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賞析

  你知道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那麼你是不是在找關於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鑑賞?我這裡有它的相關資料,下面是!讓小編我來幫助你整理相關的資料,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作品:《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

  《悲愴》它是老柴生前自認為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

  這首交響曲正如其標題所示,強烈地表現出“悲愴”的情緒,這一情緒貫穿了樂曲的始終。這部作品裡完美的體現了柴可夫斯基音樂的音樂美學觀,樂曲旋律優美,形式均衡,管絃樂手法精巧,具有憂鬱的抒情性。因此這首《悲愴》也被譽為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與老柴之前的六部交響曲不同***雖然這部交響曲標號是第六號,但是在1885年,作者還寫過一部《曼弗雷德交響曲》,因此這部交響曲其實是第七部。***《悲愴》的音樂主旨是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

  第一樂章 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採用奏鳴曲形式。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嘆息般地繼續。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 溫柔的快板,自始自終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音樂節奏不安定而稍快,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盪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

  第三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採用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採用諧謔曲式,風格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義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鬥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洩出的反抗力量。此部分略經擴充套件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 終曲,哀傷的慢板,採用自由的三段體。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與一般交響曲的終曲多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正好相反,這一安排更加充分的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淒涼,在最終無限悽寂當中結束。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

  柴可夫斯基生於1840年,在距離莫斯科1000公里的votkinsk小鎮度過童年,在他年幼的時候,有一次他彈完鋼琴後一直在哭泣,然後大聲嚷道:有音樂,有音樂!但周圍根本沒有音樂響起,他指著自己的頭說:遠離我!遠離我!在這裡。後來的事實證明,音樂並沒有遠離柴可夫斯基,甚至他自己後來放棄公務員的職位,進行音樂的創作,之所以喜歡柴可夫斯基,是因為第一柴式悲劇的張力十分吸引人,第二點是因為柴式的音樂是一直基礎的美,即使不懂復調和聲照樣可以欣賞柴式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10歲的時候進入聖彼得堡的法學院就讀,他學習了9年,這裡有嚴格的紀律。他在學生時代就已經開始寫音樂,在這裡還不懂音樂理論的他,留下了一首我的天才,我的天使,我的朋友的浪漫曲。

  1874年,他完成了第一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來看望尼古拉·魯賓斯坦的時候,他彈奏了這首協奏曲,並希望得到他的建議。柴式回憶道:“我彈奏了第一樂章,沒有一個字,沒有一點評論。那是多麼的愚蠢和不能容忍,一個人為他的朋友準備了食物,他的朋友吃了,但沒有說一句話,說點什麼吧!看在上帝的份上,即使不表揚,請發表點意見。我增強自己的耐心,一直彈奏到最後。沉默了許久之後,他終於開口評價整個協奏曲,他覺得這首協奏曲完全沒有價值,提出很多修改的意見”,柴可夫斯基說:“我不會修改任何一個音符!”,然後義憤填膺的走人。

  之後柴可夫斯基把這首協奏曲獻給了漢斯·馮·比洛,比洛去美國的時候,帶上了這首協奏曲,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頓首演,之後的一個月又在俄國上演,尼古拉·魯賓斯坦最終改變了自己的看法,這首協奏曲成為音樂會上的熱門曲目。基辛說他自己經常用柴一鋼協來試鋼琴,因為開頭的和絃太棒了!

  莫斯科大劇院1875年委託柴可夫斯基創作《天鵝湖》,故事取材於俄羅斯古老的童話,由別吉切夫和蓋裡採爾編劇,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於原編導在創作上的平庸以及樂隊指揮缺乏經驗,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敗。 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獲得了驚人的成功。

  柴可夫斯基的個人簡介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Ilyich·Tchaikovsky***又譯為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他的音樂是俄羅斯文化在藝術領域內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者。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專制統治下的俄國廣大知識階層的苦悶心理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切渴望;著力揭示人們的內心矛盾,充滿強烈的戲劇衝突和熾熱的感情色彩,主要音樂作品有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劇《天鵝湖》 、《胡桃夾子》、《睡美人》及六部交響曲、三部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