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作品伊凡伊里奇之死簡介

  伊凡伊里奇之死是列夫托爾斯泰作品,文學經典之人性審視,出其不意的故事情節,誇張的譏笑嘲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伊凡伊里奇之死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

  伊凡伊里奇之死簡介

  《伊凡·伊里奇之死》這篇小說描寫的是伊凡·伊里奇從生病到死去這一段時間裡所經歷的一切,重點描述了他在肉體病痛和精神困惑的雙重襲擊下的掙扎和反思。作者使用現實主義手法,通過對主人公具體言行的描述,形象而深刻地刻畫出瀕死者內心的感受,寫出了人肉體毀滅與靈魂覺醒共同發生的情形,揭示了人類在生死問題的一些普遍表現,讀來給人震撼。

  文學經典之人性審視,出其不意的故事情節,誇張的譏笑嘲諷;奇絕詭異的想象,盡顯人性之複雜。《伊萬·伊里奇之死》收錄了五部世界經典中篇小說: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凱勒的《三個正直的制梳匠》、馬克·吐溫的《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托爾斯泰的《伊萬·伊里奇之死》、卡夫卡的《變形記》。

  伊凡·伊里奇首先是一個正常的人,人們說“他是一個好人”,其次是一個法官。應該說“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吃沙皇的飯,給沙皇當嘍羅,借沙皇吆喝,大家都一樣,混日子。而不幸患病,那種國家機器的冷漠無情才表現出來了。辦公室裡,“一聽到伊凡·伊里奇的死訊,辦公室裡在座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一死對他們本人和親友在職位調動和升遷上會有什麼影響。”這與現在多麼相似啊!家裡呢,應該有溫暖吧?也沒有,妻子女兒盡了幾分孝心,漸漸不耐煩了,甚至對病人吹鬍子瞪眼睛。親朋好友呢?與我們周圍有時候差不多,問候幾句,巴望幾眼,準備辦喪事。

  在忍受了各種懷疑、難堪、恐懼、討厭、折磨、疼痛之後,“他吸了一口氣,吸到一半停住,兩腿一蹬就死了。”一個俄國官僚的可憐的無奈的死亡。沒有寫官場的討厭腐朽的伎倆祕籍。

  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啟蒙意義

  任何讀過19世紀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日記與傳記***不計其數***的讀者都知道,西方文學史上幾乎找不到一個作家,像他那樣懼怕死亡,也沒有一個作家像他那樣自幼幻想死亡***情狀***,凝視死亡***真相***,並想盡辦法超剋死亡。他在1884年完成的“死亡文學”的不朽作品《伊凡·伊里奇之死》,便是顯著的例證。這一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1881年一位法官瀕死之前,針對往逝的生命***-JS~自我總結與評價的真實故事。托爾斯泰經由夫人的轉述得知此事,大大激發了他的寫作興趣與靈感。我們可以說,《伊凡·伊里奇之死》雖取材於那位俄國法官的生死掙扎,實質上卻反映著托爾斯泰自己多次有關生死問題的親自體驗,充分彰顯了他日後在《藝術論》***What Is Art?***中所極力標榜的“藝術為人生”***art for life’s sake***立場。總之,這一中篇小說是托爾斯泰為了超越生死大關,而獲得終身不渝的宗教與道德的根本改信之後,首次發表出來的力作。從此以後,他的一切作品***包括第三部長篇小說《復活》與《藝術論》在內***全然抹去純文藝色彩,只為耶教的博愛主義與道德的社會主義服務了。

  《伊凡·伊里奇之死》出版之後不久,著名作家斯塔索夫***Stasov***函告托爾斯泰說,他從未讀過如此精彩的傑作:“人間還未產生過這樣偉大的創作。與你這篇70頁左右的作品相比,其他一切作品就未免顯得無足輕重了。”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也在日記中寫道:“我剛讀完《伊凡.伊里奇之死》,因而更加確信,托爾斯泰是地球上最偉大的作家。”由此可見《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文學成就之高,尤其在“死亡文學”這一領域裡,無疑是首屈一指的最高成就。1880年威爾***Robert Weir***教授所編成的《文學中的死亡》***Death in Literature***,就在結論部分專門收錄了這一篇作品,可見它的現代意義與文學價值。它的現代意義在於:它是“死亡學”與臨終精神醫學研究以及“死亡教育”經常使用的不可或缺的閱讀資料。我們如果細讀《伊凡·伊里奇之死》,則不難發現,托爾斯泰的心理描寫淋漓盡致——如伊凡對醫生的不信任,對上帝的“埋怨”,對妻女外出的嫉妒與憤恨,絕望無助的孤離感,在生命盡頭對於死亡的“接受”等等,已經預見了庫布勒·羅斯醫師觀察所得的心理反應及其階段之種種,實在令人歎賞不已。

  《伊凡·伊里奇之死》在文學創作與哲學思想層面,也預見了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盛極一時的歐洲實存主義***或稱存在主義***的思想胎動與探索問題的主要趨向;並與後起之秀陀斯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等名著相互輝映,構成實存主義文學的先驅典範之作,可以說對於整個現代實存主義文學運動的醞釀與發展,極盡開拓之功。再者,我們知道,“實存***兼涵現實存在與真實存在二義***”***existence***、“實存的抉擇”***existential choice***、***生死關頭的***“極限境況”***the border’一situation***、“實存的本然性或真實性”***existential authenticity***、“實存的非本然性”***existential inauthenticity***、“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be***等實存主義的慣用概念,都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經由海德格爾***Hei.degger***、雅斯培***Jaspers***、薩特***Sartre***、田立克***1'illich***等人的哲學探索而逐漸形成的。這些概念今天已是現代西方思潮方面的一般常識或口頭禪。但是一百多年前,托爾斯泰居然能以《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小說體裁,步步挖掘人在面臨死亡***極限境況***之時顯現出來的實存意識***不論是真實本然性的或非本然性的***,實在不能不令人歎服他那生來獨特的生死體驗,犀利無比的心理描寫與實存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以及呼應20世紀實存主義思潮的***新***時代預感。譬如海德格爾在劃時代的哲學名著《存在與時間》中所作的關涉生死問題的人的存在分析,多半可在半個世紀以前問世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中,找到實存文學的線索或例證。事實上,海德格爾在書中附註提到了這篇作品的重要性,可見它對海德格爾的“死亡”討論極有影響。

  表面上看來,《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情節與結構都很簡單,而故事的展開也多半平鋪直敘,沒有複雜的曲折。因此,缺乏“創造地閱讀”能力的普通讀者,容易誤認為這篇作品平淡無奇,不過如此,而完全忽略其中的深意。其實,托爾斯泰善用他那平生最擅長的白描手法與寫實筆調,所刻畫出來的人際關係與人間形象,以及所透視出來的***主要登場人物的***心理反應、***伊凡在死亡邊緣的***最後掙扎、***生死問題***的終極關懷等等,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仔細閱讀,仍然具有令人激賞而發人深省的現代意義。

  列夫托爾斯泰的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1847 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鉅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鉅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採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