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宋襄公的故事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史記》中記載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宋襄公是一位大孝子,他的母親是一位愛國女士,當年北狄滅衛的時候,夫人就想加入戰鬥抗擊侵略者,丈夫宋桓公當然不同意,把自己的夫人遣送回國。

  宋襄公的母親回國後,她沒有放棄反抗,先後策動兄長、次兄奮起反抗,驅狄出境,幫助衛從困境中走出來,完成國家的復興。

  但是宋桓公卻不讓他再回宋國,從此宋襄公就與母親相隔兩地,不能相見。宋襄公十分想念母親,他知道母親也念著自己。但是要是去接母親就是違背父親的意願,是不忠心,但是不接母親又有違母親多年的養育之恩,是不孝順。

  於是他決定在宋國西部的邊境修築一個望母臺,因為衛國就在這個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當宋襄公想要修望母臺的時候,周圍的百姓聽說後紛紛來幫忙,整個工程只用了五天就修成了,這還不是古代某些統治者強迫百姓這樣幹。

  第六天的時候,宋襄公舉行祭臺大典的時候,他面向西北方跪了下來,臺下的臣民也跟著一起下跪。每年宋襄公都會在母親生日和自己生日的時候都要登臺望母,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宋襄公治軍的故事

  宋襄公在與楚軍的作戰中,擺好了陣勢,就等著楚軍打過來了,當時的楚軍還沒有全部過河,這時候宋襄公的謀士就說了,主公啊,你對打贏楚軍有多少信心,他們人多,我們人少,除非我們的軍隊驍勇善戰,方可不用擔心。

  臣有一計,現如今楚軍在過河,他們必定匆匆忙忙,可以稱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的時候,打他一個措手不及,只要您下令進攻,我們的弓箭手就可以準備就緒,射他們個片甲不留,到時候軍心必定大亂,我們勝利在望啊。

  混帳東西,宋襄公說道,我平日裡是怎麼教授你們帶兵打仗的,你難道沒有看見我軍陣前的大旗嗎,我素來以仁義練兵,訓練士卒的時候也常常告誡他們不要忘了這點。宋襄公一直沒有進攻,等到楚軍上岸了,擺好了陣勢以後,宋軍才開戰。

  這哪裡打得過人家啊,救國宋軍打敗,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傷,護衛官也都被殺死了。

  宋國的人責備宋襄公,他說有道德的人,就算在戰鬥中,也要堅持仁義,只要敵人受傷了就不應該去殺死他們,年紀大的敵人,我們也不應該去把他們抓來當俘虜,這種藉助地形,投機取巧的小人做法,怎麼可以。我雖然是亡國的商朝後代,但我要堅持禮,不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主公您真是不懂的作戰的道理啊,強大的敵人沒有擺好陣型,真是我們可以利用地利的時候啊,楚國和我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是我們的敵人啊,遇到年紀大的,當然要抓來當俘虜啊,對於頭髮花白的人有什麼可憐憫的。敵人受傷了,為什麼不去殺了他們,不忍心殺了他們,就等於沒有任何作為。主公您推行和崇尚的都是降低我軍士氣的做法啊。

  宋襄之仁的故事

  宋襄公想要當盟主沒成功,反而讓楚王擺了一道,給抓進去當階下囚了。氣得要死,但又因為自己國力不夠,拿人家楚國沒什麼辦法,正愁沒地方出氣。忽然就想起了,這不是鄭國那小子在大會上,要擁護楚王和我作對,楚國我敵不過,就先拿你鄭國開刀。

  就派兵打鄭國去了,這宋國雖然小,但傾巢出動鄭國哪裡抵得過,嚇得鄭文公連夜向楚成王搬救兵。都說兵不厭詐,聽說宋國出動主力打鄭國,有人就向楚成王諫言,現在宋國國力空虛,我們不如先不管鄭國,直取宋國老家,這樣不僅可以將宋襄公逼回來,運氣好的話說不定能一次性滅了宋國。

  宋襄公知道了楚國要來進犯的訊息,知道又被擺了一道,帶著部隊日夜兼程趕回宋國自救。雙方在泓水擺開了戰線,宋襄公的部下想要勸他與楚國講和,這宋襄公哪裡肯答應,當初在楚國蒙受了這麼大的羞辱,如今他主動來犯。我還要任他逍遙法外,我宋襄公顏面何存,打!

  看宋襄公如此堅決,士兵將領也就士氣高漲,都想為國爭光,為幫君王報仇。就約定了交戰日期,霎時間劍拔弩張,雙方都到了高階戒備狀態,早上的時候,楚軍開始浩浩蕩蕩渡江了,謀士向宋襄公諫言,可以稱他們過河的時候,出其不意進攻他們。

  誰知這宋襄公也是倔脾氣,我是要推行仁義的,在人家過河過到一半打過去人家一定遭不住呀。這宋襄公算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嗎,等到楚軍上岸,排好陣勢,宋兵都怕,這楚軍各個身強力壯,這哪裡敵得過。宋襄公這是還沒醒悟過來,依舊是堅持老一套。

  結果害得部下跟著一起送死,自己也身負重傷,不久就告別人世了。他至死都堅信這自己的仁義是對的,不過後來人們也開始認為楚國有點沒有人道了,但是諸侯之爭就是這樣殘酷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