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的傳說故事

  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人物,在崑崙山開天闢地,盤古神話敘事見於《三五曆紀》、《五運歷年記》、《述異記》等。是怎樣的傳說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盤古的傳說的故事資料,僅供參考。

  

  盤古開天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團。

  開天大神盤古,這個其大無比的巨人,就孕育在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著,成長著,呼呼地睡著覺,一直經過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過來。睜開眼睛一看,啊呀,什麼也看不見,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悶得怪心慌。

  他覺得這種狀況非常可惱,心裡一生氣,不知道從哪裡抓過來一把大板斧,朝著眼前的混沌用力這麼一揮,只聽得一聲霹靂巨響,大混沌忽然破裂開來。其中有些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地。——當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這樣給盤古板斧一揮,劃分開了。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要合攏,就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的當中,隨著它們的變化而變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長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升得極高了,地變得極厚了,盤古的身子也長得極長了。

  盤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長呢?有人說是有九萬里長。這巍峨的巨人,一根長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撐在天和地的當中,不讓它們有重歸於混沌的機會。

  他孤獨地站在那裡,做這種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一個一萬八千年。到後來,天和地的構造似乎已經逐漸成形了,他不必再擔心它們會合攏了,他實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終於倒下了。

  就在這時候,他周身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口裡撥出的氣變成風和雲,他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他的陽根化為伏羲,雙乳化為女媧,他的手足和身軀變成大地的四極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變成江河,他的筋脈變成道路,他的肌肉變成田土,他的頭髮變成天上的星星,他渾身的汗毛變成花草樹木,他的牙齒、骨頭、骨髓等,也都變成閃光的金屬、堅硬的石頭、溫潤的寶玉,就是那最沒有用處的身上出的汗,也變成清露和甘霖。

  總之一句話:天地就是盤古所造,盤古用他整個的身體使這新誕生的宇宙豐富而美麗。[30]

  兄妹傳說

  盤古兄妹的結合是為“陰陽之始”[31] ,反映了遠古血緣婚的歷史,這是盤古神話與伏羲-女媧神話相結合的一種發展。[32] 如今在桐柏山地區仍然非常流行***《桐柏文史資料》第六輯2004.12***。馬卉欣、韓芳主編的《萬代盤古論》所附的《盤古神話選》中幾乎都是講的“盤古兄妹”或“盤古爺”、“盤古奶”的故事,說明這個母題流傳既廣泛且久遠。[33]

  泌陽縣盤古山:相傳,盤古兄妹以打柴維持生活,那時天地混沌未開。後來天塌地陷,盤古兄妹藏在石獅子肚裡躲過劫難。當時,世上只剩下盤古兄妹二人,天地鴻蒙一片,盤古兄手拿大斧劈開混沌,清者為天,濁者為地。接著,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都露出來了,地上山川河流交織,花草樹木繁茂,鳥兒鳴唱、六畜興旺……[34]

  具體版本:青年盤古時的社會風氣很壞,老天爺派太白金星下來找好人,同時想毀滅世界。話說盤古上學的路上有塊形狀像獅子的石頭,石頭旁出現了一位白鬍子老漢。老漢讓盤古喂石獅子吃饃,並要求他每天都喂,同時告訴他:如果哪天看到石獅子眼紅時,就和妹妹一起躲到獅子的肚子裡去。後來,盤古拉著正在院裡劈柴的妹妹隨石獅子飛上了天空。地面大雨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天地一片漆黑。石獅子落下後,盤古拿著妹妹劈柴的斧子劈開了天地,兄妹倆從此生兒育女、安居樂業。現 在,盤古山下還有石獅子以及泛洪水時從天上拋下、準備搭救家禽家畜的石船等。[35]

  家族後裔

  民間神話裡,盤古是一對兄妹兼配偶,一般是盤古兄拿盤古妹的斧頭開天,也有傳說盤古妹開闢天地。兄妹倆是陰陽之始、萬物之祖[31] 。

  民俗傳說:相傳盤古開天之前,一片混荒,萬天混沌,萬物猶蒙沌!盤古想開天之後,怎麼辦呢?把自己的身體變成天地萬物。那自己沒有傳人怎麼辦?想把自己的本領和性格傳給自己的後人。他在把自己的身體全部變化成天地萬物後,剩下眼睛與頭髮。等眼睛化做日月星辰之後,他把自己的眼淚藏起來,還有自己的兩根頭髮也藏起來,等過了不知道數年,有億億億……年,當有熊國的國君少典從一個小山丘經過時候,不小心碰到了盤古的眼淚。天空長虹貫日,氣象萬千,祥瑞祥和,第一個存在的民族就是伏羲一族,所以伏羲稱為人祖,意思是人類始祖,人類始祖經過了若干年後,其中一個民族少典就有了孩子。這個孩子就是軒轅黃帝,他與炎帝結盟。成為中國最有名的國君--黃帝。[36]

  文學形象

  盤古用斧頭的設定最初出自明清《開闢演義》:

  昆多崩姿那受佛命畢,只得頂禮辭別世尊並諸大菩薩,駕一朵祥雲,離了西方佛境,直來至南贍部洲大洪荒處,大吼一聲,投下地中,化成一物,團圓如一蟠桃樣,內有核如孩形,於天地中滾來滾去;約有七七四十九轉,漸漸長成一人,身長三丈六尺,頭角猙獰,神眉怒目,獠牙巨口,遍體皆毛;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此而混茫開矣,即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變化,而庶類繁矣,相傳首出御世。從此,昆多崩娑那立一石碑,長三丈,闊九尺,自鐫二十字於其上曰:

  吾乃盤古氏,開天闢地基。

  亥子重交媾,依舊似今時。

  盤古人物淵源

  盤古傳說最早出現在三國文人徐整的《三五歷記》。[6] 又有《五運歷年記》記載其化生萬物。[7] 《中國哲學史》教材引用了這兩段史料。對於盤古傳說是否反映了中國遠古傳說的真實情況,教材論證說:“盤古創世的神話傳說雖不見於先秦文獻,但正如呂思勉所說:‘今世俗無不知有盤古氏’,‘蓋其說甚舊,故傳之甚廣’。由此推斷,由於遠古時期沒有文字,加之我們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傳統,因此,這一神話傳說,形諸文字雖晚,但其內容的發生應在很早的遠古時期,是千百年來中華先民口耳相傳的結果。”[8]

  然盤古公元一世紀已在河南、山東地區有廣泛分佈,其中一例的確鑿年代為公元86年,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年代。從而推倒了“盤古來源於印度”的說法[5] 。王暉先生近來著文, 提出盤古是上古中國土地神 “亳” 的音變 , 並否認盤古神在古代神話序列中最晚出現,而被積薪式地列為時代最早 、 地位最高的創世主神的說法 ① 。此文在提示我們從中國本土文化中找尋盤古神話的根源,以及重新將盤古神話納入史學考察的範圍等方面, 具有啟發意義[9] 。

  正如王文中所歸納的, 歷來關於盤古來源的討論可大體歸結為 “本土說” 與 “外來說” 兩種主要觀點② 。持 “本土說” 的學者主要從兩方面立論。其一沒,多將 “盤古” 與“ 瓠” 相聯絡,然 瓠本是神犬,而盤古是巨人;且瓠最初並無開闢天地、 創生萬物的神蹟或如聞一多、常任俠等先生認為盤古即是伏羲的青轉。李福清已辨其非,這些都是基於所謂音轉的證據.而事蹟卻往往不相符合,故結論很可懷疑。其二,多有用近世乃至現當代蒐集的民族學二民俗學材料來論古代盤古來源者,這種方法面臨的挑戰更多。而持“外來說’的學者則大都沒有正面回答:如果三國以前沒有盤古神話,中國本土文化傳統中又是如何解釋天地生成的?誰又是開闢和創世的大神?此外。雙方學者在使用基本史料時,對史料來源追查不深,使原本有限的史料,定年不清,意涵發掘不夠,直接影響了對盤古神話傳衍歷程的正確理解[9] 。

  “本土說” 除了王暉的新論,多有主張盤古是 “ 盤瓠” 的音轉,盤古傳說出自苗民盤瓠神話者, 如清人蘇時學 《爻山筆話》 、 李慈銘 《越縵堂日記》 乙集、 民國夏曾佑 《中國古代史》 、 聞一多 《 伏羲考》 等。 茅盾認定盤古神話本發生於南方, 見 《中國神話研究ABC》,1928 年初版, 此據其 《神話研究》 ,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1年版, 第 163—165 頁。楊寬認同盤古與盤瓠的音轉關係,卻否認其出自苗民神話,認為出自北方或西北,見其 《中國上古史導論》 , 1938年初刊,此據 《古史辨》 7 冊上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影印本,第 156—175頁。主張盤古來自 《山海經》 中燭陰 *** 燭龍***神話者, 有顧頡剛、楊向奎 《三皇考》,《古史辨》 7 冊中編,第151—155 頁。劉起 《開天闢地的神話與盤古》 , 1988 年初刊,此據 《古史續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版, 第74—91 頁等。“外來說” 除極少數主張來自巴比倫文化外,更多主張盤古傳說來自印度婆羅門神話,然也各有不同。有主張盤古原型乃 tman 者,如明人馬歡 《瀛涯勝覽》 ;有主張盤古為 Brahmā 的音譯,如何新 《諸神的起源— — —中國遠古太陽神崇拜》,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240—249 頁。高木敏雄氏於1904 年出版 《比較神話學》,提出盤古為吠陀神話中原始巨人布路沙之說。 此說最足重視,惜只見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23—329頁對其說有引證。此外,認為盤古神話乃通過漢末魏晉間佛經漢譯而得傳佈者, 見呂思勉 《盤古考》,《古史辨》 7 冊中編,第 14—15 頁。饒宗頤 《安荼論與晉吳間之宇宙觀》 , 1965 年初刊, 此據 《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47—366 頁;《圍陀與敦煌壁畫》 , 《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文集》,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16—26 頁等[9] 。

  據《淮南子》等古書記載具有創世神格的是昊天上帝、伏羲等。在東漢中後期,因為原來掌管天地開闢的本土最高神太一地位逐漸下降,從而為一個新的開闢大神出現提供了空間。但中國古人在接受外來觀念時,向來都是進行有選擇的汲納。漢末唐宋間的中國古人接受吠陀經典中巨人屍體化生的神話後,並沒有放棄本土原有的氣化宇宙論。盤古神話雖出,盤古雖然逐漸擠掉太一成為開闢之神,但來自印度的宇宙論觀念卻始終不能夠取代中國固有的宇宙生成論。自三國至唐宋, 盤古神話的文獻記載之所以如此少見,且多見於“述異” 之記、 道典祕笈,或是文人戲謔之作,也應是其實際影響有限的一種反映 。20世紀初被古史辨派戳穿的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的神話,也許本就不曾是宋明以前人們的普遍觀念[9] 。

  盤古神話“外來說”,站不住腳

  事實證明,盤古神話從古至今,已流傳了好幾千年。但近代曾流行“外來說”。其主要觀點有:1、印度是世界上神話、故事的重要發掘地,盤古神話的兩大母題***卵生神話母題、屍體化生母題***在印度《吠陀》神歌中都可找到。2、後漢所譯佛經《摩登伽經》等裡的大神安荼義為雞卵,安荼神話中包括此兩大母題。徐整寫作時可能看過此經。3、印度婆羅門教創世大神梵天***簡稱“梵”,其讀音與“盤”或“盤古”相近***。

  這些觀點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細分析一下,是不大可能的。在漢代即有記載的《六韜》“大明”篇***傳為周初姜太公子牙所著,不是沒有可能***,早已記載“盤古之宗”是不可動搖的。早已有的盤古,怎麼會忽然成為印度進口的。這當然是絕無可能的。

  《六韜》中的“盤古之宗”不只是一個神名問題,而且關係到“天道清淨、地德生成、人事安寧”等天地人和諧統一的問題,其思想是正宗的中國傳統觀念,沒有什麼佛教思想。“外來說”顯然是站不住腳的。[10]

  盤古人文價值

  人文觀念

  首先,盤古神話表現了一種人本主義思想。一切以人為本,宇宙由人開闢,由盤古頂天立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而盤古日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年,盤古巨人長得多麼高大,說他“神於天,聖於地”,表現了人類是自然的主人這一人本主義的寶貴思想。這是很有意義的。這是一種生命意識,人的生命不息,勞動不息,就可以創造一切,這正是盤古神話所顯示出的思想光輝。

  其次,人的本質在勞動,正是勞動使人類高於一切動物,區別於一切動物,盤古神話實質上正是對人類勞動讚美的一曲最壯麗的凱歌。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萬物,正是盤古神話最深刻的思想內涵。

  盤古精神

  首先,盤古精神可以概括為開天闢地的開創精神,創新精神,這對於改革開放創造和諧幸福的新世界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盤古精神包含唯物辯證法的實事求是精神。同時,盤古精神就是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一切的信念,就是不怕困難,刻苦堅持,長期奮鬥,自我犧牲,為民造福的精神。[5]

  人文內涵

  一是圖騰標準。古籍中盤古神話說“盤古氏龍首……”顯然,古代先民崇拜的是龍,認為祖先盤古就是龍的後代,所以,盤古子孫就以龍為圖騰標示,千古傳承。有關盤古和龍的傳說也很多。桐柏山盤古塑像的頭部有兩隻龍角,與“盤古氏龍首”之說如出一轍,而其它的盤古神話流傳區別是鳳圖騰,鳥、雞圖騰,與龍圖騰格格不入。具有龍圖騰特徵的桐柏盤古神話則比較正宗。

  二是地理標準。古籍中關於盤古神話的記載最早莫過於三國吳人徐整的《三五曆紀》、《五運歷年記》,其中涉及地名的只有一處,為“盤古死後……血為淮瀆……”明顯將盤古與淮河發源地相聯絡。明代學者李夢陽撰文《大復山賦》時,將桐柏山水簾洞以西的一道酷似人形的山脈稱為盤古,“昔盤古氏作茲焉,用宅……”清代學者貢愈淳作《桐柏山賦》曰:“盤古開天而首出……”明確指出桐柏山是陰陽未分、大水茫茫的混沌之時盤古首出開天的地方。唐朝、宋朝編修的《元豐九域志》曰:“桐柏山,淮水所出。淮瀆廟,盤古廟。”縱觀千古典籍,遍查全國盤古神話流傳區的方誌,唯有桐柏山、淮河源、水簾洞的地理名詞與盤古神話密切關聯。同時,桐柏山盤古躺臥處還存有一座盤古廟,許多地方還保留著盤古山、盤古洞、盤古斧、盤古井等與盤古神話密切相關的實景地名。

  三是民俗標準。桐柏民間流傳著許多習俗,可以說是原始盤古神話的遺存。如神話傳說中,說人類之初是兩條魚變成了兩隻猿,這兩隻猿就是“陰陽之始”的盤古夫婦。盤古崇敬祖先,就有了盤古抱二魚以示崇敬之說。後來,盤古抱魚之說就形象地演化成了太極圖。人們效仿祖先,就形成了民間掛太極圖之俗。桐柏民間在現代生活中還習慣在門頭上、窗戶上、院落影壁牆上掛太極圖,以示吉利,並有希冀祖先庇佑以辟邪之意。桐柏民俗中嫁女送竹竿、玩獅子吞小孩、玩青龍火龍救眾生等都包含著耐人尋味的盤古神話故事元素。

  四是敬祖標準。在神話流傳區,人們對神話人物崇敬程度的高低是判斷神話產生根源地是與否的標準之一。在桐柏,人們對祖先盤古的崇敬程度達到了頂點。如桐柏民間傳說中正月初一是盤古的生日,這一天祖先盤古要回來過年,需要清靜,所以在桐柏初一到初十是不能進行鬧新春的遊藝活動的,直到正月初十以後才能開始,否則是犯了大忌的。另外,走遍全國盤古神話流傳區,民間稱盤古為王、為帝的多,唯有桐柏山居民稱盤古爺和盤古奶,這也反映了桐柏山居民敬祖之意的親切和深刻。

  五是活化石標準。到今天還掛在人們口頭上的神話,被專家稱為“活化石”。它的數量多少反映出當地人們對盤古神話的知曉度,這也是判斷盤古神話傳說根源地的依據之一。經過開展民間文學普查工作,桐柏縣蒐集出上百種盤古神話。在桐柏的大街小巷、村村莊莊,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不論是幹部、工人還是農民,都能講上一段,說上幾句盤古神話,都是盤古開天闢地、捏泥造人、滾磨成親、造衣服、馴牛、降龍、治水、造酒、造農具等,以桐柏山為中心方圓幾百裡的區域成為盤古神話“活化石”的豐富蘊藏地。這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就是盤古文化根源地的特徵。[37-38]

  罕見覆姓

  《康熙詞典》記載:首出御世,曰盤古氏。任昉《述異記》:盤古氏夫婦,陰陽之始也,天地萬物之祖業。今,南海中盤古國人,皆以盤古為姓。

  史學家呂思勉認為:“明言盤古氏有夫妻二人,且南海有其墓,南海中有其國,其人猶以盤古為姓,則人而非神矣”,此當源於“南方民族”的傳說,而“與一身化為萬有之說,尤釐然有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