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為窮人治病的故事_張仲景治病的歷史典故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仲景為窮人治病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張仲景治窮病

  東漢時期,洛陽一帶常年荒旱,瘟病流行,人們缺醫少藥,不少人死於病魔。這事傳到了張仲景的耳朵裡,他不顧年邁多病,從南陽來到洛陽行醫。無論官宦之家還是庶民百姓,凡來求診的人,張仲景都熱情接待,細心診治,每每藥到病除,以至於聲名遠播。

  一個冬天的早晨,天剛矇矇亮,張仲景家的門就被一個叫李生的孩子叩響了。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李生見了張仲景後,怯生生地說:“大人,您是神醫,求您可憐可憐我這個無依無靠的孤兒,給我看看病吧!”張仲景讓李生坐下,拉過他的手,認真地切起脈來,然後又看過舌苔、氣色,最後肯定地說:“你根本沒有病。”

  “我有病!我是窮病,請大人診治!”李生聲淚俱下地說。原來他父母雙亡,他賣掉全部家產後才勉強安葬了父母,可現在地主又逼他還賬。因此他懇求張仲景為他開一劑靈丹妙藥,醫治他的“窮病”。

  張仲景聽了李生的哭訴,很久沒說話。他行醫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但治窮病還是頭一回。他讓弟子給李生取了兩個饃,又沉思良久,寫下了一個藥方:白茅根,洗淨晒乾,塞滿房屋。

  李生看到這個藥方後,十分納悶,但又不好細問。他回到自己住的破廟後,就召集窮苦人家的孩子,到茅草地裡刨起茅草來。不幾天,他們就把村子附近的茅草都刨完了。李生住的那個破廟,裡裡外外被茅草根塞得滿當當的。

  這年冬天,洛陽一帶沒落一片雪。第二年春天,也沒下一滴雨,空氣乾燥,疫病蔓延。洛陽城的達官貴人都爭先恐後地請張仲景看病。張仲景讓弟子在這裡應診,自己則來到李生所住的村子,為窮苦百姓看起病來。

  針對這次疫情所表現出來的病徵,張仲景開的方子裡都少不了白茅根,少則三錢,多則一兩。其他醫生見張仲景如此用藥,也都暗中仿效。這樣,沒過多久,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貴藥材。藥鋪裡賣斷了貨,張仲景師徒就介紹他們去李生那裡購買。李生見窮人來買,就少收或不收錢;見富人來買,就高價出售。

  這場瘟疫過去後,李生大賺了一筆。他用這筆錢到京城買回糧食,分發給窮苦百姓。因李生為鄉親們辦了好事,鄉親們紛紛過來,合力幫他修建了一間茅屋。從此,李生有了自己的住處,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李生感念張仲景恩德,更驚歎他的先見之明,便問張仲景是如何判斷出疫情的。張仲景不慌不忙地說出了其中的道理。原來他根據一冬無雪、氣候乾燥、百病雜生的現象,推測來年春天瘟疫定會流行。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伏熱、消瘀血、利小便的功能,正是治瘟疫的良藥。

  張仲景治病的傳說

  東漢年間,南陽有個府臺,他幹了很多壞事,人們氣恨他,巴不得找個出氣的機會。

  這年,府臺的女兒有病了,一連幾個月,遍求名醫,也治不好病。這天,府臺派家人去請張仲景,來給女兒看病。那陣子,傷寒病正遊行,張仲景每天早出晚歸,到鄉下給老百姓醫病,只有兒子在家。他們就把張仲景的兒子請了去。

  張仲景張仲景的兒子常年隨他學醫,也是個知名的郎中。他來到府衙,詢問了小姐的病情,府臺夫人沒張嘴,淚就先落下來:“唉呀!她面黃肌瘦,茶飯不進,還不住歇地嘔吐呢!”說著說叫女兒診脈。

  那時候,年輕郎中給女子看病是不能見面的。所以只好從簾幃中牽出一根紅線,一頭拴在小姐的中指上,一頭讓張仲景的兒子拉著,放在耳朵邊靜聽。他仔細聽了好久,心裡不覺好笑:哈哈!就這病竟沒人看得出嗎?

  原來府臺的女兒是懷孕啦!可他並不知道“病人”還是個沒出閣的姑娘,就高聲朝著府臺說:“恭喜大人!小姐沒有啥病呀,他是喜脈!你快要當外爺了!”

  府臺一聽氣得渾身亂顫,嚎叫道:“混帳東西!純是一派胡言,快把他趕出去!”家人一擁而上,把他痛打一頓,趕出了府門。

  晚上,張仲景回來聽了,心裡十分氣憤,他問兒子:“你果是看得真?”

  兒子說:“確確實實是懷孕,已經六、七個月啦!”

  張仲景沉吟了一下,說“這個府臺,幹盡了壞事,明天找他出氣去!”

  第二天,張仲景吆喝著鄰居,帶著禮品,來到府衙,正趕上全城紳士和名流在那裡議事。張仲景見府臺施一禮,說:“不肖之子醫理不明,口出不遜之言,望大人海函!今天,一來賠禮道歉,二來我要親自給令愛診脈醫病!”

  府臺一聽大喜,忙說:“***區區小癢,何勞先生大駕呀!”說著就要設宴款待。

  張仲景說:“還是先給令愛診病要緊。”府臺忙叫傭人把女兒請出來。

  張仲景觀那女子氣色,早已明白了幾分。暗用右的小姆指甲剜了一點藥,藏在寬大的袖中,然後端坐給小組撫脈。

  張仲景一撫脈,果然此婦向孕六七個月啦!就對病人說:“張開嘴巴,看看舌苔!”小姐剛張開嘴,他就彈動右手小姆指,把藥彈進小姐嘴中,又叫端來開水,小姐喝了。張仲景這才笑呵呵地對府臺說:“藥到病除,送令愛到耳房觀察,一會兒說會好的。”

  府臺十分感激,擺上酒宴招待。他剛端起要敬張仲景酒,耳房邊傳來了小姐的呻吟聲,府臺有詫異,張仲景說:“這是藥力到了,你放心,令愛頃刻就會痊癒的!”

  話音未落,只聽哇哇的嬰兒哭聲從耳房傳來。府臺和夫人猛地驚呆了,一時羞得面紅耳赤,恨不得鑽到地縫裡去。那些紳士名流也驚奇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交頭接耳暗暗發笑。

  張仲景拍案而起,哈哈大笑,指著府臺說:“現已真相大白你們口口聲禮義廉恥,乾的卻是男盜女娼呵!”府臺和夫人聽了,氣得暈了過去。張仲景為百姓們出了氣,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張仲景的人物精神

  情形介紹

  一、張仲景醫學影響

  《醫學三字經》·< 附錄陰陽識一字便可為醫說>:天地間有理有數,理可勝數,則有學問之醫,遠近崇之,遂得以盡其活人之道。然仲景為醫中之聖,尚未見許於當時,觀《傷寒論》之序文可見,猶宣聖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萬世,不在一時也。仲景之後,名賢輩出,類皆不得志於時,閉門著書,以為傳道之計;此理數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

  二、張仲景對醫學生學醫的願望

  《傷寒論·張仲景原序》:“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濛濛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三、張仲景醫學傳世

  《傷寒雜病論》已經失傳。《傷寒論》是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金匱要略》是宋代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

  情形解析

  “然仲景為醫中之聖,尚未見許於當時”,從張仲景醫學傳世情形可知,深遠的影響也在後世。如“天之意在萬世,不在一時也。仲景之後,名賢輩出,類皆不得志於時,閉門著書,以為傳道之計”。

  情形討論

  從《醫學三字經》指出的“活人之道”一語道明確醫學的重要性及用途,醫是面對生死的事。堅守活人之道,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從張仲景對醫學生的願望是“多聞博識,知之次也。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堅持博識尚術,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從張仲景醫學傳世“《傷寒雜病論》已經失傳;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成《傷寒論》;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這幾點說明珍惜古書並且整理、發展、創新醫學著作,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綜上所述,堅守活人之道,堅持博識尚術,發展、創新醫學著作,是張仲景治學精神,萬望後生們謹守之。要明白醫學是一種學說而不僅僅是一門技術,崇尚博識而防止“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對《道德經》、《易經》、《史記》、《漢書》等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中醫學說需要繼續訓詁、發展、創新,如張仲景在創新醫著時參考過的《素問》、《九卷》,其中還有很多學識是沒有被開發出來的,且因《黃帝內經》在編著、流傳過程中留下了許多通假字、錯別字、脫簡字、又經後世醫家補編、重組等情形,又因解讀方法還是沿用舊制,其中有的直接導致了學生對內經曲解,務必要繼續進行整理、註明、論證等。

  因此建議大學本科畢業生們志願轉從醫學者,進入醫學院校重讀大學之後,參加醫療實踐活動,且國家給予資助以推動中醫學說的發展、創新。觀漢代張仲景、明代朱丹溪、清朝薛生白等醫學流派大家,除具備聰明資質都是具備了很豐富的中文知識的,是推動了中醫學說的發展、創新的典範。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張仲景的故事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