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與第二次工業革命

  德國工業革命起步較晚,但進展很快。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沒有結束時,德國又開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了,供大家參考和閱讀。

  

  在普魯士帶動下,德國全境競相修築鐵路,對煤炭、鐵軌、機車、車廂等產生了巨大需求,有力地推動了採煤、冶金、機器製造等一系列重工業部門的擴建,掀起了創辦企業的狂熱。幾十家銀行相繼開業,股份公司紛紛建立。在短短的二十年裡,僅普魯士就出現了資本總額達24億馬克的295個股份公司。同時,比、英、法、荷等外國資本也源源不斷湧入萊茵區和其他地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鐵路建造成為5、6年代工業革命的龍頭產業。到187年,全德半數的鐵路收歸國有,私營鐵路也受各邦國政府控制。德國統一後再次出現興建鐵路高潮,開始進入第二個鐵路時代。187年,鐵路長達18667千米,到191年達593千米,1914年增至61749千米[3]***P241***。到8年代,密佈的鐵路網已經形成,長度超過中、西歐等國,密度超過所有歐洲國家。從1879年起,俾斯麥開始實行鐵路國有化,到一次大戰爆發,所有鐵路都合併為“德國國有鐵路”。鐵路網的形成,把德國沿海與內陸、原料產地與工業中心、城市與鄉村都連線起來,一個巨大的國內統一市場逐漸形成,猛烈促進了煤炭、鋼鐵、機械製造、冶煉等新興工業、重化工業的發展,並刺激了德國新生產技術的採用與工業化的深入。由於鐵路國有化和運輸成本的低廉,鐵路運輸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動脈。鐵路建設在德國工業革命中起了先鋒作用。此外,隨著造船工業的技術革新,海運和內河航運業也獲得了新的發展。自1834年德國第一艘汽輪“巴黎伯爵”號建成後,不來梅和漢堡形成了新的造船中心,德國造船業迅速發展。1845年,在杜伊斯堡製成第一艘德國輪船“希望”號。萊茵河從9米拓寬到3米,船隻可以從鹿特丹航行到巴塞爾,多瑙河、伊薩爾河、魯爾河也得到了修繕。杜伊斯堡、路德維希港和曼海姆建成新的內陸港口,併成為航運中心。到1879年,杜伊斯堡—魯爾奧特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內河港口,是國內水路網的中心和最大的輪船製造業中心。運河也在發揮作用,最重要的運河是溝通美因河與多瑙河的德維希運河[4]。自8年代後,漢堡、不來梅兩個濱海港口經過不斷地擴建,已成為海外貿易的樞紐,涉外航線分別為12條和4條,德國輪船成為一支足以與英國海運匹敵的船隊。1871年至1914年,德國的輪船總噸位由8.2萬噸增加到51萬噸,德國已成航運大國。發達便捷的交通運輸成為推動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條件。

  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干預

  在工業化過程中,德國的國家權力發揮了巨大作用,遠超英、法、美等國。18世紀,德意志的一些大邦,特別是普魯士,建立了開明專制主義制度,主張通過政府的鼓勵和參與來發展民族工業。德意志各邦政府利用人民復興國家的民族意識,制定一系列政策,促進經濟、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在軍事工業方面,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尤為突出。法國大革命掃蕩了德國貴族社會的基礎,代之以資產階級自由和平等的觀念。普魯士進行了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187年廢除了農奴制,農民獲得解放,成了自由的公民。農民可以自由結婚,自由遷徙,並從事任何行業。19世紀上半葉,德國各邦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農業改革和社會改革。建立中央銀行為中心的銀行體系,改善交通運輸,設立鐵路基金,對鐵路實行嚴密監督,實行保護關稅制度。德意志各邦統治者被臣民期望在經濟發展中起積極作用。普魯士可作為一個代表,普魯士政府擁有鉛、鐵、銀、鋅礦。185年普魯士國有化的鹽礦產量佔總產量的8%[5]***P72***。德國統一後,隨著中央集權政府的建立,德國經濟開始真正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德國通過強有力的政權推行經濟一體化。國家大力推動鐵路建設,將普魯士銀行改建為帝國銀行,開設新的銀行,為工業發展提供資金[6]。興建公用事業,扶植私人企業,並通過聯邦銀行直接參與工業投資。從7年代上半期開始,帝國政府相繼頒佈了商業法、營業自由法、民法、遷徙自由法、度量衡法、保護國外商業法,以及對郵政、交通和金融機構事務的管理法等。1873年政府公佈貨幣法,規定帝國馬克為惟一的支付貨幣,取消各邦貨幣發行權,統一了全國的貨幣[5]***P159***。郵政和度量衡體系也統一起來,這些都有利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執行。國家還統一經營管理鐵路及交通運輸事業。從1879年起,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提高進口稅率,保護了發展中的國內工商業。同時,還在整個帝國內實行職業和遷徙自由。這些舉措徹底結束了統一前各邦經濟的分離狀態,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掃除了德國工業革命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雄厚的教育和科學基礎

  在世界近代早期,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比英、法等國落後,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尤其是教育普及的程度居世界各國之首。在初等教育方面,德國成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實行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從16世紀中期開始德意志境內各邦先後頒佈了普及義務教育法***如1559年威丁堡、1619年魏瑪等***。1717年1月23日普魯士規定實行普遍義務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17、18世紀德國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學,培養醫生、律師、牧師和政府官吏等社會上層職業者。18世紀出現了實科中學,典型的有178年席姆勒創辦的“數學、機械學、經濟學實科學校”和1747年赫克開辦的“經濟學、數學實科學校”等。在高等教育方面,1694年建立了歐洲第一所新式大學———哈勒大學,被譽為“現代大學的先驅”。到18世紀末,德國所有大學都按哈勒大學的模式進行了改革。19世紀上半葉的教育改革更使德國處於領先地位。洪堡進行了包括學制、課程、教學方法、考試、學校管理、師資建設等內容的全面教育改革,建立起一套嶄新的教育制度。在哲學家費希特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德國開始整頓小學教育,改革中等教育。181年創設柏林大學,1821年設立以技術教育為主的柏林實業學校,各地紛紛設立中等技術教育學校[7]。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果,到19世紀中葉開始產生影響。在德國工業革命中起到先驅作用的柏林機械工業的核心人物玻爾西希就畢業於此類學校。其中爾斯魯厄工業大學***1865年***、慕尼黑工業大學***1868年***、亞琛工業大學***187年***、柏林工業大學***1879年***等學校,到19世紀後半葉發展為高等工業學府,為工業革命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德國統一後,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實行強迫義務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成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7年代德國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德意志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大為改善。全德的文盲率,1841年是9.3%,1865年是5.52%,1881年為2.38%,1895年降至.33%。學齡前兒童的入學率在6年代已達到百分之百。德國還十分重視技術教育,大力發展工科大學,1898年,德國9所工科大學在校生超過萬人。政府還十分重視職業教育,19年僅普魯士就有工業補習學校17所,還規定18歲以下青少年必須進補習學校學習。在高等教育方面,教學與科研、基礎訓練與專業訓練相結合以及倡導學術自由的原則,已成為高等教育辦學的普遍模式。還在大學和高等技術學校擴建教學和研究機構,使大學成為教學和科研的園地。一些大學還成為某一專業研究的人才基地。基森大學被譽為“化學家的搖籃”,哥廷根大學成為數學家薈萃之地。德國湧現了一批集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為一體的複合型人才。正是他們的創新成就使德國成為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德國還注重系統學習英美法等國的工業化先進經驗。國家組建了許多科學研究機構,如國立物理研究所***1873年***、國立化工研究所***1877年***和國立機械研究所***1879年***。德國還建立了“威廉皇帝科學促進協會”。皇太子弗里德里希夫婦請西門子到皇宮作電學演講。1885年俾斯麥5大壽,曾從25萬馬克國民捐贈中拿出12萬用於學位補貼。俾斯麥還鼓勵學生去學習世界高新科技。德國的教育普及程度也相當高。在校學生人數顯著增加。1871年至1896年,僅普魯士的初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從39萬多人增至523萬多人。中等學校的在校學生人數由1885年的24萬多人增至1911年的6***萬多人。高校在校學生人數也明顯增加。在德國先進的教育背景下,一批作出開創性貢獻的自然科學家湧現出來,如發現無線電波的亨利希•赫茨和發現X光的威廉•倫琴等。實用科學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集工程師、發明家、大企業家於一身的維爾納•西門子,他創立了西門子公司,1886年還創辦國立物理技術研究院。著名經濟史學家卡洛•M奇波拉對此評論說,正是德國人在19世紀下半葉對科學的偏愛使德國工業化比英國和美國工業進展更快。德國科學和教育的昌盛,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條件,是德國後來居上並呈跳躍式發展的基本原因[3]***P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