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怎麼死的

  柴可夫斯基,19世紀俄國最黑暗時期的一盞音樂明燈,俄羅斯著名的作曲家,那麼柴可夫斯基怎麼死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柴可夫斯基怎麼死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柴可夫斯基死於何時

  20世紀偉大的俄國天才音樂家柴可夫斯基於1893年11月6日凌晨突然逝世。在人們的流傳中,柴可夫斯基有各種各樣的死因,關於柴可夫斯基死於什麼成為了一個謎,人們對他的逝世充滿了不理解和好奇。

  在1893年這一年是柴可夫斯基人生的最高峰,他收穫了自己人生和事業的新高度,達到了一定的輝煌程度。他在這一年創作的音樂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他的第二次公演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些都給人們造成了深深的困惑,究竟柴可夫斯基死於他殺還是死於自殺,人們都各執己見。

  柴可夫的死因在他最後一部送給自己外甥的作品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最後一次柴可夫斯基作品演奏的是他的第六交響樂,這首曲子透露出一種巨大的悲愴和失望的情緒。也是因為第六交響樂開始讓人們關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出於第六交響樂,人們聯想到了柴可夫斯基死於自殺,這首悽慘的音樂似乎是命運在跟柴可夫斯基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將自己樂曲中的悲愴帶到了現實,而現實就是他在那天凌晨毫無徵兆的走了。這首交響樂似乎跟柴可夫斯基的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證實這個想法是後來有人發現柴可夫斯基的草稿,它也揭開了柴可夫斯基真正的死因,自殺。第六交響樂與其說是對自己的死亡的預料,不如說是他自己的生活和對未來生活的幻想的真實寫照。第六交響樂分為四章,大致描述了柴可夫斯基從對生活滿懷熱情,再到對人的愛,然後就是悲愴,最後引入死亡消亡。這些都是柴可夫斯基自殺的證據。

  對柴可夫斯基的評價

  最容易得到的美好的東西,往往被人們丟在角落慢慢忘記,然後失去。感情和音樂都是這樣的。後世對柴可夫斯基評價各有不同,但是他的音樂卻成為了雋永,優美的旋律裡透出了一絲絲的悲愴,隱藏著生活的波瀾不驚。

  起伏不定,優美旋律的基礎卻是柴可夫斯基對生活對感情的巨大矛盾,他將最優美的音樂旋律寫進了自己的曲譜裡,將最無奈的悲愴深壓在自己的心底,現在誰都不知道柴可夫斯基到底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心裡到底在想什麼。但是他給我們留下了更多真實的生活的感受,這種感受不是劇烈的衝擊,也不是哀鴻遍野的無奈,而是最現實的矛盾,憂鬱,衝突,焦慮用真實而美麗的方式呈入到我們的心底,直到我們感受到他的存在。

  沙皇俄國結束統治之後,人們對柴可夫斯基評價都是一致的讚揚,他喚醒了我們心中的那份寂寞。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並不快樂的基因,無論平時我們是什麼樣,它就在我們最心底,很少被喚醒。正是這種可有可無又不曾發現的真實,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裡被喚起,在用音樂的純粹一點點的吞噬著寂寞的靈魂,不斷的接受著一遍遍的洗滌。在生命的無奈裡,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裡,你都會變得純粹。

  柴可夫斯基性格特點

  說起柴可夫斯基的性格,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對音樂的那份堅決的態度,柴可夫斯基從小就受母親的影響,很小就開始彈鋼琴。搬家之後雖然選擇了主修法律,但是還堅持選修音樂。

  從此之後就一直沒有放下過音樂,而且在音樂和職務不能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決然的選擇了音樂並辭去了工作。就連之後心情十分痛苦頂著極大壓力的時候也不忘了創作,在生活難以維持的情況下更是沒有放棄。

  柴可夫斯基的性格與他的作品是分不開的。柴可夫斯基從小就性格敏感,在他創作的第一個作品時,曾因為過度緊張差點導致精神崩潰。在他創作他的最偉大的音樂劇時,因為他的熱衷追隨者用自殺威脅他,無奈下跟米柳科娃結了婚。因為這場婚姻不是出於真心,註定他與米柳科娃的婚姻是不幸的。因為無法改變而只能無奈接受的婚姻,他曾經想過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最終沒有成功。

  另外,柴可夫斯基的性格憂愁,多疑而且極其敏感,正因為這樣,他和幫助他的夫人長達十三年的精神戀情並沒有那麼完美,曾經約定過的永遠不見面,他們都遵守了那個約定。最終他們的結局還是一個悲劇的結局。然而,擁有敏感細心的性格讓他的音樂創作更傑出。因為這樣的性格讓他在音樂方面的創作有足夠清晰的思路和敏銳的感知,他更注重音樂情感的抒發,這讓他表達的音樂比別人更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