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職差遣制的意義

  官職差遣,宋代官制之一。宋代任官制度有官、職、差遣三個體系。中經廢復,延續至宋亡。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這種官、職、差遣分離制度造成了北宋官僚機構重複設定,造成了北宋“冗官”局面的產生。

  官職差遣制歷史沿革

  官,源於唐三省六部制的職事官系統。[1] 至宋,官稱與實際職務漸脫離,員外郎、尚書、僕射等,非有特殊詔令不擔任與其官稱相應職務。官名用於表示官位、俸祿高低,故又稱寄祿官。

  唐末、五代以來,因事而設,事後即撤,稱使職差遣。至宋使職差遣固定為職事官系統,即官員擔任的實際職務,簡稱職。職又分館職和貼職。館職指官員在三館祕閣中所任職務。他官兼館職,稱貼職。貼職或稱職名,一般為文官榮譽頭銜。

  元豐改制後,原寄祿官恢復職事。使名實相符,差遣取消,另高階官表示官位、俸祿。文官帶貼職制度,中經廢復,延續至宋亡。

  官職差遣制,宋代官制之一

  宋代任官制度有官、職、差遣三個體系。官,源於唐三省六部制的職事官系統。至宋,官稱與實際職務漸脫離,員外郎、尚書、僕射等,非有特殊詔令不擔任與其官稱相應職務。官名用於表示官位、俸祿高低,故又稱寄祿官。唐末、五代以來,因事而設,事後即撤,稱使職差遣。至宋使職差遣固定為職事官系統,即官員擔任的實際職務,簡稱職。職又分館職和貼職。館職指官員在三館祕閣中所任職務。他官兼館職,稱貼職。貼職或稱職名,一般為文官榮譽頭銜。元豐改制後,原寄祿官恢復職事。使名實相符,差遣取消,另高階官表示官位、俸祿。文官帶貼職制度,中經廢復,延續至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