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陵墓的封土形式有哪幾種

  封土是每座陵墓都必須有的,到現在很多農村地區還實施土葬,還會有小的封土堆存在。古代陵墓的封土形式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古代陵墓的封土形式,歡迎閱讀!

  古代陵墓的封土形式

  秦始皇陵是中國現存帝王陵墓中最大的,他的封土堆非常大,大到了考古學家都難以準確說出的地步。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封土堆高達五十餘仗,進行換算的話也就是現在我們的115米多,如此巨大的封土堆舉世罕見。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監測發現秦始皇陵墓的封土堆遠沒有這麼高。

  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考古學家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測量,但是至今還是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資料,這些資料從35.5米到87米之間,而到目前為止,被多數人認可的資料是51.5米高。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資料和歷史記載的資料出現了這麼大的偏差?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因為時間的作用,封土堆被削低了。但是和秦始皇同時代的諸侯墓相比,秦始皇陵封土下降的太多,其他諸侯墓封土只有幾米,而秦始皇陵封土卻多達八十幾米。

  有專家認為這可能的原因是,原來設計陵的高度是古籍記載的115米,但實際上並沒有修到這麼高就被迫放棄了。原因就是後來的農民起義,秦帝國的國力迅速衰退,沒有能力再進行這樣大的工程。

  關於秦始皇陵封土的研究還在繼續,相信這些謎團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夠被考古專家們一一破解,到時候我們就能瞭解其中的祕密了。

  古代墓葬有哪幾種

  墓葬有土葬、火葬、水葬等。

  墓葬俗稱山墳,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時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常見的多是土葬。

  明、清時期的墓多數有碑,易於識別;清朝九品官以上的墓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職;一經發現都要及時上報。明清以前的墓則很難在墓地表面分辯出來,因此在開發推土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明、清時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磚室墓。葬具多為木棺,也有甕棺、陶棺、石槨、石棺;有的因各種原因,下葬後又將死者遺體挖出來重新裝棺或裝在陶罐裡,移到別的地方埋葬,俗稱移***遷***葬,又叫二次葬。

  其葬具多為陶罐,俗稱骨罈。墓葬多有隨葬品,明、清以前多以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陪葬,有的有專門用作陪葬的明器,如漢墓中出土的陶屋、陶灶、陶片、陶豬等;明、清時期,盛行薄葬,陪葬品很少,一般以裝飾物如玉器、金銀器為主。

  中國古墓葬墓與葬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兩種事物。“墓”是指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葬”則是指安置屍體的方式。在考古學上,二者常被合稱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還包含著各種隨葬的器物。自古以來,由於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喪葬十分重視。因此,墓葬資料所提供的就不僅僅是埋葬習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政治、經濟、生產、生活、風俗、宗教、觀念等方面的情況。所以,墓葬所展現的埋葬習俗與埋葬制度常常被視為當時社會的縮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墓”作為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是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而發生的,並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最初的時候,對屍體的處理非常簡單。《周易·繫辭下》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即用茅草裹屍,棄置荒野了事,並不挖墓穴。後來,人們可能不忍心看到親人屍體被禽獸所食,開始掩埋屍體,於是就出現了專門放置屍體的墓穴。

  在舊石器時代,由於人類經常利用天然洞穴作為住所,故也常利用天然的洞穴或巖棚作為墓地以安置屍體,如山頂洞人的墓就與住所處於同一洞穴之中。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由於生產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便開始有意識營造各種形式的墓,墓葬及埋葬習俗更加流行且形式多樣,而且明顯具有制度化的特點。

  中國所發掘的3000餘座母系氏族公社墓葬表明,史前時代的葬俗因時代、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在墓形、葬式、葬具等方面顯示出不同的特色。儘管如此,史前時代各文化共同體一般都是以氏族制度為基礎的,因此在埋葬制度方面往往也存在著一些符合氏族制度的共同原則。在新石器時期,人們掘坑埋屍已成為黃河流域最普遍的葬法,出現了氏族公共墓地,有單人葬、多人葬、二次葬等葬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出現了成人與嬰幼兒分葬及等級埋葬制度。到原始社會末期土坑式墓葬從黃河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東南沿海、東北地區,出現了男女合葬,男子仰面直身和女子側體屈身表明父系氏族的社會結構特徵,墓坑也更加規整,通過墓葬規模大小、葬具的有無或質量以及隨葬品多寡優劣等來體現身份等級的差異更加明顯。

  如龍山時代,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氏族公共墓地原則普遍存在的同時,因等級差異而存在的不同等級分葬現象更顯突出,甚至還因聚落的等級差異出現了不同規格的貴族墓地,其中以良渚文化的情況最為清楚。反山和瑤山遺址都是良渚貴族墓地,但反山墓地的規格明顯高於瑤山墓地;另外,還有不少規格低於瑤山的良渚貴族墓地。中原地區陶寺墓地也存在不同等級分葬現象,墓葬規格可分為三類七、八個等級。

  古代的墓葬的歷史意義

  墓葬研究是以考古出土之墓葬材料為基礎,結合文獻材料來探討社會習俗以及宗教行為與觀念的一個研究領域。因此墓葬研究與人對死亡及死後世界觀有著密切關係。

  由於生死之事是每一個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無論古今社會,一個成員的死亡,常隱含其對整個社會存在的威脅。故生死之事不但具有社會意義,也具有宗教意義。

  在古代社會中,由於人的生命一般均相當短促,死亡更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件。人類普遍習俗都會在某個社會成員死後,透過一套喪葬禮制的施行,幫助死者離開生者的社會而進入另一個世界。而我們也可以從生人處理死者和麵對死亡的態度窺探此社會宗教信仰的特色。

  喪葬制度通常包括了喪禮儀式和埋葬兩部分。喪禮為生者替死者所施行的一套儀式,以結束他與這世界的關係,並且保證或引導死者進入另一個世界;埋葬則將死者的身體以一種生者認為恰當的方式加以處理。

  葬禮為喪禮的延續,而在許多文化中,葬禮後還有祭祀,為生者企圖與死者往來的活動。由於中國人一向對喪葬採取謹慎的態度,故人類著實可以利用墓葬材料來討論中國古代的宗教與社會現象。先秦兩漢文獻討論墓葬制度時通常有二方面的重點,一是有關墓葬制度發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級問題。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築形制討論社會對死後世界的觀念,而後者則是說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會階級為基礎的喪葬禮儀。曾子曾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不但是他個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喪葬之禮在當時社會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中國史上重視喪葬的情況,至少從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經可以窺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喪禮制度的出現都可作為那個社會中人們對於葬禮重視的象徵。

  到了戰國,雖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論出現,但這些主張卻恰好說明厚葬是整個社會的大勢所趨。這並非說所有考古發掘得到的墓葬均為厚葬。而是說,一般人即使實際沒有能力實行厚葬,仍然會有一種要求厚葬的企望,這正說明戰國以來,普通墓葬會高階身分所使用的陶禮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