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流傳的原因

  禹***前2081年--前1978年******,姓姒夏,名文命,字高密,他是黃帝的七世孫、顓頊的五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他被後世尊稱為大禹,或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第一任君王,於前2029年至前1978年在位。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很古很古的一個故事了。

  相傳那時候,全中國都受到洪水的災害,人們的生活非常悽慘。當時,禹的父親帶領一些人去治水。可治了九年沒成功。後來又派大禹去治理洪水。大禹治水,首先吸取他父親只用土去堵塞洪水而失敗的教訓。然後到各地進行實際調查和測量,運用修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辦法,終於使大水順著已疏通的河流入大海,為人們解除了多年的災害。

  大禹治水先後共用了十三年。在這期間,他曾三次從家門路過,可都沒有回去看一眼。在治理洪水中,他親自參加勞動,不管多麼勞累也不停歇。並且在洪水退了以後,又組織人民趕快生產。請人教大家怎樣播種,怎樣種莊稼。在大禹的領導下,人們不僅戰勝了洪水,而且度過了因洪水造成的災荒。人們對大禹的品質和能力,讚不絕口。本來他的原名叫做禹,人們為紀念他治水有功,就尊稱他為大禹,意思是偉大的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