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的修建時間是什麼時候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水利史上的一座豐碑。橫貫我國的大江大河是古代阻隔南北的天然屏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京杭大運河的修建時間,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

  京杭大運河的修建時間

  京杭大運河開掘始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

  現在所說的京杭大運河是在各朝代基礎之上修建起來的,主要是隋朝修建的。

  隋朝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工程分4段進行。

  公元605年4月14日***隋大業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煬帝下命開通濟渠,通濟渠起於洛陽城,西引榖***即澗水***、洛水入黃河;又從極清把水鎮東北周黃河水向東到河南開封,再順汴水經商丘,折向東南,接通蘄水,經皖北至淮陰入淮水。第一段工程溝通了洛水、黃河和淮河。

  同年,隋揚帝又徵發淮南民十幾萬開邗溝。

  608年2月,再次下“詔發河北諸軍百餘萬穿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深郡”。

  611年元月,隋煬帝“敕穿江南河由京日至餘杭,800餘里”。這段工程的告竣,全長4000多裡的大運河貫通,成為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所以,隋朝修建大運河,從下命修建到竣工,用了差不多7年時間。

  京杭大運河的意義

  元代會通河和通惠河開通後,京杭運河完成,明代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運管理制度,600年間,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運繁盛,運河兩岸興起數十座商業城鎮,對古代經濟的貢獻無法估量。

  元代開通海運,但是每年幾百萬石的漕糧、東南的貢賦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億萬件的消費品都要過長江渡淮河,經會通河北運,海外運來的商品過境之後也是經運河到燕京,會通河得名會通,就是因為“江淮之漕,浮汶泗經達臨清,而商旅貿遷,遊宦往來往暨閩粵、交廣、邛 、川蜀,航海諸番貢 之入莫不由是而達”。

  由明而清,每年400萬石***1石約今天27市斤,400萬石大約有5萬4千多噸***的漕糧由運河北上,此外,每年數十萬匹蘇杭織造絲織品運抵京城,江寧、蘇州、杭州三個織造局,專辦御用官用的綢、緞、紗、羅、布匹。湖廣川黔等地的竹木浮江而下,入運河北上,到北京修宮殿,建宗廟。

  物產交流和經濟交流極大豐富起來,明代北方棉花種植很普遍,發達的紡織業在江南,結果自然是棉花南運,布匹北運,太湖流域號稱衣被天下,棉布和絲織品幾百年來一直是運河上的主要貨物。

  杭州、蘇州、揚州、淮安、濟寧、臨清、天津,這些運河邊上的城市,因此成為商品集散地,商業盛衰與運河始終。乾隆年間,蘇州胥門、閭門外的運河碼頭“各省都會客貨聚集,無物不有,自古稱為天下第一碼頭”。邵伯鎮以棉、夏、葛、標、黃草等布及米、豆、竹、木為主要貨物,被稱作“御長十里,客貨雲集,江北第一大鎮”。

  《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他沿京杭大運河南行,輾轉於蘇杭,最終抵達刺桐港***福建泉州***。運河每一個城鎮都能從他的遊記中找到讚美:將陵***德州***運河上南北運輸商品極多,最多的是絲、香料。濟寧商業手工業很發達,“船隻多得令人難以相信”。徐州、邳州、清口、淮安商工農業都極發達,淮安的貨運可以通到40多個城市。寶應、高郵、揚州都是商業手工業為主的城市,很繁華。真州***儀徵***是運河通江口岸之一。長江上每年有20萬艘船航行,每船載重約50萬-150萬斤。真州是鹽、木料、麻等商品集散地。瓜州以工商業為主,產絲織品和農產品。蘇州是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杭州最繁華,“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難以言語形容。”

  明永樂之後,官運之外,運河上商運逐漸增加,運河上開始設關收船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戶部從全國所收定額稅銀400萬兩,其中近1/3收自運河上往來的商船。

  北京的什剎海、後海一帶,包括積水潭,正是當年行船漕運的終點,千帆競泊,熱鬧繁華。積水潭的碼頭應該不止一個,環繞積水潭兩岸都可停泊,《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了元大都的繁華盛景。“比較大的碼頭、最熱鬧的景象應集中在離鼓樓最近的銀錠橋、菸袋斜街一帶,最盛時,積水潭舳艫蔽水,盛況空前。”[16]

  當時的文人雅士彙集在積水潭邊賞酒作文,食肆、勾欄等迅速發展起來。“元代最著名的大都雜劇主要活躍在積水潭周圍,一批著名雜劇家聚集於此。”歷史學家們說,當時元大都的社會經濟文化幾乎全集中在積水潭。

  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合,進海河最後流入渤海,漕運鼎盛時,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來往的漕船每年有2萬多艘、官兵12萬人次,商船3萬艘,運河的開通使一個小小的直沽寨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明代漕運使運河通州碼頭盛極一時。明代運河漕船每年有12143只,共分十幫,由124處衛所12萬多軍士負責運輸,因路途遠近而規定各幫至通日期,有序不亂,大多漕船在通州空倉回航。各幫船於通州只許停留十天,最後一批船幫限定十月一日必須返歸。伴隨三月一日首幫漕船至通,亦有大批商船。開漕移師上將燃放“萬頭鞭”,數十檔花會競技,沿途商鋪施茶獻果,賈船擲銀捐物,繁鬧堪比京城各處廟會。清代沿襲此制,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最後一艘漕船離開通州碼頭,景象不再。

  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京杭大運河的水系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它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長度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長為蘇伊士運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馬運河***81.3千米***的22倍。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臺市,山東省德州市、臨清市、聊城市、濟寧市、滕州市、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杭州市20個市區,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運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條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複雜,流向總體概括為四個節點、兩種流向:節點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運河向南流;節點1與節點2東平湖之間的南運河、魯北運河向北流;節點2與節點3長江***清江***之間的魯南運河、中運河、裡運河向南流;節點3與節點4長江以南的丹陽之間河段向北流;丹陽以南河段***江南運河***向南流。

  至2012年,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佈在山東濟寧市以南、江蘇和浙江三省。