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之戰有什麼謎底

  滇緬與我國本土的自然環境大不相同,醫療條件也不好,這給中國遠征軍作戰帶來極大的麻煩和不必要的傷亡。僅在野人山一帶,就有數萬軍人犧牲。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滇緬之戰的謎底,希望你喜歡。

  滇緬之戰數萬軍士死於野人山之謎

  被困於緬北的遠征軍總司令部及下屬第5軍及第6軍第30師於5月7日突出日軍合圍後,新22師、新30師在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和羅卓英的率領下,先後退入印度,長官部於5月24日抵達印度英帕爾地區。東線方面,第6軍於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

  中線方面,第5軍軍部和所屬的新22師、第96師主力於1942年4月26日黃昏由皎克西乘汽車、火車向曼德勒轉移,杜聿明按蔣中正7日的命令向國內撤退。而新38師、新22師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從前線撤下,杜聿明認為日軍有可能從南北包圍將遠征軍殲滅,從而下令第93師在右翼掩護,並且在孟拱附近佔領掩護陣地,同時命令各部隊分路回國,自尋生路。5月13日,部隊在曼西破壞了所有重灌備,徒步進入原始森林。新38師師長孫立人沒有聽從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英帕爾。新38師是第一次遠征結束之後唯一一支儲存建制的部隊。

  杜聿明率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沒有人煙的“熱帶雨林野人山”地區,部隊缺醫少藥,斷糧達8天之久,一度迷失方向,歷盡艱難困苦,很多人因為飢餓、疾病死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臺、糧食、藥品,輾轉達兩個月之久,使得這支軍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隻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杜聿明所部最終於7月25日抵達印度雷多***亦翻譯成列多***,沿途因飢餓和疾病死亡2000餘人。

  第200師結束東枝***也翻譯成“棠吉”***戰鬥後,奉命向八莫、南坎方向轉移。5月10日在途中與軍補訓處會合,並收容了第6軍、第66軍各一部失散人員。以後沿途突破敵人的封鎖線,經南盤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國。1942年5月18日,第200師分兵兩路通過細***胞***抹***谷***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伏擊。激戰一天,第二百師傷亡過半,才從東面山坡撕開一條缺口,殘餘官兵得以死裡逃生。戴安瀾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1942年5月26日,戴安瀾逝世。同時在這次戰鬥中,師參謀主任董幹、第599團團長劉樹人、第600團團長劉吉漢均失蹤。部隊由鄭庭笈率領,經千辛萬苦,於6月17日抵達騰衝附近,全師出國時是一個擁有1萬餘人的加強師,最終回到國內時僅剩2600餘人,傷亡達75%以上。

  第6軍和第66軍***欠新38師***在戰鬥中大部潰散,陸續分散回國。第96師及炮工兵各一部經孟拱、孟關、葡萄、高黎貢山,於8月17日抵達雲南劍川。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軍新編第22師野戰醫院的護士劉桂英更是作為唯一健在的、走出野人山的5名女兵之一而聞名。

  滇緬之戰17個猴子殺日寇

  1944年10月,中國遠征軍112團在緬甸誤中日軍埋伏。最終,112團其他官兵都突了圍,但一營的200多名士兵卻被敵人逼到一面斷崖上面。前有天塹,後有追兵,這可如何是好?

  就在此時,官兵們發現了斷崖旁邊有一片榕樹“林子”,走進去一看,才發現這是一棵罕見的大榕樹。樹冠足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營長李克己靈機一動,立刻命令:“上樹!”200多人齊刷刷地上了樹。

  中國士兵躲在大樹深處,密集堅實的氣根擋住了日軍的槍彈。天黑的時候,日軍不得不後撤。榕樹之戰首戰告捷,日軍被擊斃72名,遠征軍無一傷亡。這次交手讓一營官兵信心大增。榕樹四周有土包,有巨石,還有很多溶洞,為防範日軍的瘋狂進攻,一夜之間一營官兵就在榕樹裡建起了上下三層、裡外三圈的立體防禦工事。以後數日,日軍始終無法攻克榕樹陣地。

  日軍看強攻不成,就改用偷襲。不過這一招早就被一營官兵料到。遠征軍官兵在敵人可能接近的方向埋設了地雷,埋伏了伏擊分隊。日軍幾次偷襲,不是踩了地雷,就是被伏擊分隊打得落花流水。

  不過有一天夜裡,日軍差點偷襲成功。日軍當時想借一片竹林的掩護接近榕樹,而中國哨兵並未發現。眼看偷襲就要得手,樹上的猴子突然對著竹林方向發出“吱吱”尖叫。猴子的叫聲驚動了一營官兵,樹上的幾挺機槍同時掃向竹林。第二天一早,官兵們發現竹林裡有24具日軍屍體。李克己十分高興,給17只猴子各獎一瓶罐頭。

  強攻不下,偷襲不成,日軍只好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但盟軍空軍不斷給一營官兵投下食物與彈藥,日軍氣急敗壞,卻也無可奈何。就這樣,中國遠征軍一直堅守了34天,終於等到了援軍。一營官兵與援軍裡應外合,四個小時就將日軍大部消滅,擊斃日軍約一千人,榕樹之戰以中國軍隊的輝煌勝利而告終。後來,人們把榕樹所在的地方稱為“李家寨”,以紀念英勇機智、果敢善戰的李營長,而那些猴子,也成了能帶給人好運的動物而備受人們喜愛。

  滇緬戰爭孫立人活埋日軍

  作家李驁在《孫立人研究》一書的前言中提到,在遠征軍作戰的過程中,有一個“孫立人活埋日本戰俘”的傳說。網上有對這段傳說的描述:“1942年10月24日,新編第38師第112團開始攻擊前進,29日即佔領新平洋。當被俘的日軍被帶到師長孫立人的面前時,孫立人厭惡地皺皺眉頭,不假思索地命令參謀:‘這些***!你去審一下,凡是到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正法。今後都這樣辦。’命令被迅速執行。日軍第18師團曾在中國戰場上犯下累累罪行,這些俘虜手上沾滿中國人的鮮血,當然在劫難逃。

  “結果,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統統被孫以活埋的方式殺掉。唯一生還的倭寇,是一個叫山田進一的下士。因為經過審訊,孫得知他是臺灣人。

  “活埋1200名倭寇的事件是二次大戰中比較大的殺降事件,此事被美國報紙披露,震驚了世界,美國方面大為惱火,認為這將使日軍此後更加頑強的抵抗。然而,其結果卻是倭寇一旦聞得新一軍的威名,皆望風逃竄。1945年春,新一軍兵不血刃佔領仰光,緬甸全境光復!孫立人名震全球,成為二戰中與張自忠齊名,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將領。”

  這段描述雖然聽來驚人,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卻是漏洞百出,比如新一軍並未收復仰光。這座緬甸的首都屬於下緬甸,按照作戰序列屬於英軍的作戰區域。而現存的影像資料也記錄了大量遠征軍在緬甸俘虜的日軍戰俘,顯然並沒有被活埋。此外,在當地俘虜的日軍也沒有1200名之多。這些都說明這段描述的不靠譜……

  大規模殺俘在遠征軍作戰中看來屬於謠傳,毫無歷史根據。但是,新38師、新22師官兵很多都曾經打過淞滬抗戰,對日軍恨之入骨,也很清楚日軍在中國的暴行,因此個別曾經到過中國的日軍老兵被活埋,卻也不是沒有可能。我熟識的一位記者提到,當他向遠征軍老兵談起“孫立人活埋日本戰俘”的傳說時,對方先是大搖其頭,表示從未聽說孫立人下過這樣的命令。不過,活埋日軍戰俘的事情嘛……“李鴻幹過!”

  語出驚人,但可能因事涉嚴重,這位老兵此後不肯再多說,我那位記者朋友雖然百般追問,也不曾得到確切的回答。因為沒有找到權威文獻證明此事,所以,這隻能作為一種傳言了。

  這雖然查無實據,卻很像李鴻的風格。

  和廖耀湘一樣,李鴻也是一個“湖南騾子”,同時,他也是國民黨抗日將領中讀警校出身的之一。他1904年出生於湖南嶽陽,據說 其先祖乃唐代名將李泌。1925年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卻沒有去當警察,而是繼續進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工兵科學習,後成為孫立人最得意的部將之一。推測他在 中央軍校教導團期間結識了孫立人,從此李鴻的軍事生涯深深地打上了孫的烙印,被視為孫的鐵桿嫡系。用“榮也因孫立人,辱也因孫立人”形容頗為貼切。

  1932年,隨孫立人蔘加過“一二八”抗戰後,李鴻得到孫的推薦,調任稅警總團第4團第二營擔任連長,後到江西參加過對紅軍作戰,也參加過“西安事變”時對東北軍的作戰準備。

  1937年淞滬抗戰打響,李鴻隨稅警總團參加戰鬥。激戰中,孫立人被敵軍炮彈擊傷,負傷13處,是李鴻命令一個機槍連長將孫揹回搶救的。

  入緬作戰時,李鴻擔任新38師第114團團長,隨孫立人轉戰緬北,率軍退入印度。退入印度後第114團最先進駐,整理修建改造英軍在蘭姆伽留下的營區,後 來有人將李鴻譽為“蘭姆伽訓練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大反攻開始後,他率部攻入緬甸,先後參加了新平洋、胡康、密支那等戰鬥。在攻佔密支那後,中國遠征軍 駐印軍擴編,李鴻接替孫立人擔任了新38師師長。

  不過,抗戰結束之後,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後來的命運坎坷,卻也是遠征軍將領們的一個典型。

  新一軍自緬甸回國後,蔣介石任命李鴻為新編第7軍軍長,後該部隊在長春彈盡援絕,在友鄰部隊先後起義的情況下,向解放軍投誠。李鴻在此役中沒有參與長春起義而被俘虜。成為俘虜後,李鴻選擇了仍然追隨國民黨的道路,解放軍方面也未加特別責難,而是將其釋放。當時有人認為蔣介石在戰敗後作風日益辛辣,勸他不要來臺灣,更不要繼續投效蔣介石,以免受害。但他堅決要追隨孫立人,聽說孫在臺灣,便冒險輾轉來到臺灣。

  和李鴻同時被捕的,還有陳鳴人等八位新38師遠征緬甸作戰有功的高階軍官。特務抓了他們後,經過漫長的四年時間,不殺、不放、不審、也不判,直到1955年,“孫立人兵變”事件後才把這批人移送軍法機關進行偵查;接著又拖了18年,到1968年才偵查終結,以叛亂罪嫌提起公訴。他們的罪名是在長春貪生怕死,放棄部隊,而且臺灣的軍事檢察官還指控他們在被釋放後,與投共將領祕密聯絡,並接受中共中央社會李克農的指示來臺,“爭取國軍高階將領孫立人及掌握兵力,以備策應匪軍犯臺”。最終李鴻被判處無期徒刑,後來減刑為有期徒刑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