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

  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是相當重要的,那麼要怎樣培養好這些習慣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

  一、首先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

  要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我個人的體會是:1、在學期初加強學生課堂常規的訓練,我們在期初這幾個星期寧可少學點知識,也要肯花時間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2、學生的學習和做作業是否專心認真,其實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關係。現在有些父母這邊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業,而邊一邊又跟別人聊天或看電視,甚至在家裡打牌或打麻將,這樣,孩子能靜下心來學習嗎?不能!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加強協調,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寬鬆的家庭學習環境。平時在家裡,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不對孩子表示過度關心即問孩子肚子餓不餓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著孩子做作業或叫孩子幫忙做什麼事情,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作業,使孩子有一個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這樣孩子的專心學習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

  二、給孩子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從小注重習慣養成。

  作息時間表,其實就是給學生訂生活,學習規矩,即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休息。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孩子不玩痛快,學習時就不會很好集中思想,也不會精力充沛。

  三、從小培養學生做作業時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我個人認為是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應該有意識的從小抓起,從學生的日常活動中做起,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對父母不依不靠,學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學習方面,就遵循古人說的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意思是給人魚吃,不如告訴人打魚的技術。培養學生也是這個道理。學習時,不要坐在學生一旁監督,也不陪學生看書,做作業。學生自己的作業要做到按時獨立地完成。至於碰到實在不會做的題目,我只是給學生理清思路,啟發孩子多思考幾種可能性,但從不告訴學生答案,迫使學生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四、要求學生養成每天記錄作業題的好習慣

  一個學生每天如果能養成記下教師佈置的作業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意味著這學生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學生的學習成績優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學一年級起就給孩子買好記事本,告訴孩子記事本是用來專門記錄教師交待的事情和教師佈置的當天作業題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記事本都有記載,不能有空隙,一開始我每天都會檢查孩子記事本的記錄情況,看孩子記得是否認真,還是沒有記,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改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發現孩子沒有記錄的話,就取消孩子玩得時間,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從小培養孩子做完作業,自己檢查的習慣。

  學生在做作業時,我從來不打擾學生,讓他一個靜心的做題。學生做完作業後,我的具體做法是,例如數學,要求孩子看一看計算是否準確,單位換算是否搞錯,應用題的算式列得可對,訓練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去訂正過來;語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寫錯,作文寫好後主要是自己去讀,看語句是否通順,讓別人文章後得到了什麼啟迪和感想。

  六、培養孩子做完作業後,整理桌上學習用品並收拾好自己書包的習慣

  我就要求學生每次做完作業後,自己養成整理書桌並收拾好學習用品的習慣,從小讓孩子面對生活,學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好習慣。”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

  ***二***

  一、從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儘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生年齡小時,習慣既容易建立,也容易鞏固,不良的學習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於糾正,等到不良習慣越積越多並穩固定形時,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又不易糾正。如有的學生有上課不專心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壞習慣,即使在老師的教誨下有了改正的決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才能徹底改掉。很多人認為小學低年級要讓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級習慣自然就養成了是極其錯誤的,所以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兒園起,就要開始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從而形成穩定的自覺行為。

  二、循序漸進,逐步發展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一朝一夕養成,也不能統統一下子養成,它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逐漸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結合能力增長的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使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由小到大,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如在小學低年級,要讓學生養成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等簡單的切實可行的學習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水平的提高,知識的不斷更新,到了小學高年級乃至中學,就要在簡單的學習習慣基礎上逐步訓練養成高階的學習習慣,如閱讀習慣,獨立思考習慣、勇於創新習慣等。那種不遵循習慣形成規律,幻想一朝一夕就養成某種高階學習習慣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也是極其有害的。

  三、嚴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覆的實踐,並且對學生來說,應主要放在課堂上進行。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直至鞏固為止。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不能只講要求,而應結合教學實際,精心備課,細心指導,反覆訓練,認真檢查,嚴格督促,使良好習慣的養成融於課堂教學中,同時在反覆實踐和強化訓練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否則會降低強化效果,影響良好習慣的形成。

  四、樹立榜樣,啟發自覺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家長、教師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況下形成的,所以設身處地,樹立榜樣,不僅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對高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要多樹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工整,遵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學生自覺模仿,形成習慣,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為,教師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議論氛圍。同時家長和教師,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學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傳染到孩子的身上。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給他們多講一些名人持之以恆,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導他們多讀一些課外書籍,從中感受良好習慣對一個人成材的重要影響,從而自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整體發展,互相促進

  除了學習習慣外,還要養成的良好習慣有很多,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它們都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它們之間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如一個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就為他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到創造了條件: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慣了的人,要在學習中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是很難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不能單槍匹馬,孤軍作戰,不僅要與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結合起來,還要與學校,家長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三***

  1.專心聽講的習慣。

  上課專心聽講是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前提。專心聽講習慣的養成,就低年級來說,是靠老師有意識的採取各種措施,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課堂生動活潑,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把學生的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結合起來,不斷地轉移兒童的興奮中心,使兒童在一定時間裡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應注意的物件上,從而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學生注意聽講的好習慣。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具體內容是:①認真聽老師講解,注意看老師演示、板書和表情、動作,仔細想老師提出的問題和講解的內容。②注意聽同學們的發言,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積極參加課堂上的討論活動。③認真完成教師佈置的演示、讀書、寫作業等任務。糾正精神不集中、貪玩,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的不良習慣。

  2.善於求異和質疑問難的習慣。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善於提出問題的習慣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將來進一步學習都有重要的作用。小學生求知慾強,好奇、好問。對於這種好問的積極性,一定要很好地保護和發展、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對於那些敢於發現問題,特別是提出不同見解的同學,要進行鼓勵和表揚;另外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和編題練習培養學生髮散思維,使學生獨立並創造性地運用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樣經過長期培養,可使學生養成愛動腦筋的好習慣。培養學生求異和質疑問難習慣的具體內容是:①獨立地思考問題,自己肯從書中、演示中或從分析自己的錯例中尋找問題答案,不畏困難,積極思考。②敢於提出自己的疑問,並追根問底,敢於提出不同見解,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③在解題、討論或研究問題時,能突破條條框框的約束,不墨守陳規,能從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問題,尋求出創造性的解題方法。糾正兒童懶於思考,事事依賴老師、家長、同學或單純靠記憶、模仿、照搬等習慣思維的不良習慣。

  3.培養學生認真閱讀課本的習慣課本,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

  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開始,正如葉聖陶所說:“教是為了不教。”剛入學的新生,為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可以採取先講後看書的方法。

  老師把書上的插圖放大,講完後開啟書看看,剛才講的是哪道題、插圖畫的是什麼,算式怎麼寫等等。使他們看到,課堂上用的這些有趣的教具和講的有用的知識,都來自課本。從而喜愛課本。當學生初步形成了課堂常規,有了一定自制能力時,可採用講講看看與引導學生自己看書的辦法,即按照書上的例題,從上往下一步一步地去看。先看題裡怎麼說,接著看書中插圖是什麼意思。再看看是怎麼算的,旁註是怎麼寫的,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是什麼意思,是怎麼想的?啟發學生說說為什麼?老師再補充講講。然後就採取帶著問題看書,分組討論,啟發學生自己概括。最後,採取先看書後提出看不懂的問題。這些辦法都要由淺入深,循序漸近,並持之以恆。讓低年級兒童自學看書,不是放手隨便看而是在老師啟發引導下;激發學生的看書興趣,教給學生看書的方法,養成學生看書的習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同時要糾正學生不看課本或走馬觀花的不良習慣。

  4.嚴格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

  教學的科學性強,邏輯嚴密,來不得半點馬虎。

  在數學教學和學生作業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嚴肅認真,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的態度和書寫工整、格式規範的習慣以及積極挑錯、改錯的習慣。這對學生優良品質的形成和以後學習、生活都有很大好處。書寫工整、格式規範,是提高數學計算準確性的重要因素,而且能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因此,在數學課書寫時,除同語文課一樣要求寫字姿勢、執筆方法、筆順規則,字形比例等規則以外,還要提出格式要求,如橫式、豎式、遞等式的寫法;答案書寫在什麼地方;四則混合運算、文字題、應用題等又怎麼寫;什麼樣的題用多大格,都應培養學生書寫格式規範的良好習慣。反之,作業不專一,書寫潦草,會造成作業中不應有的錯誤。同時要糾正學生字跡潦草,作業馬虎不認真的習慣。

  5.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按時獨立完成作業,是考察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徑,學生的作業不僅反映學生知識,技能的水平和教學效果,而且也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表現教育的結果。如果學生從小做作業,就養成了一種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的壞習慣,將來工作時就難以做到一絲不苟,有條不紊,認真對待事業。

  因此,對學生的作業不但要重視知識內容是否正確,還必須注意卷面是否工整和按時獨立完成,卷面亂、髒,沒按時完成作業,不但導致不良習慣形成而且必然要影響學習質量。做作業的主要要求是:態度認真、字跡工整、卷面整潔、格式規範,獨立完成,按時交卷,及時改正,儲存完整。開始時,要統一格式、甚至字寫多大,哪道題寫在哪個格里,都要提出具體要求,以後逐步消減限制,逐步過渡到學生獨立安排,以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平時,要嚴防與糾正投機取巧,抄襲別人作業與馬虎了事的壞習慣。要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和責任感,同時也培養學生勇於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毅力。

  6.檢驗習慣。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所解答的問題進行“檢驗”,這是培養學生檢驗能力與習慣的一種重要手段。學生檢驗的方法越多、思路越廣、思維也就越靈活。培養學生檢驗習慣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有錯自覺改正的習慣,從小樹立學習的責任感,糾正某些草率從事,不管對錯的不負責任的態度,以保證學生解答問題的正確率和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