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是哪個國家的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他出生時期所有的音樂型別。他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後來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說說,供大家閱讀!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

  1760年,莫扎特開始學習作曲。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隨父親列奧波爾得·莫扎特在歐洲各國進行旅行演出。1781年,莫扎特到維也納開始10年的創作生涯。1791年12月5日0時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歲,死因不明 。

  莫扎特人物生平

  身世背景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原籍是德國,他的父親列奧波爾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宮廷天主教樂團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親安娜·瑪麗亞·莫札特也熱衷於音樂並會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

  初露鋒芒

  1760年,4歲的莫扎特跟父親列奧波爾得·莫扎特學習鋼琴並開始作曲。

  1762年,6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迴演出。

  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莫扎特與父親先後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進行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這次演出讓莫扎特對當時最先進的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器樂等體裁都有了認識,還結識了J.C.巴赫、G.B.馬蒂尼、G.B.薩馬蒂尼等作曲家並學習到他們的作曲技術,這時的作品已經顯示莫扎特創作體裁的廣泛性和他對歌劇創作的興趣。

  漸漸成熟

  1773年底,莫扎特與父親返回薩爾茨堡。此時的莫扎特對自己卑微的奴僕樂師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鬥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隨母親進行了兩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位,以便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進一步加深了對不平等制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一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並接觸到當時歐洲重要的曼海姆樂派,聽到第一流管絃樂隊的演奏。

  1778年5月,莫扎特抵達巴黎,由於母親病逝,加上未能謀到職位,於是在1779年1月返回薩爾茨堡。這一時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創作了2首長笛協奏曲、1首雙簧管協奏曲、7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首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

  1780年,莫扎特完成歌劇《伊多梅紐》。這一時期莫扎特的作品嚴謹,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在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要素,如奏鳴曲式第一樂章的呈示部,出現了與第一主題相對比的第二***或更多的***主題在再現部中,常常改換主題出現的次序,有時對主題材料也進行了不同於呈示部的處理,在第一、二樂章間,有了強烈的力度對比,這些手法,增強了他的音樂作品的戲劇性,使“古典奏鳴曲式”進一步形成。

  維也納時期

  1781年6月,莫扎特再也無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辭職,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到維也納謀生。之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

  1782年7月,莫扎特創作的《後宮誘逃》在維也納布林格劇院首演。

  1784年,他參加了共濟會,對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創作新型作品。

  1785年,一度倒閉了的維也納民俗歌劇院開始恢復,莫扎特有了從事歌劇創作的機會,創作了一部喜劇型歌劇《劇院經理》。

  1786年,創作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1787年,莫扎特完成歌劇《唐璜》。

  1790年1月,莫扎特的歌劇《女人心》上演。

  1791年,莫扎特創作歌劇《蒂託的仁慈》但未獲成功 。9月,完成最後一部歌劇《魔笛》 。之後莫扎特開始創作大型宗教音樂作品《安魂曲》,於12月5日0時55分《安魂曲》還未完成莫扎特就離奇死亡,享年35歲,入葬於維也納 。

  莫扎特作品特色

  綜合評價

  莫扎特善於把藝術中美好的東西和滲透生活的深刻性結合起來,再把強大的力量、直率的氣質和剛毅的意志以及現實意義的感覺結合 。其作品具有古典樂派的嚴謹,對稱的特點以外,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在他的藝術歌曲中,令人稱道的是詩與音樂完美的結合,貫穿了他的創作時期的始終,因此也體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徵和創作特點 。他的音樂作品主題完整,有著鮮明的輪廓,細小的結構單位之間也有精緻的、動機的聯絡 。

  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種體裁,其音樂博採德、奧、意、法諸國精華,風格典雅,感情真摯,朝氣明快。後期的作品,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

  鋼琴協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於創新精神,思維活躍。

  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美妙動聽、晶瑩剔透、充滿幽默感。

  主要範圍

  鋼琴奏鳴曲

  歡愉暢快、旋律優美、合聲簡潔、情緒明朗樂觀,洋溢著青春活力,彷彿讓人進入了一個無憂的世界。

  如《A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K.331***中的第三樂章《土耳其進行曲》,其主題簡潔而極其節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貫的節奏,加上十六分音符來提高活潑感,全曲表現出一種帶有童貞般的單純。

  鋼琴協奏曲

  莫扎特在鋼琴協奏曲中更多強調的是明暗法而不是對位法。在他的鋼琴協奏曲中,富有創作精神並且思維活躍,也是其器樂協奏曲的精華,齊奏聲部和獨奏聲部的和諧平衡達到完美的境界。

  從莫扎特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降B大調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K.595***中可以感覺到有種“與世辭別”的性質,但是在這種與優美、深遠的鋼琴協奏曲的“告別”之中,它顯得豁達而超然。

  交響曲

  在交響曲方面,莫扎特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自然流暢的旋律和精緻複雜的技巧引人人勝 。因受到不同風格的影響而帶有模仿不同風格的痕跡 。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是莫扎特寫過的最陰沉、最豪放、最狂暴的一部作品。這部交響曲的所有樂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調就是抒情加上悲愴,同時又充斥著憤懣激昂,傾訴了作曲家的哀怨、生活的無奈。

  歌劇

  樸素、生動、有力,內容與形式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

  《費加羅的婚姻》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之一,莫扎特充分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巧妙地使用音樂形式,使音樂與戲劇的高度融合。

  不同階段

  早期

  在莫扎特的早期創作時期,其作品受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的影響較為深刻,尤其在建築、文學、歷史背景上都有不同方面的影射。

  中期

  在莫扎特的創作中期,他的作品更顯出一種輕鬆、愉快和簡單高貴的特點。從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種“自由”、“嚮往”和“憧憬”的情感。在維也納的旅行演出中,莫扎特接受了當時最先進的藝術薰陶,同時也學到了更為先進的歌劇、歌曲的寫作手法及和聲對位。這為他日後的歌劇領域中的地位和藝術歌曲伴奏中形成的獨特的和聲方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期

  莫扎特創作最後十年——維也納時期,是他最重要的創作時期,這個時期中影響莫扎特的最重要的人是海頓。期間,莫扎特的歌劇作品更為複雜,情節更加生動,音樂和舞臺的結合更為一致;在藝術歌曲作品中,鋼琴伴奏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並且參與歌曲中藝術形象的“刻畫”。

 相關文章:

1.圓舞曲起源於那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