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的積極作用

  統治者開鑿運河,首先是出於政治目的,運河的開通有效地減少了區域分割和地方主義,你還知道大運河的開鑿有哪些積極作用呢?那就隨小編來看看吧!

   運輸便利

  京杭大運河是連線五大水系的交通大動脈,不論是北方的皮革、木材南運,還是南方的糧米、茶葉、竹編北運,都極大地便捷與節約了。最近在泊頭出土了一通石碑,正面為明崇禎二年刻的“漕院明文”。文中提到,由於運河運輸繁忙,致使朝廷所需的白糧***一種專供品,朝廷在揚州、湖州、松江、常州、嘉湖五府除徵收常規賦稅外,又增添的一種新稅***在運輸途中常受官船、軍船排擠,甚至遭流寇侵擾劫掠。為此專門下文,要求各沿河重要碼頭刻石勒記,規定不得阻撓白糧運輸,民夫、縴夫應與其他船隻一樣對待。確保白糧運輸暢通無誤。碑的背面是關於縴夫、淺夫、丁夫及漕運管理人員數目的規定,從中可看出當時用工之多,運河運輸之忙。

   農業發展

  大運河的開發與農田水利建設事業緊密聯絡在一起,隨著開挖航道,引水蓄水放水工程的實施,以消彌水患和引水灌溉為主要內容的運河作用迅速明顯起來,運河區域的水利田獲得大幅度擴充套件,尤其是江南的圩田、北方的淤田、各類水利田以及運河兩岸的官田和屯田等等都有顯著增加。京杭大運河貫通後,康熙、乾隆下江南時,每次的隊伍都在1—2萬人之間,都帶去稻種、瓜籽等,讓南北互換種植,因此南北方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廣泛交流。南北方農作物品種的相互移植與栽培,促進了各地區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更促進南北方商品農業經濟的發展,使運河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緣於此,運河地區人口劇增,成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也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同時,運河的通暢,也增加了排澇、洩洪能力,減少了水災。

   商業繁榮

  大運河的貫通,極大地促進了運河區域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在沿海地區尤其是運河兩岸城市中百業俱興,商業氣息猶為濃厚。一大批官私工商業如造船業、瓷器業、釀造業、紡織業、編織業、印刷業、造紙業、金屬品製造業、生活品製造業等及各種手工業蓬勃興起,各種商業店鋪數以千萬計,商業人口大增,呈現出從業而聚、活動頻繁的特點。南北物資的多、快交流促進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密切了各區域市場的聯合、交流、互通。以運河為主幹線的水上銷售渠道來往不斷地將各地區的商品輸送到各類城鎮市場,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商業銷售體系,打破並改善了地域性商業的閉塞狀況,使運河經濟帶在帶動全國經濟發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明朝中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就是由於外國商業工業人員的進入,率先在運河岸邊發生的,特別是蘇杭一段。一批運河城市也迅速形成並壯大起來,中國經濟的重心更明顯地東移,沿海、運河成為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

  京杭大運河的影響

  大運河的修治使得中原文化獲得了廣泛的傳播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多元化、互補化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傳入了北方和中原北方草原遊牧文化也傳入了南方和中原多民族文化互相交融捉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統一。幾大水系的串通加速了南北方經濟與文化的融合與交流促進了民族大團結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日。大運河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發展成為溝通亞洲海上“絲綢之路’和內陸“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紐帶。一方面連結了中亞文化和中國內陸文化,另一方面腿接了中原漢族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兩者的經濟文化大交流在後代大放異彩。

  大運河的挖鑿影響意義極其深遠,無論是對於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文化的融合以及對外開放和國際交往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