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指南針的發明產生了什麼影響

  指南針應用在航海上,是全天候的導航工具,彌補了天文導航、地文導航之不足,開創了航海史的新紀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在北宋人朱或1119年成書的《萍洲可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一些外國學者在翻譯這段文字時,誤將其中的“甲令”***南宋政府的命令***一詞翻譯成了往來海上的阿拉伯船長的名字,因此就一錯再錯,得出了最早裝備指南針的不是中國海船,而是阿拉伯海船的錯誤結論。

  實際上,中世紀時阿拉伯人海船船體狹小,根本無法容納百餘人。當時往來南中國海、印度洋和波斯灣之間的商船,能夠容納上百人的只有中國海船,連阿拉伯商人也經常搭乘中國海船。宋代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中國開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隊有指南針導航,阿拉伯人是很容易從中國商船上學到指南針的用法的。

  指南針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之際,傳到阿拉伯,然後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後來歐洲演變出旱羅盤,再於明代時經日本傳回我國。

  指南針對西方最大的影響莫過於西方開始海外大探險。

  結合當時國家有計畫的海外探險,以及天文、地理、造船、航海技術的配合,再加上羅盤的使用,因而造成西方一連串的海外探險。就世界範圍來說,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約1451-1506***對美洲大陸的發現和麥哲侖***約1480-1521***的環球航行。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程序,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在各國相競的向外發展下,新航線、新大陸逐一被發現,讓歐洲人在短時間內看到更多不同的事物與民族,進而促使歐洲人以客觀的觀察和比較的眼光來看待不同的民族與文化,是為指南針的另外更深遠的影響。

  介紹指南針的發明與改進

  指南針是一種磁性指向儀器。它與以齒輪系為基礎的指向機械即指南車完全不同。磁石的一個最易被人發現的特性是它的吸鐵性。在戰國晚期成書的《呂氏春秋》中,就有“慈石召鐵,或引之也”的話。這種吸鐵性曾被喻為慈母愛戀子女,因此,秦漢以前,都把磁石寫成“慈石”。

  最初的指南針叫做“司南”。戰國時的《韓非子》裡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話;《宋書·禮志》所引的《鬼谷子》裡也說:“鄭人取玉,必載司南,為其不惑也。”所說的“司南”大概就是指用磁性指南指示方向的器具。關於司南的形體及其機制,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曾有記述:“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裡的“地”,是指漢代□佔用的“地盤”。地盤中央的天池,平淨光滑,四周刻有由八幹、十二支、四卦組成的二十四向。司南勺可能是用天然磁石摹仿當時常用的酒樽中勺的形式,採取琢玉的工藝琢製成的。它的底部呈球面圓形,勺可以在平滑的地盤上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代司南的實物至今沒有發現。這裡所說的,是對《論衡》等古代文獻和考古資料的一種可能的解釋。

  北宋初年,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約成書於1044年***中介紹了一種“指南魚”。“魚法用薄針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形,置炭火中燒之,候通赤,以鐵鈐***鉗***鈐魚首出火,以尾對正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從現代科學觀點來看,這是一種磁化過程。薄針葉應是一種碳鋼,把魚燒紅至居里點以上後,讓它在地磁場中急速冷卻,使其產生相變,以獲得剩磁性。由於北宋都城在開封,地磁場方向應是北端向下,因此要讓魚尾正對子位***即北方***並略向下傾斜,才能得到最大的磁化強度。這是利用地磁傾角現象的一種經驗方法。“以密器收之”,可能是把鐵葉魚收藏在放置有天然磁石的密器內,減少退磁作用,以保持它的剩磁性。這種指南魚使用時,只要在無風處將魚放入盛水的碗中,讓它浮在水面,等到靜止的時候,魚首便會指南。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另一種磁性指向儀器。他寫道:“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這是又一種由經驗積累的更為簡易的磁化法,是磁性指向儀器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在近代電磁鐵出現以前,指南針都是用這種方法制造的。沈括還著重指出,指南針所指的方向“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中國有關磁偏角的最早記載。《夢溪筆談》中還介紹了磁針裝置技術的4種試驗。

  元代的《事林廣記》中記載有木刻指南魚和木刻指南龜。木魚、木龜都只有拇指大,腹開一竅,嵌入天然磁石,然後用蠟封住。木魚沒入水中即可指南;木龜則是採用有固定支點的裝置,於其腹部下方挖一***,安放在竹釘子上,可以自由旋轉,旋定以後也會指南。

  指南針的裝置技術是隨著在海上航行中日益廣泛的應用而發展的。最早記載航海中使用指南針的文獻,是北宋朱□所著的《萍洲可談》。書中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該書記述1099~1102年間廣州的海運情況。可見指南針在11世紀末與12世紀初年已作為海上導航的一種輔助裝置,在天氣陰晦時使用。其後,南宋福建路市舶司提舉趙汝適在其所著的《諸藩志》裡寫道:“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釐之差,生死系焉。”可見當時指南針在航海中的重要地位。中國最初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是一種水浮針。指南針在使用之初,沒有固定的方位盤。

  上舉諸書均未涉及羅盤定向問題。實際上,後來的四方定位羅盤當時已初具雛形。南宋曾三異的《同話錄》最早提出羅盤的名稱,書中說:“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裡的“地螺”即地羅,是從古地盤向羅盤過渡的名稱。盤的分度襲用古地盤的二十四向,加上兩方位之間的縫針,合而為四十八向。中國在南宋時期,就已經把這種帶有方位盤的指南針用於航海了。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吳自牧在《夢樑錄》裡記道:“風雨冥晦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釐不取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繫也。”這是中國航海中使用羅盤的最早記載。海船使用羅盤導航時,每條航線都是由許多針位點連線起來的,這就是“針路”。將針位方向記錄下來,就是“羅經針薄”,作為航行的依據。元代周達觀於13世紀末出使真臘***今柬埔寨***,在他的《真臘風土記》中記載“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又自真蒲行坤申針”等,都是按針位航行。

  自南宋至明中葉,中國航海中所用的羅盤,都是“水羅盤”。所謂水羅盤,是指磁針浮於水面,沒有固定支點的水浮針盤。明初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在他的《西洋番國志》自序中曾對這種水羅盤作了記述。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又出現一種“旱羅盤”,這是指磁針不借助水的浮力,而用一個支軸的尖端頂在磁針的中部,使磁針可以平衡旋轉的裝置。這種裝置法同前述木刻指南龜的裝置原理基本上相同。這種旱羅盤是16世紀從國外傳進來的。

  中國指南針用於航海以後,通過阿拉伯人於1180年左右傳入歐洲,到了14世紀,歐洲出現了一種萬向支架***或稱平雙環架***,它由兩個銅環組成,小環內切於大環,用樞軸連結起來,再用樞軸把外環安在固定的支架上,然後把旱羅盤掛在內環上。這樣,不論船體怎樣擺動,旱羅盤可以始終保持水平狀態。這種萬向支架的構造原理,在中國早有記述。《西京雜記》裡曾經記載西漢長安的巧匠丁緩作“被中香爐”。這類球形薰香轉爐唐代實物出土很多。民間滾繡球燈,也是以同樣原理製造的。中國古代所以不用它來作為航海羅盤的裝備,是由於水羅盤能自然保持磁針的水平狀態,況在羅盤下部設有砂盤,既可隨時矯正羅盤的傾斜,並可穩定盤體的移動,裝置簡易方便。

  在西方國家,18世紀末葉將蒸汽機用於海船和19世紀中葉裝甲艦出現以後,輪機和炮火的強烈震動以及艦身磁場的干擾,使磁羅盤失去作用。經過不斷改革,製成了一種新型的磁羅經和附屬的防磁裝置,即近代各國船艦中通用的液體磁羅經。它是在特製的密封羅經體內注滿液體***水和酒精混合劑或石油防凍液***;在羅經的底部設有調節液體膨脹的裝置,盤下支軸上裝有浮體。由於羅經體內注滿了液體,可以大大減小外界震動對磁針的影響,保持羅面的穩定,有利於操舵時觀測。同時液體的浮力將浮體托起,減輕了磁針盤面的重量在支軸上產生的摩擦阻力,使盤面運轉自如。這種設計,是在歐洲傳統旱羅盤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國800年來浮針的技術,將中西兩種羅盤的優點結合起來,使磁羅經臻於完善。液體羅經的出現,是中西科學技術交流的結果,象徵著各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的人還:

1.指南針什麼時候發明的

2.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以及時代

3.4大發明的發明者叫什麼名字

4.介紹中國四大發明是什麼

5.關於中國四大發明的外傳有什麼意義

6.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