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音樂藝術及其樂器簡介大全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凝聚了堪稱3000年前世界第一流水平的殷商文化,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歌、舞、樂的高峰,也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奠定了基礎。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商朝音樂藝術及其樂器簡介

  一、商人尚鬼尊神,使音樂與巫術、宗教緊密聯絡,音樂的主要功能為娛樂、祭祀。

  據史料記載,商朝最重要的祭祀樂舞是《桑林》,它是商裔祭祀其玄鳥圖騰和先批簡狄的樂舞。我國古書《左傳》記有一個故事:公元前641年,商王室後裔宋襄公在楚丘為晉侯舉行盛大的宴會,晉侯提出要看宋國祖先的傳統樂舞《桑林》。這個樂舞,據說由用鳥羽化裝成玄鳥的舞師與化裝成先批簡狄的女巫進行表演。

  《樂府雜記》載:“用方相四人,帶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衣熊裘,執戈,揚盾,口作‘儺儺’之聲,以除逐也。”儺祭的核心人物是“方相氏”,一手執戈,一手揚盾,率領戴假面具披毛頂角的“十二獸”***十二神***及大隊由兒童扮演,到宮室各處跳躍呼號,合唱充滿巫術咒語味道的祭瞅,以驅逐“疫鬼”。舞時,有音樂伴奏。宮廷舉行這種儀式由太常侍主持。後儺祭逐漸變化,轉向娛人,最終納入戲曲。

  二、商代藝術是各民族文化、風俗的大融合。

  商代屢屢遷徙、戰爭及其兼併客觀上帶來了民族融合。也帶來了各民族文化和風俗的融合,也使商代藝術成了各民族文化和風俗的融合體。

  在商代的藝術作品中,中原文化、淮夷文化、荊楚文化和北方文化是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這其中,音樂舞蹈藝術雖在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青銅藝術風格的變化可以想象出,當時的音樂舞蹈也在隨著都城的遷徙而吸收了各民族的文化和風俗的特徵,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樂舞有《桑林》、《大浸》。

  商代後期,樂器的品種已相當多樣,製作工藝也很巧妙。打擊樂器有多種形制的鐃、鍾、磐、鼓。商鐃因其形體的大小不同而有大鐃、小鐃之分。商代的磬有石制、玉製和青銅製等多種。它分為兩種,一種為單個的大磬,如安陽武官村殷代大墓出土的虎紋石磬,紋飾瑰麗,聲音悠揚。一種是編磬,一般均為三枚一套。鼓,在原始時代已有叫做“土鼓”,鼓框可能是由陶土製成,故有此名。另有一種大鼓,鼓腔用木製成,外施彩繪,鼓面蒙有鼉皮,又稱鼉鼓。商代的鐘,為青銅鑄造,或手持或放在座上,個別的可懸掛起來演奏。單個的大鐘稱“庸”,常和鼓一起演奏。由多枚鍾組成一套的稱編鐘,一般大小三枚。

  商代的吹奏樂器有壎、籬、和、言、竽等。壎有大小兩種形制,均有5個按音孔,一般大小三枚組為一套,如輝縣琉璃閣殷墓出土的壎。籬陶壎,可以吹出小三度音程。晚商時壎已定型。有5個按音孔,基音為“a”,證明當時已有絕對音高觀念。

  古代樂器

  古代樂器一覽:古代樂器主要有壎、缶、築、排簫、箜篌、箏、古琴、瑟等,樂曲一般緩慢悠揚,主要是為了適合宮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

  壎、壎xūn***形聲。從土,薰聲。本義:古代用陶土燒製的一種吹奏樂器,大小如鵝蛋,六孔,頂端為吹口。又叫“陶壎”*** 同本義 [an egg-shaped, holed wind instrument]。也有用石、骨、象牙製成的壎,樂器也。 缶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體。“杵”是棒子,可用來製坯。“缶”又是秦樂器,“杵”可以敲擊成曲。本義:瓦器, 圓腹小口,用以盛酒漿等***

  ***1*** ***形聲。築***舊讀zhú***,會意兼形聲。從竹,從鞏***gǒng***,鞏亦聲。竹是樂器,鞏是抱持。表示抱持樂器。“築”是古代樂器名。***

  ***2*** 古擊絃樂器 [zhu,an ancient stringed instrument]。已失傳,大體形似箏,頸細而肩圓。演奏時,以左手握持,右手以竹尺擊弦發音

  十分古老的彈絃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

  排簫是把長短不等的竹管按長短順序排成一列,用繩子、竹篦片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如果竹管長短一致,則在管中採到堵臘***深淺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別的樂音。故排簫有無底、封底兩種,分別叫作“洞簫”和“底簫”。

  絃樂器,木製長形。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絃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22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嶽山,是箏父徐振高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釐米,21代表古箏弦數23根.

  中國原始的絲絃樂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詩經》中有記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瑟曾銷聲匿跡千年之久,而今“幽蘭漢樂”將傳說中的聲音再次呈現於舞臺之上,琴瑟合鳴,樂聲如流水,如鳳鳴,如南風,如月行,引我們走進大自然深深的芬芳裡。。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它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三千餘年不曾中斷,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