠,四年後辭歸出京,回蘇州定居,不再求仕進,而潛心詩文書畫。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求其詩文書畫者絡繹不絕。1559年,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歲,私諡貞獻先生。

  文徵明在書畫上的造詣非常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堪稱全才,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為“明四家”,與沈周一同開創了“吳派”。在詩文上,文徵明與祝枝山、唐伯虎、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大才子”。文徵明主要作品有《真賞齋圖》、《綠蔭草堂圖》、《甫田集》等。

  文徵明習字的故事

  文徵明對自己的書法有嚴格的要求,做事一絲不苟。文徵明給自己定了一個要求,就是每天臨摹十本千字文作為練習書法的標準。文徵明從讀書時候起就對自己很嚴格,給人回信的時候,他通常要做到精益求精,只要一點點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地方,文徵明就要從頭來過,從來不會嫌麻煩,從一而終周而復始。所以到了晚年時期,文徵明的書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有了自己的一派風格。

  文徵明習字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對於任何一件事只要持這以恆,用心對待就能獲得成功,堅持才是勝利。就如文徵明習字,每天練習10本千字文,日積月累沒有一天放棄過,才成就了文徵明現在的書法地位。從這麼一件事也可以看出人的一生,只要努力堅持到底,不怕苦不怕累不要半途而廢就能獲得成功。

  文徵明是一個官二代。文徵明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但是他十分刻苦。文徵明曾給自己定了一個要求,就是每天臨摹十本千字文,並且嚴格執行,這就是文徵明習字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不到一個才子的風流倜儻,有的全是一個才子的努力。

  文徵明拒畫的故事

  在明代時期,很多人都非常追捧文徵明的書畫,因為其造詣非常高。所以,在書畫市場,文徵明作品是價值連城的。為了取得這種價值連城的作品,很多人都會想盡辦法去尋找,而自己親自去向文徵明請求贈予或者交換的人也是數不勝數,所以文徵明的家門口經常會出現門庭若市的情景。

  不過,文徵明對於索求其書畫的人是有很高要求的,如果他認為對方不值得得到自己的書畫,那麼即使對方願意付出高額代價,文徵明也不會答應其請求。如果他認為對方是值得擁有其書畫的,那麼即使對方只能拿出很普通的交換物,文徵明也會欣然答應其請求。

  有一則“文徵明拒畫”的故事很能體現文徵明的這一特點。據悉,有一位非常普通非常平凡的人請求文徵明賜予一份書畫作品,而對方所能拿出的交換物只是幾個箬餅。這種餅的價格自然是比較便宜的,與文徵明書畫價值是天差地別的,可是文徵明卻收下了這幾個餅,並且非常高興地把自己的一份書畫作品交給對方。

  可是,當一位地位很尊貴的人物唐王也要求交換他的作品時,他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位唐王的交換物是非常誘人的,是數笏黃金,但這位大才子卻絲毫不為所動,把那位請求者阻擋在門外,即使他在門前徘徊多日,也沒能令文徵明回心轉意。可見,文徵明是很珍視自己的作品的,但又不會用世俗眼光去衡量作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