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學習英語口語的方法

  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需要大家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對口語學習技巧的良好運用。中國人怎麼學英語口語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第一,如何用英文簡單界定一個東西的技巧。美國人和美國人交談80%是想告訴對方這個事物是什麼。我們的課本儘管詞彙難度不斷加深,但思維邏輯結構卻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中國人常說Where is the book***這本書在哪兒***?很少有人說What is a book***書是什麼***?而美國的小學生就開始問:What is the book?這種Where is the book只是思維的描述階段。但是我想連大學生也很難回答hat is a book?因為中國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沒有教會學生表達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經學會界定,但理解還有偏差,那就要訓練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事物***。一種表示式對方不懂,美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示式最終讓對方明白。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這就要多做替換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比如,I love you***我愛你***。按我們教學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er,my mother等,這種替換和小學生練描紅沒有什麼區別。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沒有啟動思維。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我聽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聽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換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給對方講電影《泰坦尼克》,告訴對方那就是愛,這樣一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也就是說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一個表示式對方聽不清楚,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

  第三,我們必須學會美國人怎樣描述東西。從描述上來講,由於中美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座標上去描述。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裡及表。而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描述一個東西突然停住時,往往最後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國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後再說陪襯的東西。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這就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

  第四,要學會使用重要的美國習語。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惑的東西就是“習語”。比如北京人說蓋了帽兒了,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就是習語。所以和美國人交流時,能適當地運用美國習語,他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愛和你交流。那麼什麼是習語?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第五,學會兩種語言的傳譯能力。這是衡量口語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標準。因為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語。很多人都認為學好外語必須丟掉自己的母語,這是不對的。

  第六,要有猜測能力。為什麼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歧義?就是因為他們之間能“猜測”。我們的教學不提倡“猜測”。但我覺得猜測對學好美國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有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樑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

  中國人學習口語講究背誦,背句型、背語調,結果就是很多人講口語的時候講著講著眼就開始向上翻,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測的話,我想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分享中國人學習英語方法

  一不會就查字典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語言一定要隨身攜帶字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趕快翻一翻、看一看,這樣才會進步,有這麼一個說法:一個人用不用功,看他的字典髒不髒就知道了,翻得越勤,表示他是一個學而不倦的人。另外你平常沒事坐電車時也可以背背單字,或是聽聽教學錄音帶什麼的,這樣也能夠事半功倍!

  二不懂及時提問

  中國人常有個毛病,就是在公共場合之下,聽不懂也不敢舉手發問。聽不懂就聽不懂,你一定要抱著非問個水落石出才罷休的精神去學習,不然的話那真是白白浪費你繳出去的錢。還有,因為有的課程是互相關連的,一旦一個小地方弄不懂,接下來的怎麼可能會通呢?如果你已經嘗試發問,但最後還是臉皮太薄、話卡在喉嚨裡說不出來的話,那就下課時單獨去問老師吧!再不然就問學長或是同學也可以。

  三常看外語電影

  看電影最好的辦法就是擋上字幕,想要聽懂電影上的人講什麼,明星在演什麼、說什麼,可真得要有超強的聽力和理解力!不過這對於想學外語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考驗,剛開始的時候也許跟不上或者聽不懂,但是你可以將聽不懂的字或話先抄在紙上,再去查字典或是問老師,多聽就會漸入佳境了,而且還可以順便糾正自己的發音。

  四適當遠離同胞

  不要老和同胞粘在一塊兒,只要和同胞在一起就會有依賴性,畢竟講國語當然比講外語輕鬆多啦,你應該讓自己隨時處在只有外國人的環境之中,讓自己沒機會講中文,那時就算你講不出知該如何表達,你還是得說外語,沒有任何的退路,所以你便會逼自己想盡各種方法,將你所學的精華在最短的時間之同發揮出來,這樣才能有最好的學習功效。

  五逮住機會就說

  不是到處講八卦,是講外語!一逮到機會可以說外語就不要客氣,能多和外國人做"實地演練"就儘量說,可以通過各種各種關係認識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然後找機會閒聊,哪怕你花錢請他“咪西”也幹,抓到一個目標,就不要白白給他浪費掉,但是,一定要保證你說的話要比他說的多,而且必須用外語,否則就是周郎妙計安天下。

  中國人學習英語最大的問題

  1、聽不懂就不聽了

  練習聽力時,許多人抱怨聽不懂,因而喪失了聽的樂趣,往往半途而廢。其實,即使聽不懂也是一種學習,只不過你自己覺察不到而已。雖然暫時聽不懂,但你的耳膜已經開始嘗試著適應一種新的語言發音,你的大腦在調整頻率,準備接受一種新的資訊程式碼,這本身就是一次飛躍。

  2、覺得單詞比句子重要

  中國人學英語,最常用的方法是背單詞,甚至有人以能背出一本詞典為榮,但是詞典上的解釋是死的,語言的運用卻是活的,機械的理解會造成很大的誤解。詞典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語境。要養成背誦句子的好習慣,因為句子中既包含了發音規則,又有語法內容,還能表明某個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特定含義。

  3、不能"盯住"一套教材

  現在市場上學英語的材料鋪天蓋地,這給了大家更多的選擇餘地,但處理不好也會帶來不良後果———今天用這個教材、明天換另一種,學習便失去了系統性。正確的做法是選中一套教材,以它為主,其餘材料都作為補充。

  4、自己一個人學,沒有學習小夥伴

  學習英語還要有較大的動力。每次你坐下來學習,無論在家裡還是在語言中心,都需要短期動力集中精力讀和聽。但更需要長期動力,保證每天經常做這樣的事情———這是最難的。所以許多人開始學習英語,過一段時間很快就放棄了———我們學習英語不是一個持續的提高過程,而是通過一系列的突然提高以及間隔著似乎沒有變化的階段,這就是所謂“高原效應”。在幾個月的學習中,你都可能注意不到英語的巨大提高,在這些時候,學習者最容易失去長期的動力並放棄學習。

  5、不敢開口

  學英語很重要的一點是用來和他人交流,但開口難也是中國人學英語的一大特點。

  中國人學英語失敗的原因

  一、 中國人學英語失敗的原因:

  1. 現實生活中沒有使用英語的必要,缺乏學習動力。如果周圍的人都說英語,聽不懂,乾著急,學英語就會有強烈的動機。事實恰好相反。

  2. 沒有英語環境。只憑課堂教學,發言機會又很少,上街或回到家裡都不用英語,課上學到的東西沒有任何實踐的可能。

  結論是:由於上述兩個原因,學生很難掌握'日常生活用語'。有的人花費數千元參加口語強化班,剛結業時有提高,過一段時間不用,又退回原來的水平。因此,學英語不僅必須要有使用機會,而且要有頻繁的使用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