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羅馬帝國分裂的介紹

  古羅馬通常指從前9世紀初至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那麼你瞭解古羅馬帝國的分裂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古羅馬帝國分裂的詳細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介紹歷史兩大帝國秦帝國與古羅馬說起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分裂,也許有些人會說,因為那個叫做狄奧多西的皇帝在臨死前把帝國分給了兩個兒子。

  這個答案其實只是我們看到的結果。

  老皇帝狄奧多西的臨終遺願是叫倆兒子共同友好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並不想把帝國劃分為東、西二部分一人一份。他去世的時候大兒子16歲,小兒子10歲,他給二人找了個共同的監護人,一位帝國最能幹的武將。

  這個最能幹的武將,就是在上次發文提到的羅馬浩劫中,提出以1500公斤黃金給西哥特人換取和平的那位將軍。此人可惜死於皇帝一聲令下。

  權力與財富是能引起人間兄弟鬩牆的兩個主要因素,所以這種“共同管理”的美好願望終歸流於“美好願望”。

  但是狄奧多西並非“共同管理”美好願景的第一人,早在公元286年,有個皇帝首次提出了“共治”的概念並加以實施。

  當時羅馬帝國已不如鼎盛時期強大,周邊蠻族叛亂不斷。

  公元286年,皇帝戴克裡先,首次採用了二帝共治的方法,西邊、東邊各一位皇帝。

  戴克裡先是誰?他為什麼要用這個共治之法?

  先看看帝國的3世紀有什麼特點。

  古羅馬帝國在3世紀之前,是擴張階段,而進入3世紀後,是維持和打壓反叛的階段。

  古羅馬帝國的北部邊界線是以萊茵河多瑙河為邊界的,這一帶不停的發生起義、蠻族入侵,再加上帝國東部受到波斯薩珊王朝的入侵,整個帝國處於拼命四處滅火的忙亂狀態。這期間出現了許多軍人皇帝,但是基本都比較短命,戰死的也好,被暗殺的也好,沒有一人長治久安。

  帝國從公元193年昏庸的角鬥士皇帝康茂德死後到公元284年,91年期間共23個皇帝相繼執政,最短的僅半月。

  23個皇帝中,14人死於謀殺,3人病死,2人自殺,2人戰死,還有兩人一個是意外,一個是被俘虜死於敵方獄中。可見羅馬帝國皇帝這個職位是高危行業啊。

  所以歷史學家把康茂德視為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皇帝也不足為奇了。

  直到公元284年,一個警衛隊長登基做了皇帝,這個人維持了21年的統治,這在3世紀是多麼罕見啊。

  這個警衛隊長就是戴克裡先。他出身卑微,父母是農場被釋放的奴隸,雖然他是管後勤的警衛隊長,但好歹也算是兵營裡混過的,他上臺後立馬著手帝國的安全問題和內部結構改革。

  這個時期的帝國,北面萊茵河多瑙河一帶的蠻族開始騷動,東面受到波斯帝國的威脅,南面北非一帶還時常受到沙漠遊民強盜式的襲擊,所以,戴克裡先認為必須找人和他一起治理國家。

  他在軍隊中的好友馬克西米安被選中。馬克被任命為“凱撒”,這是皇帝頭銜,負責帝國西方各項問題,戴克裡先自己專注於帝國東方的治理。東、西分界線大致在埃及和義大利之間。如下圖:

  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分裂

  戴克裡先很清楚憑他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因此他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在他們執政的頭7年裡,帝國面臨的邊界大問題暫時都解決了,“兩帝共治”發揮了功效,戴克裡先似乎嚐到了甜頭,接下來做了一個重大決定:

  在東西兩個皇帝之下各設一名副皇帝。四個人分別負責帝國的四塊,這樣設定的目的主要是出於帝國防衛安全的考慮。軍事方面,四個人共同分擔,統治國家事務方面,仍然是戴克裡先說了算。

  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分裂

  這個四帝共治有效嗎?給帝國帶來了什麼?

  戴克裡先的“四帝共治制”確保了帝國邊緣的安寧,的確讓人民又享受了12年的和平時期。

  許多事情都是利弊參半,四帝共治的好處我們已經講了,可是四帝共治帶來了什麼壞處呢?

  經濟方面影響不講,我們主要講對帝國以後分裂的影響。

  戴克裡先執政20年後,主動提出退位,並且要求他的密友西部負責人馬克一起退位。原先的兩位副帝升為正職,然後增加了兩名武將出身的副帝。

  這一切聽上去似乎很完美。

  可是事實不是這樣的。不安定的因素有這樣幾個人:

  原西部正帝馬克,不滿意過早退休,一心想著再復出;

  原西部正帝馬克的親兒子,一心想繼承老子的皇位;

  繼承西部正帝的原副帝君士坦丁烏斯的親兒子,是個很有政治抱負的人--叫做君士坦丁。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老皇帝和皇帝們的兒子們之間發生了不開心的權力爭鬥事件。

  故事的結果是君士坦丁達到了一人統管帝國的目的,他把帝國的首都移到了土耳其境內的拜占庭,今伊斯坦布林,被他命名為君士坦丁堡。

  所以說羅馬帝國在476年的正式分裂,戴克裡先的分治概念是個奠基。加上君士坦丁將帝國的首都移到東部的君士坦丁堡,可以說是為以後的東羅馬帝國提前選好了國都位置。

  現擺放於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府***處的四巨頭像,是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被威尼斯軍隊從君士坦丁堡搶回的戰利品之一。

  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分裂

  關於戴克裡先其它:

  “戴克裡先大浴場”,是羅馬歷史上最後一座由皇帝出資修建的大型公共浴場。

  這個浴場有熱水浴、溫水浴、冷水浴,有體育場、圖書館、畫廊、音樂廳、遊戲室、散步長廊等應有盡有的設施。可以同時容納3000多人。

  遺址位於羅馬市區中心,其中一個區域現在是博物館;原熱水溫水冷水浴中心被改造成了一個教堂,安傑利聖母堂。

  古羅馬帝國興起前

  羅馬興起以前的義大利史只能憑藉考古發掘得到大致的瞭解。人類的足跡在20萬年前就出現在這裡。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時代的農耕者開始在此定居。在經歷了銅器和青銅文化之後,意大利於公元前1000年以後進入了鐵器時代,當時北來的印歐語系民族已經進入了中部的拉丁姆地區。公元前7世紀前半葉,在拉丁姆逐漸出現了40個左右的城邦。這些城邦以父權制的家族為基本單位,國王之外還有家族長組成的元老會議和公民大會。城邦之間有結盟關係和共同的宗教慶典。坐落在第伯河邊的羅馬城邦後來逐漸變成拉丁姆各城邦的領袖。

  在很大程度上,羅馬的成長得益於拉丁姆北邊的伊達拉利亞文化之影響。伊達拉利亞人的起源不明。自希羅多德起就有關於他們是土著還是來自小亞細亞的爭論。有的現代學者推測,伊達拉利亞人中間的統治者可能是於公元前7世紀後期來自亞洲的武士,具有較高的文化和管理水平,與當地原來印歐語系的維蘭諾微人雜居通婚,形成一種新的文明。伊達拉利亞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託斯坎尼,多森林和泥沼;為自然屏障所隔絕的許多居民點後來發展成各自獨立的城邦,政治統一傾向微弱。

  伊達拉利亞的宗教儀式基本上是一種占卜術,也有類似中國看風水的內容;所信的神靈多半陰暗殘酷,和希臘羅馬明快歡愉的諸神大不相同。活人常被當作供奉神靈的犧牲品,而且讓他們在決鬥中互相殘殺,是後來羅馬觀賞角鬥士表演風氣之由來。各城邦的君主制到6和5世紀時被貴族寡頭政治所取代,中產階級的地位也有所上升。伊達拉利亞城邦都有自治權,但相互之間有一種鬆散的聯盟關係。伊達拉利亞文字到目前為止仍未被解讀,僅憑考古材料很難對當時的社會經濟關係有詳細的瞭解。貴族顯然役使一些下層人民為其勞作,過著奢侈的生活,但我們不知道生產關係的細節。

  水利工程、銅鐵的冶煉和金屬器物的製造為伊達拉利亞人所擅長,他們還與希臘和亞洲保持活躍的貿易往來。希臘人在公元前8世紀末葉已經開始較大規模地移民到義大利南部。他們帶來了橄欖樹和葡萄。希臘字母是拉丁字母的原型。希臘的青銅器、陶器、建築風格和雕塑都為古代義大利人所喜愛和模仿。希臘的軍事戰略和建城術也傳到了義大利。希臘城邦互相爭鬥激烈,他們在義大利的殖民地也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伊達拉利亞人在公元前7世紀前半期就在拉丁姆有很大的文化和政治影響,但他們自己缺乏統一的政治體制,所以無法在那裡建立可以被稱之為帝國的統治形式。伊達拉利亞人在公元前524年攻打希臘殖民地庫美受挫,拉丁姆的各城邦乘機起事。羅馬的興起結束了伊達拉利亞在拉丁姆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