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啟建制的意義

  夏啟建制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大事。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話說夏啟他老爹大禹那時候是傳位給大臣伯益的,不管大禹心裡願意不願意吧,明面上就是伯益是繼承人。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的發展,打破老傳統的思想在前衛者的腦袋裡揮之不去,人類的私心也越來越重,可巧夏啟就是這樣的人。對於伯益當權夏啟是相當不滿意的,天是他老爹的憑什麼給別人呢,再者自己的能力也不差,建功立業就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想到就要做到,夏啟開始籌謀等待時機,伯益其實也不傻,對於夏啟的小動作還是知道的,可惜不好明著下手,私下裡也沒能除掉他。

  夏啟在群眾工作的方面做的很到位,從朝臣到百姓都打點得很好,為大家做了不少好事,一路頌歌。而伯益相對來說後期政績就不行了,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逐漸被夏啟取代。大禹的死是個契機,雙方終於不用保持和平狀態了,到了人生勝敗的關鍵時刻,夏啟的夏后氏與伯益的東夷部落進行了生死鬥爭,最終夏啟獲勝,奪得部落領袖地位,並最終建立夏朝。

  夏啟在當政之後,舉行盟會以爭取其他部落的支援***史稱有鈞臺之享***,又討伐對其不滿的部落***以有扈氏為首***,終於鞏固了自己的帝位。

  至此,夏王朝以一個全新的形態出現在中國歷史,後人稱之為夏啟建制。

  夏啟的父親

  夏啟的父親那可是赫赫有名,就是治水的大禹。大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黃帝玄孫、顓頊孫子,也有說法認為大禹為顓頊的六世孫。大禹的父親為鯀,母親為有莘氏脩己。其是中國古代傳說中與堯、舜齊名的帝王,他最偉大的功績就是治理洪水並將中國版圖規劃為九州。

  堯的時代,中原地區洪水氾濫成災百姓苦不堪言。大禹的父親鯀奉命去治水,鯀利用障水法***就是在岸邊修建堤壩攔水***治水,由於水道被堵,結果洪水水位卻越治越高,造成更大的傷害與損失,多年治理未果,到他死都未能平息水患。在鯀死後,大禹為完成先父的遺志繼續治水,他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原因,集思廣益,以疏導為主,利用水往低處流的原理疏通江河,將洪水引入大海解決了水患。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走遍天下,對各地的物產風俗地形等了若指掌,以此為根據將天下重新規劃為九個州。

  由於大禹治理洪水有功,按照當時的習俗傳統,唯賢任之,舜禪讓帝位於大禹。在舜死後,大禹避居夏地的陽城並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人心所向,諸侯都去朝見大禹而不把商均視為帝王,在諸侯百姓的擁戴下大禹正式登上王位。大禹在位十年,去世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的傳統,從伯益手中奪取帝位,建立夏朝。

  “禹傳子家天下”結束了中國原始社會的組織形態,形成了國家的概念,使社會形態走向了奴隸社會。大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讓社會更加進步以文明取代野蠻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夏啟的兒子

  姒太康是啟的長子,也是啟之後的君主。受他老爹晚年聲色犬馬的影響,在繼位之後,他貪圖享受恣意縱情疏忽國事,被后羿利用百姓心生罷黜了皇位,篡奪了夏朝政權,歷稱太康失國。總之也是個坑爹的孩子,屬於父親沒教育好的典型。

  姒元康是啟的次子,姒伯康是第三個兒子。由於太過久遠,而二人做過的事情影響甚小,因此歷史上關於元康、伯康的記載基本沒有。

  姒仲康***又作中康***是啟的第四個兒子,他是太康之後的夏朝君主,基本上屬於傀儡皇帝。他是在太康被罷黜王位後,被后羿擁立的,實權在後羿手中。因為妄圖反抗后羿從后羿手中奪權,失敗後被后羿囚禁,抑鬱而亡,就是憋屈死的。這是個好孩子,可惜生不逢時。

  姒武觀***也有說叫五觀***是啟最小的兒子。根據《逸周書·嘗麥》的記載:“其在啟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凶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卑正夏略。”他就是啟晚年武觀之亂的罪魁禍首,他的叛亂動搖了夏朝的根本。而關於他這個人,《墨子·非樂上》引《武觀》曰:“啟子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磬以方。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天,天用弗式。”,爭權奪勢爭勇鬥狠骨肉相殘,可見也不是什麼好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