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集王獻之被稱為什麼

  王獻之是東晉有名的書法家、詩人、畫家,那麼王獻之被稱為什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王獻之被稱為什麼,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獻之簡介

  王獻之,生於公元344年,字子敬,小名為官奴,祖籍為琅琊臨沂即現今山東臨沂,出生於會稽山陰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他是東晉時期我國著名的書畫家、詩人,他的父親更是如雷貫耳,是有“書聖“之稱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與王羲之並稱“二王”。他在八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同時也是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的女婿。曾經官至中書令,為了和他的族弟王珉區別開來,人們又稱呼他為“大令”。因為突出的藝術成就,他和自己的父親並稱為”二王“,他們父子兩人又和張芝、鍾繇一起被稱為”書中四賢”。

  獻之自小就富有盛名,容貌出眾,豁達不羈,雖然終日待在家裡,但是言行舉止自有一股超凡的氣質。他曾經和自己的兄長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訪當時的名士謝安。兩位兄長所談論的大多是世俗之事,只有他只是隨便說了句問候的話。在他們走後,客人問謝安覺得哪個比較出眾。謝安說是年齡小的那個。客人問原因,謝安說道,但凡是傑出的人才,話都不會很多。因為只有他話很少,所有我知道他絕對不是一個平凡之人。

  王獻之確實是一個非一般的人才。他的書法跟他的父親一樣冠絕天下,但是跟他的父親又有所不同。他最擅長的應該是行書和草書,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也很深的功底。而且他並不是侷限於學一種風格,而是在採納了各個書法大家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風格,終於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家。

  王獻之於公元386年逝世,享年四十三歲。

  王獻之的妻子

  或許聽到王獻之這個名字,人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印象會是一代書法大家的那個王獻之,會記得關於他的很多軼事典故。還會想起他的父親是中國歷史上有“書聖”之名的書法家王羲之。雖然這確實是王獻之留給我們最大的印象,但是關於他的家庭,人們可能所知甚少,但是這可以說是王獻之一生之中最悲傷的事情了。

  在王獻之的一生中,曾經有過兩位妻子,分別是:他的表姐,也是東晉重臣郗曇的女兒郗道茂和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馬道福。先來看郗道茂。此女長得十分標緻,是一個十足的美人,而且個性又文靜溫雅,才情兼備,是一個頗具生活情趣的女子。因為她是王獻之的表姐,因此他們從小便相互結識,可以說是青梅竹馬,對彼此都十分愛慕和欣賞。於是在長大之後,兩家人就給他們舉辦了婚事,這裡要指出的是,古代近親結婚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此不要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們兩個。夫妻兩人十分恩愛,又因為王獻之並不熱衷於做官發財,再加上他的父親擁有大量的山林莊園,生活十分富足,因此他們兩人一直淡泊名利,整日不是遊山玩水就是吟詩作畫,可謂是一對神仙眷侶。他們後來生了一個女兒王玉潤,可惜很快就夭折了,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之間的感情。直到新安愍公主司馬道福的出現打破了他們美好的生活。

  司馬道福早就對儀表堂堂又才華出眾的王獻之心生愛慕之情,但是當時她已經是人婦,而且王獻之也早就和郗道茂在一起了。但是司馬道福並不死心,她先是因為桓濟意欲謀權篡位為理由,和他離了婚。又以王獻之的妻子郗道茂沒有給他陋習子嗣為理由,逼迫他們離了婚。又讓自己的父親下旨冊封王獻之位駙馬。王獻之也做過抵抗,他用艾葉燒傷了自己的雙腳,變成了跛足。但是司馬道福說,就算他變成了瘸子,她也要嫁。於是王獻之只能和郗道茂告別,做了司馬道福的丈夫。而郗道茂在離開王獻之之後,很快就因為悲傷而去世了。而王獻之和司馬道府的婚姻自然不會幸福。王獻之對她沒有任何情義,說的永遠是客套話,甚至還娶了一個小妾桃葉,他寧願跟小妾在一起也不想看司馬道福一眼。

  這就是王獻之的家庭房生活,可以說如果不是司馬道福的強行闖入,他和郗道茂原本應該是一對至死不渝的恩愛夫妻,結果這一切全被她給毀了,王獻之雖然之後跟她生下了一個女兒,但是至死都沒有原諒過司馬道福。

  王獻之二三事的故事

  王獻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畫家和詩人,他也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在書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點都不比他的父親差。他無論是在草書、行書還是隸書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長的還是行書和草書。後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並稱為“二王”,可見對於他的推崇和讚賞。而關於他的趣事典故一直流傳到現在,比如出自《晉書·王羲之傳》的“王獻之二三事”。

  在“王獻之二三事“主要講述的是他少年時期的故事。第一個故事跟成語“管中窺豹”有關。在王獻之只有幾歲大的時候,他一次看到幾個孩子在玩一種叫樗蒲的遊戲,他雖然也知道這個遊戲的玩法,但是卻並不精通。他一會,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對其中一個人說他要輸了。結果那個人聽了之後十分生氣,王獻之一眼之後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中看豹一樣,只是看見了豹身上的花斑,卻以為看到了整個獵豹。”王獻之聽了之後十分生氣,說道:“遠的人有愧於荀奉倩,近的人有愧於劉真長。”說完之後就走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只對荀奉倩和劉真長這兩個人感到羞愧,而對其他人則不會。這裡體現了王獻之後悔不該接近他們並發表看法的情感。

  除了這件事情之外,還講到了“偷兒恕氈”、“十八口大缸”和“墨跡變牛”等典故,這些故事有的是講他如何刻苦練習書法,有的是講他遇到事情如何沉著應對並巧妙化解,無不體現的是一個年輕氣盛,才華橫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