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

  德國工業革命起步較晚,但進展很快。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沒有結束時,德國又開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鐵路和內河航運業的迅速發展;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眾所周知,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母國的英國早在19世紀30—40年代就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法國和美國等國也緊隨英國之後於是18世紀末相繼展開了工業革命。相比之下,由於深受分裂割據的困擾,德國卻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浪潮的衝擊下,遲緩地開始了它的工業革命步伐***注:也有觀點認為,德國工業革命開始於19世紀40年代。 參見:A.C.Kenwood & A. L. Lougheed,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Industrialissation before 1914,New York, 1982,p19.***。

  19世紀初,是德國工業革命的展開創造條件的時期。首先,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意志諸邦國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倉戰爭的洗滌,封建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各邦統治者為穩定自己的統治,紛紛進行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舊的封建制度逐步瓦解,以至德國著名史學家托馬斯·尼佩代稱這一德國曆史上的“大改革時期”,“創造了德意志近代國家和近代社會的基礎”[1]***p22-23***。因此,進入19世紀以後, 德國的社會和政治環境較之以往更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更有利於工業革命的展開。其次,以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為特點的農奴制改革為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農奴制改革的過程中,容克地主們通過收斂農民為獲得人身自由和份地而交付的贖金,積累了一定的資本,許多農民則在人身獲得自由的同時,成了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無產者。這不僅為即將到來的德國工業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資金,而且準備了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此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也已開始拍打德意志的大門。發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浪潮首先波及的是西德意志地區,而且來此辦工業的起初也是英國人。例如,著名的英國企業家科克利爾兄弟在歐洲大陸建立起混合性的企業,在比利時建立起鍊鐵廠、煤礦和鍛壓廠的同時,在普魯士也建立起了示範性企業。英國人因此成了包括德意志在內的“歐洲大陸的老師”[2]***p179***。 在德意志地區,較早涉及工業革命的是一些著名的私人企業家。在威斯特發利亞,弗里德里希·哈爾科特就建立起了鍊鐵廠和鍊銅廠,並投資於運河和鐵路建設,推動蒸汽船隻的使用。幾乎與此同時,弗里德里希·克虜伯還在靠近魯爾地區的埃森建立了德國第一家鋼鐵廠[2]***p180***,而當時的埃森***日後成為德國著名的重工業城市***尚沒展示出有什麼發展前途,因此,克虜伯此舉實有先見之明。在建立工廠的同時,德國的紡織行業中也開始利用英國的機器和技術。早在1783年,德國就安裝了第一臺水力紡紗機。到1814年,僅薩克森就已有機械紡錠28萬枚。1831年,德國已經擁有1000臺以上的機械棉織機[3]***p152***。當然, 從整體上看,在19世紀30年代以前,德國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還是微弱的。

  過程

  德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程序上看可劃分為兩個階段。19世紀30—40年代是德國工業革命的起步時期。

  與工業革命早期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德國的工業革命也是從紡織工業開始的。以普魯士為例,1831年時,它已擁有有25.2萬臺麻布織機、2.2萬臺毛織機、2.5萬臺棉織機和9000架絲織機。薩克森的紡織業也很發達。開姆尼茲被稱為德國的曼徹斯特。然而,這一時期的德國紡織業與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較,仍顯得落後。例如,到1846年時,其織布行業還幾乎聞不到機器的隆隆聲。即便是紡織業最發達的普魯士,其棉織機使用動力的仍不到4%。在柏林的4個棉紡廠中,所用的機器主要是手搖珍妮機***注:以上資料參見: J. H. Clapham, The econome evelopment of France and Germany 1815—1914, Cambridge, 1936,p93—95。***。由此可見,在這一時期的德國紡織業中,手工生產仍佔據著統治地位。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鐵路建設對德國的工業擴張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以紡織業為中心的輕工業迅速轉向以鐵路建設為重點的重工業,通過鐵路建設來帶動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可以說是德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後來居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德國一些實業家和政治家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提出過鐵路建設問題。前文提及的實業家弗里德里希·哈爾科特從1825年起就在宣傳他的鐵路計劃。作為關稅同盟創辦者的普魯士財政大臣馮·莫茨也曾經考慮過從萊因河到威悉河之間修建一條鐵路,以避免荷蘭人在萊因河上徵收通行稅。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還為修築鐵路之事專門派人到英、法、比利時等國進行調查。1827—1832年,德國人已修建了一條從林茨到佈德威斯之間長達79英里的用馬作牽引的鐵路。而德國第一條真正的用蒸汽動力作牽引的鐵路,即從紐倫堡到菲爾特之間長達6公里的鐵路, 直到1835年才開通***注:關於紐倫堡至菲爾特之間鐵路開通的時間有不同說法。多數學者認為1835 年為這段鐵路開通的時間。 這一觀點可參見:Dieter Raff,Deutsche Geschichte,vom Alten Reich zur zweiten Republik,Muenchen,1985.和J.H.Clapham,The economic developmen of France and Germany 1815—1914等著作。另有觀點認為, 這一鐵路直到1837年才開通。參見:Martin Kitchen,Cambridge Illustrsted History.Germany,Cambridge,1996,p.166。***。 德國鐵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到1840年為止,私人企業一直在唱主角。在此以前修建的如前文提到的紐倫堡至費爾特、柏林到波茨坦、萊比錫到德累斯頓等鐵路,幾乎都是私人投資。

  當然,作為一項新興的交通運輸業,鐵路建設在德國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出於政治利益的考慮和傳統觀念的阻撓,德國各邦政府起初對這一新的交通運輸方式持觀望甚至反對態度。為了取得政府對鐵路建設的支援,人們曾迫使一位在法蘭克福議會的奧地利政客乘坐蒸汽船沿萊因河到杜塞爾多夫,然後從那裡坐火車去柏林,最後從柏林回家。此舉目的在於讓他體會一下現代交通工具的好處。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也對建設鐵路表示不解:為什麼人們都想在半小時內從柏林趕到波茨坦去?他甚至抱怨,現在最普通的臣民也可以和他以同樣快的速度旅行了[4]***p167***。人們或許覺得這位普王的想法有些可笑,其實,這是一位封建特權人物對工業化帶來的社會民主進步所產生的一種發自內心的不滿和抗拒。然而,時代在進步。由於鐵路運輸可以降低運費,並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到1850年前夕,出於經濟利益和自身安全因素的考慮,各邦政府對鐵路建設的資助已漸漸增多起來[5]***p645***。19世紀40年代中期,全德國已建成20條鐵路。

  必須強調的是,鐵路建設給德國其他工業行業以直接而巨大的推動作用。由於鐵路建設對鋼鐵、機車等的需求,從而大大地刺激了德國鋼鐵、煤炭以及機器製造工業的發展。

  在19世紀以前,德國的煤炭資源很少得到利用,其冶鐵業一直採用木炭熔礦和手工操作的古老方式經營著。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焦煤取代木炭成為冶金業的燃料。到1847年,在普魯士的227 個熔鐵爐中已有32個使用煤炭進行冶鐵。因此,1815年以後,作為萊因工業區核心的魯爾煤田開始得到有效開採。到40年代,德國的一些礦井已開始運用機械採煤。對煤炭的需求使煤產量扶搖直上。1820年,德國的煤產量僅120萬噸,1830年僅140萬噸,而1840年則猛增至260萬噸,1850 年更增至670萬噸。

  在同一時期,德國的冶金工業也得到較大發展。1824年,德國的冶金工業中開始採用攪拌法鍊鐵新技術,第一座攪煉廠在拉塞爾施泰因建成。1833年以後,薩爾區、薩克森、拿騷和西里西亞的冶金廠都改用了攪煉法。新技術的應用使德國的鐵產量得到提高。1823年,德國的生鐵產量僅4萬噸,1830年為12萬噸,1840年增到17萬噸,1850年達到21 萬噸***注:以上統計資料參見:樊亢、宋則行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簡史》,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47、348頁。***。

  機器製造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1837年,柏林工藝研究所的一位名叫波爾錫希的學生開辦了一個有50名工人的機器製造廠,10年後,他手下的工人達到1200人。此外,在萊因地區也有一些大規模的企業。 到19世紀40年代,德國已經有了幾家製造紡紗機、 蒸汽機和軋製鐵軌的工廠。

  當然,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廣度上看,19世紀上半期的德國工業革命尚處於起步階段。作為工業革命開展程度標誌的機器製造工業在德國仍然很薄弱。19世紀40年代初德國的245輛蒸汽機車中,只有38 輛產自國內。工業中佔主要地位的是工場手工業和分散的小手工業。直到1846—1847年,在德意志關稅同盟內的勞動人口中,工廠工人還不到勞動人口的3%[4]***p166***。從使用蒸汽動力、鍊鐵和紡織等工業產量以及對外貿易週轉額來看,德國都遠遠低於英國和法國。

  階段

  直到19世紀50—60年代,德國工業革命才進入了大規模的展開階段。與工業革命的大規模展開相一致,這一時期的德國工業也出現了高漲的局面。

  在這一時期,工業革命所以能在德國迅速展開並導致工業的高漲,主要得益於兩大原因。第一,經過1848年革命,封建因素在德國進一步遭到削弱。在作為經濟基礎的農業中,資本主義關係進一步得到加強。以普魯士為例。在19世紀初,普魯士通過施泰因—哈登貝格改革已經走上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然而,普魯士統治當局為了維護容克地主的利益卻一再拖延改革程序。到1848年, 在普魯士僅有6/7的富農、1/5的中農和貧農獲得贖免封建義務的機會, 從農奴地位中解放出來。直到1848年革命後,尚沒從驚恐中恢復過來的普魯士統治階級才加速瞭解放農民的程序。1850年3月, 普魯士政府頒佈“贖免法”,無償廢除了20種封建義務,並將贖免封建義務的範圍由富裕農民擴大到一般農民。1857年3月,普魯士政府為加速農民的贖免程序, 頒佈“宣告喪失權利法令”,將1858年12月31日作為解放農民的停止實施期限。但到這時,絕大部分農民實際上已經取得了自由。於是,許多解放了的農民從德國東部的農業區“來到西部的柏林地區、工業城市和新興的魯爾工業區”,以滿足鐵路建設、重工業的擴建以及稍晚發展起來的機械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6]***p160***。第二, 德意志關稅同盟進一步得到擴大,經濟一體化程度加強,從而大大縮小了因國家分裂而給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從這一時期德國工業革命的進展情況看,紡織工業作為德國最先開始工業革命的部門,有了新的發展,現代的工廠制度已經佔據了統治地位。以棉紡織工業為例,在1843—1861年間,僅萊因—威斯特發利亞地區的紡錠數目就從11.1萬個增加到了29.9萬個。而全德地區的棉花消費量也在1850—1870年的20年間從1.8萬噸增至8.1萬噸,增加了3 倍以上。在棉織業中,1843—1861年間, 德國的織布機由5000 多臺增加到了15000多臺,而手搖織機卻從近8000臺減到了約2800臺。絲織業、 麻紡織業和毛紡織業也有很大發展。以絲織業為例,到1861年時,215 個大工廠已經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繅絲生產。在毛紡織業中,羊毛在40年代末還是德國主要的輸出商品,到50年代末已經無法滿足自己工廠的需要了[7]***p98***。

  中,“鐵路建設和重工業是發展的首要支柱。”[6]***p160***在這一時期, 德國的鐵路建設和重工業出現了更加猛烈的發展勢頭。

  首先,基於以下兩方面的主要原因,鐵路建設以更加迅猛的速度發展:第一,在德國,鐵路投資的回報率相當高,資本家們因此競相投資於鐵路建設。19世紀60年代,各鐵路公司的分紅達到10—20%。第二,各邦政府為了軍事目的積極從國庫中撥鉅款修築鐵路,從而使修築鐵路的資金有了進一步的保證。據統計,在1845年左右,德國僅有鐵路3280公里,1860年時達到11633公里,1870年時更達到19575公里[6]***p160***。在19世紀50年代,德國較大城市之間的鐵路線還彼此不相連線,到19世紀60年代,德國境內各主要鐵路線已經開始相連,而且形成了較為密集的鐵路網。

  鐵路建設對鋼鐵的需要,帶動了煤炭、鋼鐵等重工業的快速增長。對此,我們可以直接從它們的產量增長中得出結論。1850—1870年間,德國的煤炭年產量從670萬噸猛增至3400萬噸,生鐵產量由21 萬噸增加到了139萬噸[3]***p163-164***,大大超過了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

  在這一時期,德國人已經建立起自己的機器製造工業。1861年間,德國的機器製造廠家已增加到了300家,出現了一些規模巨大的企業。例如,1837年由波爾錫希建立的機器製造廠,到1866年時已有工人1600人。而以生產鑄鋼起家的克虜伯企業,在1846 年時僅僱傭了122 人,1850年增加到237人,1870年竟突增到了7000人。到60年代初, 德國的機器製造業工人已達98000人。機器製造業的建立, 意味著德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接近尾聲。

  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革命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保證。對此,雖然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德國人在原始資本積累方面有些先天不足,不如英、法等國,但他們通過股份公司和股份銀行等渠道籌集到了大批資本。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從股份公司和股份銀行在德國的發展狀況中有一個大致的把握。據統計,1818—1849年的30多年間,德國僅建立了18家股份公司,而1850—1859年的不到10年間,成立的股份公司竟達到251 家 [6]***p160-161***。這一時期的股份銀行也很活躍。1850—1870年間,僅普魯士就有20家股份銀行,資本近1億馬克。德國的一些大銀行, 如貼現公司***1851年***、達姆斯塔特工商銀行***1853年***、 德意志信貸銀行***1856年***等都創辦於這一時期。 而“股份公司和股份銀行出現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從財力上支援工業企業。”

  由於19世紀50—60年代的高速工業增長,到德意志帝國建立前夕,在德國的一些先進地區,如普魯士、薩克森、巴伐利業、巴登等地,工業革命已經基本完成。這一點不僅從上述工業發展狀況中可以看出,而且從德國進出口商品的結構改變上可以得出結論。在19世紀前半期,德國向外輸出的主要是穀物、羊毛等農產品以及木材,只有極少部分的麻布、金屬製品等工業品,進口的主要是棉紗、鐵塊、生鐵等,而到1870年時,德國輸出的主要是機器、金屬製品、煤炭、棉布、化學產品等工業品,進口商品主要是棉花、羊毛、礦石等工業原料以及穀物等農產品。1870年,德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佔的比重已經達到13%,超過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法國的10%***注:同期英國和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32%和23%。***,進入了世界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

  應該說,德國工業革命的速度是很快的,特別在19世紀50—60年代,其工業發展速度遠遠高於英法等國。1850—1870年間蒸汽動力的增長基本上可以說明這一問題。在此期間,德國的蒸汽動力由26萬馬力增加到248萬馬力,比原來增加8倍以上;法國從37萬馬力增至185萬馬力,20年間增加了4倍;英國從129萬馬力增至404萬馬力, 比原來增加不到2.5倍。由此可見,德國不僅將法國遠遠地甩在後面, 而且與英國的距離也大大地縮短了。這種發展為日後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全面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德國人對於這一時期的工業發展充滿了自豪感。1867年,一位德國人在評價巴黎世界博覽會時曾這樣自信地寫道:“我們的鑄鋼是無可匹敵的,我們的玻璃、我們的紙張出類拔萃,在化學產品方面我們擊敗了英國人和法國人的競爭,我們的織布機、工具機和蒸汽機車已經與至少已經與英國的和美國的不相上下——相比較而言,這一目標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的。”[6]***p161*** 德國正以迅猛的勢頭向工業國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