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怎樣煉成的

 

  有時候一個好的習慣會決定一件事的成敗,要如何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分享。

  你想養成什麼習慣

  得到的回答當然是千奇百怪,比如背單詞,比如跑步,比如早起等等等等。但是,大家都進入了一個誤區,究竟什麼是習慣。有人告訴我,他想養成背單詞的習慣。我就會問問他,究竟想要背多少的單詞呢?如果說你是一個以背單詞為樂趣,痴迷於單詞的詞根文法結構的話,那無可厚非。但我們大部分人只是為了一個簡單的目的,或是英語過級,或是出國留學。而這都會具體到一個目標。或許4000,或許8000。換而言之,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這不是一個習慣,而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堅持下去的計劃而已。計劃和習慣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如果你將兩者混淆,那麼習慣的養成對你來說就非常非常的難了!那麼很多人就會問習慣和計劃究竟會有什麼不同呢?

  DingDong~~~!呵呵,恭喜你!你都會開始問問題了!

  其實判斷一個目標是習慣還是長期計劃很簡單。他們在本質上都是通過一種行為而得到一種結果。但通過習慣這種行為所得到的結果是立杆見影的。比如說,養成了早起疊被的習慣,那麼你就會擁有一張整潔的床。如果你養成了鍛鍊身體的習慣,那麼每次鍛鍊後你都會有一種精力充沛煥然一新的感覺。每一次習慣的行為都會帶來一種可以帶來快感的體驗。呵呵,那幾個壞笑的小孩兒,可別想歪了哈!兒童之所以會養成咬指甲的習慣是因為可以分泌唾液,體會到甜的感覺。成年人養成剔牙的習慣是因為可以增加口腔的舒適度。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在根據我們自己體會到的快感來不自覺的養成各種各樣的習慣,比如現在,你是不是有一條腿在不自覺的顫抖呢?呵呵,我的腿也在顫。這不是我們故意養成的,但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種習慣了。我們在抖腿的過程中會體會到一種血液暢通的快感。所以不由自主的我們就抖了起來。那麼對於長期計劃呢?長期的計劃並不會給你帶來立杆見影的效果。同樣的鍛鍊身體,如果你體會不到鍛鍊後很爽的感覺,那麼對你來說就會是一種負擔。很多人想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這只是表面的目的。更多的人的目標是在擁有一個完美的身材,或者是增強自己的HP和戰鬥力。對於鍛鍊身體後所得到的身體的放鬆和愉悅根本不去體會。所以就會有很多人在寒風中呲牙咧嘴的跑步,並不斷的想想施瓦辛格的身材來激勵自己。這樣的行動就很難天長日久的堅持下去。

  所以,下次當有一個新的想法蹦出你的腦海的時候,首先要想一想,這究竟是一個習慣還是一個計劃!

  習慣都是小事情

  習慣往往沒有一個巨集大的目標在你的脊背上壓著。而是時時刻刻的用眼前的甜棗來誘惑你。所以想要養成一個習慣,就要能夠體會習慣所帶來的好處。撇去習慣的好壞不談,抽菸的習慣就是因為在抽菸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一種快感。否則,為什麼沒有人去抽辣椒呢?所以在下決心養成一種習慣時,一定不要想想前方有一座大山需要你去萬挖掘。而是把目光死死的盯在甜棗上面,今天非吃他不可了!

  3、思考的習慣和行動的習慣

  習慣分為兩種,一種是思考的習慣,一種是行動的習慣。行動的習慣容易養成,思考的習慣很難養成。人有兩面,一面敏捷,一面比較愚鈍。敏捷的是我們的思想,一個想法一個瞬間而已。我們很難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如何去想。這很大一部分受到先天培養的制約。也就是所謂的觀念。因為他太敏捷了,還沒等到我們提醒自己去換個思路想想的時候,他已經飛躍千山萬水,一往無前的向西天去了。另一個愚鈍的是我們的行動,雖然愚鈍,但卻很容易改變,因為當愚鈍的行動重複多次之後,就會不通過大腦而自發的作出行動,也就是隻受我們的下意識的控制。還是疊被的例子,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是有些強迫自己去疊。而當養成習慣之後,每天迷迷糊糊中,眼睛沒睜時輩子已經疊好了。所以改變行為的習慣剛開始時時可能需要一些自我獎勵,一些強迫,一些提醒。但這都是值得的!

  4、所以,習慣的養成......

  所以,習慣的養成要在一個明確的前提下,那就是你養成的是一個習慣而不是計劃。然後再考慮如何去做。剛開始可能會有一點點的強迫,但這個過程不會很長也很值得,要努力的去體會每個習慣動作完成後能給你帶來的快感。在這些所有的步驟完成之後,你就可以得道成仙了,呵呵!

  5、再談談長期計劃

  既然是一個長期的計劃,那麼就會涉及到一個非常龐大或者困難的目標。否則我們完完全全可以突擊完成,為什麼需要採用螞蟻搬家的方法呢?正如david allen所說的,我們的大腦有時候很固執。他沒有過去,未來的概念。如果你同自己簽定了一份To-Do的協議,那麼只要事情沒有做完我們的大腦就會不分時段,不分場合的提醒我們自己。這導致我們壓力陡增,信心銳減。最後激起自身的厭惡情緒,將計劃放棄。而這完完全全的背離了我們制定長期計劃的目的:輕鬆,簡單的完成既定的巨集偉目標。所以在將一個長期的目標分配到每天的計劃中去的時候,一定要將這每天的一份分的足夠的小。我們人都是通過快感驅動的***因為這是至理明言,所以再重複一次!***要儘量的減少自己下意識的地處情緒。那麼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每天給自己制定一個輕鬆的任務。這就是為什麼每天背20個單詞的計劃要比每天背一小時的計劃持續的時間長很多的主要原因。

  另外,時間以及地點的安排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制定計劃之前,一定要想好固定的地點和固定的時間。因為固定的地點會激起你的潛意識,讓你產生完成某事的慾望***趴在床上的你是不是會不由自主的哈氣連天?***千萬不要忽視周圍環境對於我們行為所產生的影響。要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並要最大程度的利用環境來促成自己做完要堅持做的事情。要確定一個時間,這個時間最好是要一個儘量不被打擾的時間。只有這樣,你才能安靜下心來,將你今天的任務完完整整的完成。

  再就是要有一個每日定時提醒的工具。這個工具可以是你的手機,也可以是你的鬧鐘。為什麼要這樣一個工具呢?因為擁有這個工具是驅趕你的惰性的最好的武器。如果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要你去做,而這時你的手頭恰好有一段可以完成這個事情的時間。那麼你去做這件事情的機率會是90%以上。有了提醒工具會讓你最大的減少放棄的可能性。因為每一個計劃的放棄都是由一次簡單的忘記開始的。今天忘記做了這件事,明天就會再次忘記。只有有一個忠實的朋友在不斷的提醒你的時候,你才會杜絕這種事件的發生。另外,要跟自己定下一個約定,一但取消了一個計劃的定時提醒,就視為對於整個計劃的放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對自己要好一些。我們在定一個長期計劃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自己想象成拯救地球的超人,1年365天的都要去做同一件事情。拜託,米飯有營養也不能天天吃啊。如果想要堅持一個長期的計劃,就不要激起自己的牴觸情緒。適當的給自己安排出假期,這樣堅持起來會更容易,也更長久。比如說,我目前所有的長期計劃,在週六週日以及節假日的時候統統失效,僅在週一到週五的非節假日執行。一方面因為節假日的時間很難把握,另外一方面休息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

  好的學習

  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前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家長們大都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主要應該強調學習習慣。即使孩子放學回家之後把書包隨便亂丟,脫掉的衣服也不放進洗衣籃裡,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只要學習成績好的話,生活方面的事情長大了就會安排了。殊不知,生活也是一種習慣,生活習慣不正確的孩子,學習成績也絕對不會好。其實,學習上細心的習慣不是單一存在的,與生活習慣也密不可分。一個做事丟三落四、缺乏條理、不能堅持的孩子,在學習上往往容易出現粗心的問題;一個做事只憑興趣所至,心血來潮,沒有順序,思考缺乏條理的孩子,學習也不會持之以恆。

  生活習慣都是長期培養起來的。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雜亂無章的家庭中,什麼東西都可以亂放,沒有有序的作息習慣,就會使孩子養成粗心、馬虎、無序的生活習慣,做事浮躁,敷衍了事,學習更是不會有成績的。

  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使他們有好的生活節奏。培養孩子有序地安排生活、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的培養要從孩子幼小的時候開始,6歲前養成基本的生活習慣是最好的選擇,也是給入學後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巨大的推力。

  家長們應該至少拿出一年的時間來集中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短則一年,長則兩年,如果能讓孩子在各個方面都養成一定的習慣的話,以後即使不用大人時時督促,孩子也會自覺去做了。

  優良習慣的力量

  我們可以看看“優秀兒童”和“不夠優秀兒童”的作息時間表。不夠優秀的孩子,他們或者總是看電視看個沒完沒了,或者磨磨蹭蹭地做事,而優秀的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吃飯、學習的時間都是分得很清楚的,從這些細微之處可以看到他們有很多區別.

  培養一個優秀孩子,就跟馬拉松選手一樣,大概在他10歲之前,父母要像教練那樣培養孩子學習的基礎體力,也就是優良的學習習慣,然後他就極有可能被同一集團的優秀朋友們帶著跑向終點,否則越是在高速行進中是很難跟得上的。

  沒有基礎體力的孩子如果一開始跑得太快,甚至跑到第一的位置,就沒有力氣堅持到最後,有可能中途放棄。所以,不僅要培養孩子進入先頭集團的基礎體力,還要讓他具有跟先頭集團一起跑向終點的“持久力”。

  在學習上也是如此,首先要讓孩子從小就具備在“優秀兒童”的集團裡一直學下去的持久力。

  如果一開始沒有進入先頭集團,例如在中學的前半段,過後再想迎頭趕上,成為學習好的孩子,是非常艱難的。跟落後集團的孩子在一起的話,總是覺得逃一天課也沒什麼,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養成壞習慣。

  另外,人其實還不是那種堅強到可以獨自一人孤零零地努力的動物,如果他周圍一個人也沒有,只能靠自己,恐怕是不能成功的。只有在集團中被拽著往前走,才有可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且,通過跟緊先頭集團的節奏,有可能更加增強自己的“學習持久力”。

  >>>>四年級***10歲***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

  在孩子讀三年級之前,家長可以多問孩子快樂、少問學習,但到了四年級,家長就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了。這種關注並不意味著家長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學習,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及學習的事情。而是說,在四年級這個學習成績即將定型期,家長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讓孩子體驗學習的樂趣、幫孩子建立起學習的信心。這樣,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他們才會越走越順暢。

  一至三年級是小學教育的基礎期,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關鍵,只要孩子把基礎知識學會,成績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四年級是小學教育的轉折期,孩子的學習能力決定他的學習成績,四年級的學習成績決定著他將來的學習成績。

  五年級是小學教育的提升期,那些在四年級之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具有了學習能力的孩子,在五年級,成績將會出現很大的飛越。

  六年級是小學教育與中學教育之間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期,孩子將為以後更加深入的學習打下穩固的基礎。

  另外,在四年級,學校教育的目的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開始對孩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要求孩子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的習慣;要求孩子養成思考和分析問題的習慣,等等。

  所以,與之相呼應,家長要更加註重引導孩子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維持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探索慾望等,這一切對孩子今後學業的成功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0歲孩子的大腦發育與學習習慣的養成

  從嬰兒期到兒童期,再到青年期,人的大腦都是在不斷髮育之中的,只是人腦的發育不是一個勻速和直線發展的過程,而是一個非勻速和分階段的過程。一般來講,人腦的發育有兩個“迅猛發展期”:一是從出生後到三四歲左右這個階段;一是孩子10歲左右。也就是說,孩子上四年級時,他們正處於大腦發育的第二個關鍵期。

  生物學家研究表明,孩子在10歲左右,雖然大腦的重量不再有明顯的增加,但腦細胞內部的結構在進一步地複雜化,大腦的各項功能也是逐漸趨於成熟。由於大腦結構的複雜和功能的成熟,四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將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研究還表明,10歲左右大腦前額皮層的發育開始完善,孩子玩的天性開始消退。

  四年級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強,注意力保持的時間更持久,注意力的穩定性由15~20分鐘提高到20~30分鐘,可以勝任更加複雜的學習任務。

  孩子各種活動的目的性增強,內在動機開始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但是外在激勵仍然是孩子學習的重要動力。

  我覺得孩子的性格、習慣等在10歲左右基本形成,因此,應該重視小學時的教育。家庭固然重要,學校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孩子小,辨識善惡的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我們都要為孩子選擇好學校,目的不僅在於老師本身,而且包括周圍的氛圍。

  所以在6-10歲,也就是在小學四年級前,學習還是基礎期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後進入學習的轉折和中小學的承上啟下的高速發展期,才能做到遊刃有餘、順勢發展。

  學習習慣不良是困擾很多孩子和父母的一個棘手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這一現象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日益突出,孩子做事拖拉、學習效率不高、成績不佳、學習責任心不強等,都可能與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關。也有些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行為表現尚可,但在家裡卻完全成了另一番樣子。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讓孩子今後終生受益的大事。初入小學的兩三年,父母應當把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時間觀念作為最重要的事項,切實加以關注。學習習慣的養成,貴在父母和子女雙方的努力和堅持。

  >>>>習慣的養成常經歷3個階段

  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學習習慣,養成都要經歷下面3個階段。

  1. 制度制約。此階段需有他人督促提醒,行為略顯被動,卻是必經階段。例如孩子做完作業需要檢查,有時還需要家長提醒,逐步養成習慣。

  2. 自覺行為。在此階段,行為由他人督促變為自我督促。這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例如,孩子做完作業後問自己:我檢查了嗎?

  3. 自動行為。連自我督促也不需要的時候,行動已經自動化了,已經內化為自身的需要了。例如,孩子做完作業如果不檢查,自己就會覺得不舒服,一定要仔細檢查之後才坦然。這時,良好的學習習慣才算真正養成了。

  由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自制力差和發展的不平衡,靠孩子自己很難養成好的習慣的,需要父母的計劃於監督,需要長期有效的訓練。只有反覆訓練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動力定型。因此,可以說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

  >>>>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孩子會自覺地學習。所以,要想孩子的學習成績好,首先要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就會自覺地學習了。

  人的學習習慣一般在小學便形成了。所以,小學階段是建立學習好習慣的時機,若到中學再培養好的習慣就實在不容易。如果從小不良學習習慣積累多了,時間一長,積重難返,今後一旦要改便大費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