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心如焚的故事

  “憂心如焚”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非常憂愁焦急,極度不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周幽王是個大昏君。他寵愛美人褒姒,因為褒姒喜歡聽裂帛的聲音,他就將大匹大匹的絲綢撕成條。

  為了博取褒姒一笑,他點燃烽火臺,各路救援諸侯晝夜不停地趕來護駕,才發現上當了。

  他對百姓重重剝削,使得天災人禍不斷,人民痛苦不堪。他又重用大奸臣尹太師,致使朝廷混亂,人心離散。

  有個叫家父的大臣非常著急,希望周幽王能有所改變。他寫了一首詩說道:

  “節南山岩石壘壘,尹太師威名赫赫,人民都盯著你看。

  心裡憂愁得像在火上煎熬,卻不敢將你戲笑。

  王業已衰國運將斷,為何你卻看不見?……”

  但是周幽王不聽勸諫,依然我行我素,終於被殺死在騙山腳下,西周王朝滅亡了。

  “憂心如焚”形容非常憂愁焦急。

  ***出自《詩?小稚?節南山》***

  相關人物介紹:

  周幽王姬宮湦***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宮湦***音shēng,一作宮生***,周宣王姬靜之子,母姜後,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姬宮湦死後,諡號幽王,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周幽王的故事:

  三川地震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鎬京和附近的涇、渭、洛三條河川都發生震動。大夫伯陽甫***一作伯陽父***說:"周朝將要滅亡。天地間陰陽二氣,不能失掉規律,如果失掉規律,便是人擾亂了它。陽氣伏在地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著陽氣不能上升,這樣就會發生地震。現在涇、渭、洛三河一帶都發生地震,是由於陽氣失去應有的位置,而被陰氣鎮壓著。陽氣失序而在陰氣下面,河川的源頭一定阻塞了,源頭阻塞,國家一定要滅亡。水土氣通而溼潤,便能生產東西,為民所用。土地沒有水源,民眾缺乏財物日用,國家不滅亡,要等到何時!從前伊水、洛水枯竭,夏朝滅亡,黃河枯竭,商朝滅亡。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夏、商二朝的末代了,河川的源頭又被阻塞,源頭阻塞必定枯竭。國家的建立必須依靠山川,山崩塌,川枯竭,這是亡國的象徵。川枯竭一定會發生山崩塌。若國要滅亡不會超過十年。因為十是天數的一個輪迴。上天所要拋棄的國家,不會超出十的期限。"同年,涇、渭、洛三條河川枯竭,岐山崩塌。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河枯山崩事件發生正好十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殺,西周滅亡。

  寵幸褒姒

  夏朝末年,有二條神龍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說道:"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王。"夏帝占卜,或殺掉龍,或趕走龍,或留下龍,都不吉利。夏帝又占卜請求能得到龍的唾沫儲藏起來,才吉利。於是陳列玉帛,並以簡策寫文告請神龍,龍離去後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裝起來,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跡。夏朝滅亡,這匣子傳到商朝。商朝滅亡,這匣子又傳到周朝。經過三個朝代,沒有人敢開啟它。到周厲王末年,開啟觀看。唾沫流到宮中,無法除去。周厲王就命令婦女赤著身子對它大聲呼喊,唾沫便變成一隻黑蜥蜴,竄到周厲王的後宮。後宮有個侍女,剛七八歲,碰上它。周宣王時,這個侍女成年後便懷孕,沒有丈夫卻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將那個孩子丟棄。

  曾有小女孩唱著歌謠:"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製成的箭袋,是要滅亡周國的。"當時周宣王聽到這首歌,正好有一對夫婦賣桑弓箕箭袋,於是周宣王派人抓住並殺掉他們。夫婦倆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丟棄在路旁的那個怪女孩,夜間啼哭,因此可憐她,便將她收養。於是,夫婦倆逃到褒國。後來,褒國人有罪,便請求獻上那位侍女丟棄的怪女孩給周幽王來贖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從褒國而來,故稱褒姒。

  周幽王得到褒姒後,對她非常寵愛。後來,褒姒為周幽王生下兒子姬伯服。褒姒生下兒子姬伯服後,周幽王對她更加寵愛。最終周幽王竟然廢黜王后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後來周幽王立她為王后,故稱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申後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為王后,姬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因周幽王太過寵幸褒姒,認為禍患已經形成,誰也無法改變,西周必會滅亡。最終西周果然滅亡

  烽火戲諸侯

  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褒姒始終不笑。周幽王設定烽火臺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再相信,漸漸不肯應召而來。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

  在《呂氏春秋》的記載中,周幽王不是當然烽火,而是擊鼓。當時西周建都在豐、鎬二京,那裡靠近戎人。周幽王與諸侯約定,在大路上修築高大的土堡,上面設定大鼓,使遠近都能聽到鼓聲。如果戎兵入侵,就由近及遠擊鼓傳告,諸侯的軍隊就都來援救天子。戎兵曾經入侵,周幽王擊鼓,諸侯軍隊都如約而至,褒姒看到非常高興,很喜歡周幽王這的種做法,周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容,於是屢屢擊鼓,諸侯的軍隊多次到來,卻沒有敵兵。到後來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擊鼓,但諸侯的軍隊不再到來,周幽王於是被殺死在驪山之下。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對《史記》記載"烽火戲諸侯"之事提出疑義:"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2012年,北京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清華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故事有所偏差。清華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幽王,西周因而滅亡。清華簡上並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劉國忠稱,史學界對"烽火戲諸侯"曾有過質疑,認為《史記》中所載只是"小說家言"。清華簡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支援這種質疑,從而部分推翻《史記》的記載。劉國忠認為,史學界就此可以得出結論:西周滅亡不是因為"烽火戲諸侯",該故事甚至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